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论述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传热和热防护问题。在总体内容安排上,突出了专业特点,并注重工程计算和应用。 全书共分3部分。第1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3章,主要阐述3种传热方式的基本原理和计算;第2部分包括第4章至第9章,讨论传热理论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应用,着重介绍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燃烧室及喷管等主要受热部件的传热计算及热防护方法;第3部分是第10章和第11章。第10章主要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传热具有的瞬态和高强度特点,以一维热传导问题为例简单介绍了非傅里叶效应,第11章介绍计算传热学的初步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火箭发动机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教材,也可供从事固体火箭设计的科技人员参考。
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重托,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取得了以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作出了杰出贡献。 发展航天事业关键靠科技创新,根本上要靠科技人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高科技战略型企业集团,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在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样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代航天人白手起家;在航天事业成长时期,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英才延续辉煌;在新时期,新一代航天高层次科技人才更是群英荟萃,为
本书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研制为主线,全面展示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50多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1059”导弹、长征一号火箭、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火箭、长征三号火箭、长征三号甲火箭、长征二号捆绑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到新一代长征五号火箭.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画面,生动记录了中国火箭技术是如何实现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低轨道到高轨道、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技术跨越.讲述了新老航天人艰苦创业、圆梦飞天,敢打敢拼、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航天知识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航天从业人员的基本读物,也可作为对中国航天发展历史和航天科技感兴趣的人士的知识读本。
本书是航空航天院校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课程选用教材,系统介绍了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空间环境因素、环控生保系统的功能组成、载人航天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基础、供气调压分系统、座舱大气再生与污染控制、温湿度控制分系统、水管理技术、废物管理系统、火情探测与灭火系统、航天服系统以及生物生命保障系统等。为了便于对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编入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本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涉及自由紊动射流的基本特征、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其中,第1章介绍紊动射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第2章介绍紊动射流的基本方程、紊流模型和直接数值模拟;第3章介绍平面自由紊动射流的基本理论;第4章介绍圆形自由紊动射流的理论;第5章介绍复合自由紊动射流的理论;第6章介绍自由紊动混合层的理论;第7章介绍可压缩二维紊流自由射流;第8章简单介绍合成射流。 本书物理概念清晰,理论推导严谨,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流体力学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航天用特殊材料的发展趋势与分类、切削加工性及切削加工特点、适用的刀具材料及机械加工新技术新工艺,重点介绍高强度与超高强度钢、淬硬钢、不锈钢、高温合金、钛合金、蜂窝夹层材料、工程陶瓷、石英、蓝宝石、(金属基、陶瓷基、树脂基)复合材料等的制备及其加工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数据全面,图文并茂,语言精练,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科学校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前,国内 STEAM 教育风起云涌。纵观 STEAM 教育的实施内容,多是与工程、数学、技术等学科方向融合,如与机器人、3D 打印等多类技术项目的融合日趋成熟,而融合生物学科的 STEAM 教育较为鲜见。国内外关于 STEAM 教育理念在生物学科领域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尤其是校外生物学科课程设计中与 STEAM 教育理念结合紧密度不够。鉴于此,我们设立了“趣味生物与创意工程结合的 STEAM 教育活动之开发、实践与研究”课题,并获得北京市课外、校外教育“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立项。 当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性课程开发呼之欲出,在 “中国 STEM 教育 2029 创新行动计划”的引领下,以多视角将多学科融入生物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在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学会仿生,尤其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生物是孩子们喜爱和乐于亲近的,生物世界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在生命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医学实践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含生物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特组织力量编写了本书,以促进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规范实验课程内容。 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细胞生物学实验,共设15个实验。所选择的实验内容都是细胞生物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或方法,涵盖了目前各高等学校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实验和核心技术。第二部分为《医学细胞生物学》习题及答案,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和复习所学知识,方便学生检查所学内容。 本书主要面向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学或生物技术专业和临床医学、检验、护理、影像、预防等本科专业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以及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辅导,也可作为相关实验人员的
百年航空系列科普丛书(共10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百年来人类挑战自我、征服天空的光辉历程。丛书选材新颖、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使读者既能了解航空航天历程的精彩与辉煌,也能注意到其间的坎坷和艰难,在作者的引导下,共同思索航空航天的深刻内涵和重要启示。本丛书是为广大航空航天爱好者精心策划的一份厚礼,也是为青少年提供的一套精美的航空航天科普读物,同时对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翼海撷英——航空趣闻轶事》内容为航空百年中关于飞机的诞生、在军用和民用方面的应用日益扩大、飞机设计师们的奇异举止与遭遇、形形色色的飞机、以及街谈巷议话飞机等方面的小故事。通过一些轻松的话题讲解飞机发展中一些有意义的知识。
本书作者16岁被空军选拔为飞行学员,19岁飞行航校毕业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有着32年飞行经历。担任了11年的空军招收选拔飞行学员主管领导。本书作者以自身经历和感受,以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文字着重阐述了如何对飞行学员的早期培养教育及对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的要求。给予广大对航空知识有兴趣,热爱飞行,向往当一名飞行员的青少年一个启迪。希望对他们走进飞行员队伍,圆梦飞翔,飞向蓝天有所帮助。本书也是一本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国防教育和航空知识普及性读物。
本书遵循实事求是、资料真实、立论有据、对策超前的原则进行编写,既立足我国民航现有机型机种和地面保证实施以及人员素质状况,又放眼未业考虑我国民航机型种的更新和地面设施的换代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并结合中国民航实际情况,尽量采用国际民航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以及标准和建议,以便与国际接轨,希望能为民航各级领导和飞行人员以及保证飞行有关人员提供飞机安全参考资料和为民航科研院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提供飞行安全教育的材料。 本书仅是对民航飞行安全学术的一种探索、一种思考、一种认识,献给民航从业人员,“抛砖引玉”以期诱发读者研究探讨民航飞行安全的兴趣,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航飞行安全事业,使中国民航的安全周期保持更长更好,同时,此书也是作为向新中国民航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
百年航空系列科普丛书(共10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百年来人类挑战自我、征服天空的光辉历程。丛书选材新颖、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使读者既能了解航空航天历程的精彩与辉煌,也能注意到其间的坎坷和艰难,在作者的引导下,共同思索航空航天的深刻内涵和重要启示。本丛书是为广大航空航天爱好者精心策划的一份厚礼,也是为青少年提供的一套精美的航空航天科普读物,同时对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空之吻——百年飞行大观》记述了从莱特兄弟首次升空以来百年飞行的方方面面:谱写历史的首次飞行;刺破青天的创造记录;挑战极限的环球飞行;精彩绝伦的特技表演;搏击长空的飞行表演队以及群机荟萃的航空展览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直升机及武器系统的使用理念、直升机单机作战能力评估、对地攻击与空战、电子对抗等方面的知识;从直升机设计与运用工程的角度介绍了直升机战场机动与设计及作战区域与环境模拟等。适合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从事直升机设计与运用工程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金属学、热处理、航空金属材料的知识,并介绍了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内容由浅入深,简明扼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本书为导弹工程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机械类各相关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并对科研和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百年航空系列科普丛书。 本套丛书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百年人类挑战自我、征服天空的光辉历程。本丛书是为广大航空航天爱好者精心策划的一份厚礼,也是为青少年提供的一套精美的航空航天科普读物,同时对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众多的飞机型号中选择了100多种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机,分别介绍它们的来历、特点和在军事与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突出描述其技术创新和给人类带来些什么,从而鼓励读者热爱航空、献身航空,推动航空事业的发展。
本部分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35)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