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看待游憩、怎样应对游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游憩向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重视的内容,也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出发,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游憩的品质、游憩系统、游憩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游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借鉴西方游憩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相关经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策略与规划方法。 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 (1)解读游憩: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游憩思想的比较与汇通、对我国传统游憩特征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游憩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构成和游憩空间进行探索,总结影响游憩发展的系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伴随着迅猛的城市化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城中村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以解明中国城市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状况为目的,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详尽的社会调查搜集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中的八座典型城市的城中村资料与相关数据,详细阐述了其城中村现象及人居环境的实况,并对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城中村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得出目前中国城中村的整治方向,以及城中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部门参阅。
本书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8卷。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各种类型海洋资源的分布、赋存现状、储藏潜力和开发前景,分析了海洋生态退化和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后果以及海洋灾害的影响,论述了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及海洋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强调海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如何保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做了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可为各级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各类国际组织、有关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者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参考。同时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大型文献集成之一,将成为国内外图书典藏的理想选择。
本研究报告采用国际通行的生态足迹方法研究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报告指出,,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的发展,人均生态足迹都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也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从国际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还远远小于伦敦、多伦多、柏林等国际城市;第二,这一期间上海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上海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三,在上海人均生态足迹的构成中,能源用 地所占比重较高,
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安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 2001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8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涝区、农田、城市、乡镇和村庄、重要场(厂)区、治涝工程体系和附录A:除涝水文计算方法。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是建设生态城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承载力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成果和特点的全面总结分析,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概念、发展与内涵,论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承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论述了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三种主要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对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理论与计量方法进行探讨。根据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定义及其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果,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是一种维系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能力,也是一种潜力。提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免疫学理论模型”,并在该理论
巴南区丰盛古镇为*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因商贸业发达而兴场,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借古鉴今,本书对丰盛古镇聚居形态、建筑空间、特色资源等方面进行翔实的调查、分析,并基于区域发展视角,从古镇保护与古镇发展两方面,针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巴渝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古镇生存发展问题做出可资借鉴的探索,并为相关后继研究积累有益的素材。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教生阅读和研究的资料。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刘钒所著的《STS视域下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梳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内涵演化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视域下。引入STS分析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核展开多维度探讨;重点提出了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分析了系统特性与调控制约规律,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维度的具体要求。《STS视域下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以作者亲历的加拿大SydneyTar Ponds工业污染危机为研究案例,运用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对我国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与启示。
本书共分7章(含2个附录)。第1章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述;第2章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解;第3章 初次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难点;第4章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第5章 世界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第6章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第7章 推行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实用案例精选;附录A 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表;附录B 对于欧盟RoHS 认证的理解以及我国的相关对策。 各行业环境管理人员、各级管理人员、ISO14001管理体系咨询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
《吴良镛论人居环境科学(吴良镛选集)》: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Academic Committee Consultative and AdvisoryProject,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Consultative and ResearchProject,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BeUingHigh-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
浙江境内的杭嘉湖与宁绍两大平原,环境相似、气候相近、位置相邻,然而其史前文化的发展却表现为差异甚大的轨迹。杭嘉湖平原与东边的上海、北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平原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环太湖地区(平原)。文化面貌从马家浜文化开始、历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各地方类型大同小异,而其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一直表现为连续和不断复杂化的发展过程,直至良渚时期复杂社会崩溃而嘎然而止。 宁绍平原则不同,这里地域面积远不如环太湖地区,但是从目前已发现的的遗址来看,文化面貌迥异:跨湖桥与河姆渡两处典型遗址,无论是在物质文化上,还是从器物所反映的其他方面,似乎没有多少相似之处或前后承袭的迹象。并且跨湖桥文化在距今6500多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河姆渡文化从第三期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很大的衰落
解振华主编的这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重点介绍了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我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进展,社会公众、各地方、各行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以及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立场和主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情况等。
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有效手段。随着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不断深入,国际碳市场的交易额快速增长。欧洲许多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均受到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的制约与影响。以欧盟排放交易体(EU ETS)为代表的国际碳市场,是经济学中排放权交易理论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有效实践,其中包含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管理科学问题。碳市场与碳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书围绕国际学术界的前沿领域,系统分析了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机制、碳市场外部与内部影响因素、排放权价格的波动规律以及碳市场的风险等问题。希望通过本书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科学地认清碳市场的内在特征规律和外部影响因素,加深对碳市场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提供了碳市场与碳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