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 天花板 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
本项目总书名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由十套分册组成,主要涉及到低碳理论、低碳经验、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乡、低碳生活、碳金融、低碳政策以及低碳合作等内容。本套丛书框架结构严谨、体例编排合理,各套虽独立成册,但彼此联系密切,逻辑性强,共同构建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各册逻辑严谨,既深刻阐述了低碳理论内涵,也总结了国际发展动态和借鉴启示,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现状与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等。《低碳理论》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本。
......
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首次进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生态文明由理论争鸣的象牙塔开始迈向治国理念和付诸行动的轨道。2012年,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了解现状、明确目标、引导政策。本书提出的 中国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 ,包括了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使用国家公布的权威数据,分别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中国31个省区市、中国35个大中城市三个层次进行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采用纵向考察和横向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理论、实证与方法问题。
甘有军、朱露编*的《广州市城市社区环境微改造技术指南》基于广州近20年来在城市环境整治和改造中的实践,结合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通过分析城市社区建设和改造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广州城市社区环境微改造的目标、原则及内容,并且对社区道路交通、绿化与景观、市政与公共设施及房屋建筑等环境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微改造的技术设计要点,形成一套全面、可供选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指南。
赫伯特·吉拉尔德特编著的《城市·人·星球》描写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和更适合于现代生活的城市规划方法,包括可持续规划的问题。《城市 ·人·星球》中从城市规划的起源讲起,介绍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再到工业技术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后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特点。说明了现代的城市规划需要变革,在规划中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用可再生的资源,争取做到零废物的生态系统。
环境美学的兴起,是21世纪美学发展的一条新路,尽管在20世纪后半叶欧美学者已经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环境美学的兴起也同样引发了国际上对“非西方美学”智慧的普遍关注。或者,借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的“桥梁”,我们可以沟通东方与西方,共建一种具有“全球章蕴”的新的美学形态。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实践,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全方位对外生态交流合作平台,并于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年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每年一届。2013年1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式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成为国内目前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围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围绕“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全新主题,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背景下,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生态文明示范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围绕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和谐社会和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刷。郭净先生背着简单的行囊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为了真实记录和观察当地的情况,与村民同吃同住,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村民给他的称呼是“桑匹记者”,而不是外来的“甲”。在这本《雪山之书》中,郭净先生从中国严重的梅里(卡瓦格博)山难入手,以纪录片拍摄者和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开展长期调查,深入了解当地藏族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以及外来探险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雪山之书》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结合的方式,探讨当地人如何与山、与身边的自然打交道,描述了卡瓦格博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神山文化的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读本》基于普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目的,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国际经验、制度保障等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的生态规划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人口与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我们这一代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那些有文化但轻视理论著作的人来说,这本杰出的著作很好地表明了好的理论如何与它所谈及的经验现实保持强有力的对抗。对那些多年以前就加入到反对帕森斯、戴维斯等人的阵营中的人来说,本书提醒我们什么是新、旧功能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对那些现在才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那些读书却不管所读的书是否得到社会学经典认可的人,本书是一本极好的手册,它可以使他们了解,什么是旧功能主义所追求的,它们如何终未完成这一事业;什么是如果没有新功能主义的拯救就有可能失去的东西;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像接受马克思一样接受帕森斯和其他人,以加入亚历山大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像社会学家会是什么样子。
本书是联合国规划署对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10年来和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30年以来全球环境状态的主导性报告。通过对过去1972-2002年间重要环境问题进行跟踪和分析,GEO-3为塑造我们环境延续的主要趋势提出比较综合的解释。 延续发前GEO报告的全球和区域重点,GEO-3对过去30年的环境状态和趋势,以及土地、森林、生物多样性、淡水、海崖带和海洋地区、大气、城市地区和灾害等专题下的相关政策和响应进行回顾。本报告重点分析了人类应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尤其突出风险及对人类的影响。报告的展望部分,通过情景分析的方式展现了未来30年发展态势。这种创新性的方法给予所有为美好未来奋斗的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这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2章。其中,上篇讲述了低碳概念的成因及高碳对未来人类影响,包括“后天也许不是一个传说”“生活在碳基社会”“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得不做的选择”“开疆拓源勇往直前”“低碳城市”。下篇介绍了低碳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并介绍如何才能更经济地走向低碳、走向绿色健康生活的方式,包括“低碳生活我做主”“消费低碳”“低碳起居”“交通低碳”“办公低碳”“低碳旅游”。全书事例清楚、条理清晰,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本书不仅适合热爱生活、想把生活建设得更加健康、绿色、环保、经济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各类商业人士,对于确保企业的发展面向未来、激发员工工作动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郝文升等编著的《低碳生态城市--过程评价实证》通过对低碳生态城市的产生背景、现有研究和实践的梳理与辨析,明确了基于过程论的低碳生态城市定义和内涵,解析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探索政府、企业和公众协同至善的*治理模式,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定量化、可视化的评价和描述方法。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评价实证》兼顾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价值,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同时可供城市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
本项目总书名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由十套分册组成,主要涉及到低碳理论、低碳经验、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乡、低碳生活、碳金融、低碳政策以及低碳合作等内容。本套丛书框架结构严谨、体例编排合理,各套虽独立成册,但彼此联系密切,逻辑性强,共同构建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各册逻辑严谨,既深刻阐述了低碳理论内涵,也总结了国际发展动态和借鉴启示,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现状与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等。《低碳经验》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第二本。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具有整合优势,势在必行,编写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文件是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者从组织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出发,以三个*版本标准作为依据,编写了本书。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手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汇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第三层次文件汇编。 本书目的在于,为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执行者以及广大审核员、咨询师在编写或修订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时,提供全方位的借鉴和帮助。
基础设施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遭受污染威胁的情况下,资源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服务已经不再能够恰当地提供物资和服务。基础设施如何配置与基础设施服务如何提供对城市功能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城市模式》四本丛书之一,联合国人居署编著的这本《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出城市可以成为改变的媒介,使广大城市人口的生活减少浪费。 《城市基础设施优化》通过关注资源在基础设施中的流动和它们支持城市活动的方式,思考了如何将基础设施系统作为城市转型走向更可持续道路的机遇。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和可利用资源,每座城市基础设施优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