......
由顾慰慈编著的《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讲述了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堤防工程的布置,波浪对堤防的作用,冰盖对堤防的作用,防护堤的渗透计算,堤防的沉降计算,土堤堤坡的稳定性计算,土堤的排水设备,防渗设备,边坡的防护和地基的处理,防洪墙的设计和计算,堤防的养护维修与观测等内容;书中还附有必要的图表和算例,可供读者参考和使用。 《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可供从事堤防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并可供水利、海港、城市建设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李勇、张军主编的《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河道工程建筑材料、河道管理基本知识、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河道堤防加固技术、河道病害工程维护技术、河道堤防抢险实用技术、堤防护岸工程的技术措施、河道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河道特殊河段的治理方法、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典型的河道维修工程,介绍了河道在治理方面的工作。《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是在学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编写而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通俗易懂,既可供水利建筑、河道管理及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的师生的辅助教材和参考书。
翟家瑞、金双彦、熊运阜、刘吉峰等著的《黄河万家寨水库防凌运用方式研究》根据万家寨水库运用后的凌汛实况,结合水库防凌调度经验,介绍了水库运用对库区及水库下游河段凌汛的影响,分析了万家寨水库入库水文站头道拐凌汛期小流量过程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万家寨水库冰凌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库区淤积形态的变化,概括性地介绍了北方河流上水库建设对其上下游凌汛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库防凌运用方式的建议。本书特色在于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既注重冰凌的冻融和输移规律,又强调凌汛的水库优化调度。 《黄河万家寨水库防凌运用方式研究》可供从事防汛、水力学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及洪水演进数学模型》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三门峡建库前、后潼关高程变化以及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并对不同流量级洪水位的变化、洪峰传播时间和洪峰流量沿程变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应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典型场次洪水演进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并对不同系列水沙条件作用下潼关高程对渭河下游泥沙冲淤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潼关高程控制下,渭河下游河道的泥沙冲淤过程及对洪水位的影响。
谈广鸣、余明辉编*的《河流工程(全国水利行 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在原《治河防洪工程》教材基 础上作了较大扩展,旨在介绍河流工程的规划、基本 方法和设计思路,尤其强调河流与工程的关系,教材 中 人水和谐 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内容包括:河流 工程规划、河流工程建筑物,分述各专项河流工程( 河道整治工程、河流防洪工程、河流航道工程、河流 取水工程、河流桥渡工程、河流景观工程和河流生态 工程),以及河流工程建设、河流工程管理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其中河流景观丁程和河流生态工程是** 次纳入正式教材。 本教材可作为水利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供广 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夏明勇、张文洁主编的这本《小型水库管理实用手册》主要介绍小型水库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和操作实务,涵盖了小型水库管理工作中有关制度建设、调度管理、检查观测、维修养护、抢险技术、库区管理、应急管理等主要环节的内容,并附有相关附录及案例,内容全面系统,实用性强。 本书主要供小型水库管理单位和主管部门有关从业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设计、施工和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全面总结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新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共分为5章,包括:洪水与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实践与理论方法、防洪减灾技术、山洪灾害综合治理、城市内涝治理。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适合防灾减灾专业相关科研、工程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为政府管理人员作出相关合理决策提供支持,亦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教辅使用。
河川廊道的横向组成主要为河道、河滩地及漫流高地,纵向的组成从上游到下游区分为源头区、转换区及沉积区。传统的河川治理,多以工程安全与力学的观点切入,《生态水利学系列丛书(2)·河川廊道栖息地恢复:理论与实践》提供不同的视野来看待,除了既有的河相与水文水力,更融人生态复育的观点,从河川廊道的空间与时间尺度、特性与功能、干扰分析、问题界定,到确认河川复育的目标,再进行替代方案选择与规划设计,后的阶段则是实施与评估,涵盖完整的工作内容。 《生态水利学系列丛书(2)·河川廊道栖息地恢复:理论与实践》可适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以黄河上游流域的水资源梯级开发利用为工程背景,对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问题及其建模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梯级开发模式下流域的诸多生态与环境风险进行有效辨识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水质污染、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泥沙淤积、库水水温变异等常遇风险问题,研究了合理可行的建模分析方法与风险评价方法,并对相应的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及其风险防范和减缓措施进行了研究。所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与结论,可为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由胡德秀和周孝德编著。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的要求,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防洪风险评价的总体原则及一般规定; ——基本资料的收集; ——洪水风险分析; ——防洪风险指标分析计算与评价。
《流域治 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综合运用数学模型和数值 分析技术,开展了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理论与 方法体系研究,以永定河官厅水库以上流域为案例, 提出了水生态补偿标准、实施要点及流域水生态补偿 策略。主要内容包括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理论 体系研究,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永 定河流域水生态现状分析,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标 准研究,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研究。《流 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针对流域治理修复型 水生态补偿研究过程中缺少系统理论体系、定量测算 标准和完善实施机制等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紧扣流域水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理 论紧密联系实践,所构建的流域治理修复型水
《菏泽牡丹黄河大事记(1986-2005)》记载了1986年至2005年的牡丹黄河发展史,主要记载了在此期间牡丹黄河发生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管理等较大事件。是功在当今、利泽后世的重要文献。 《菏泽牡丹黄河大事记(1986-2005)》,是牡丹治黄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是对黄河史志资料积累的又一大贡献。是今后指导牡丹黄河的治理、建设、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文献,牡丹黄河建设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也必将提升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利用价值。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对sL 73.7—2003《防汛抗旱用图图式》进行修订。 本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对图式内容进行了分类,包括:水系、水利工程、通信预警、山洪灾害、台风、凌汛、抢险救灾、注记,将上版已有图式条目归并到相应的类别中; ——增加山洪灾害、台风、凌汛专题防汛要素类及其所属图式条目; ——河流、运河、渠道、湖泊以及交通、行政界和自然保护区界等基础地理要素的图式执行GB/T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三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增减、补充了其他要素类的图式内容,修改了部分已有图式符号。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本书全面介绍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成果及建设管理过程。全书共11章,包括工程概况、工程立项管理、项目建设管理体制、设计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工程监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与审计、工程验收、档案管理、运行管理等内容。 本书可供水利及相关行业的建设者借鉴参考和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教学使用。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以海河流域的水利管理为基本原型,对流域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重点战略与战略推进进。《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结合太湖流域的水利管理现实,将重点聚焦在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制定的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太湖流域水利管理未来的战略重点。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同样结合了太湖流域水利投资管理问题,研究了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建立了包括投资战略目标、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和控制等在内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理论框架,为针对不同的流域确定具体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提供了基础。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主要从流域层面来研究水利现代化的战略问题,将流域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放在了一个独特的国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
国外江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成就是很吸引人的。在很久以前,作者就有心编著一本关于国外江河治理开发方面的参考书,并着手收集相关的资料。恰在此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治黄思路研究”专题项目。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对国内外江河治理经验和水利发展的理论进行研究,以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江河治理的经验,为21世纪治黄提供可参考和学习的流域治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水利发展思路。借此专题项目研究的机会,我们对国内的江河治理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和研究,本书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本书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水文学委员会(CHy)组织编写的洪水预报和洪水预警实用指南,目的是为那些需要建立或定制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指导。该指南并没有按照一个特定的模板或惯例,为用户开发洪水预报预警系统设计初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通过列举许多不同的实践和技术范例,反映不同情况下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水平和系统性能。本指南共分9章,内容涵盖水文监测、信息传输、洪水预报方法与模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发布与管理等方面国际上*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方法。*章概述了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设计,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实现和运行,第八章介绍洪水预警框架和业务,第九章介绍洪水预报预警相关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本书
本书共分13章: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堤防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堤防施工质量控制细则、堤基的清理、堤防施工控制要点与方法、堤防建筑物施工方法与控制要点、防护工程质量控制标准、堤防加高工程施工质控制、放淤固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堤防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堤防机械的类型及安装使用要点、涵闸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堤防防护工程监控。全书层次清晰、内容翔实、文字简练,知识性、技术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从事堤防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相技术人员的一部工具参考书。
全书共19章,内容极其丰富,几乎包括了内陆洪水灾害相关问题的所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内陆洪水控制与减轻内陆洪灾损失的新观点、新认识,代表了国外当代防洪减灾的*成就。相关方面有10多位相关专家参与了全书的编写,综合阐述了内陆洪水灾害问题中水、人类、生态的相互关系。主要强调了洪水的实际控制、洪水过程及其效应、人类、水生物及临水人类生活社区的防洪措施。显然,这是一个多学科相关联的领域,因此本书的编辑出版引起了气象学家、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土木工程师、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及水文学家的广泛兴趣。
本书是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国水利学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而成的,共收集论文63篇。其反映了混凝土面板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技术应用及发展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类、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类、施工技术类、科研监测类等方面的内容。
戴维·艾伦·佩兹所著的《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治理的详细史料。 《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分两大部分,部分考察了从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历史变迁,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7年,分析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导淮委员会上,将其置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剖析围绕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