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的内容是在2016年、2017年“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讨会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研讨会已召开了2次,包括2个开幕式致辞和6个专题。研讨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均进入了书稿。全书内容分9个部分(含附录),对应相应的专题,具体为:环境治理转型与环保治理体制改革、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环境行政执法体系、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环保管理体制。这6个专题均是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总体看,问题导向突出,逻辑架构完整,框架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本书介绍的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服务人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达到 天人合一 之境界。 本书旨在阐明人文环境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探讨人文环境的内涵与构建方法。通过对人文环境治理的分析,试图提示更多设计师对人文环境的重视,在设计之初理解空间属性,尊重历史记忆,融入更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本书也希望在人文环境方面有所建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
在这个充满颠覆性变化的世界里,工作完成方式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正面临着宏观经济和商业因素的双重影响,它们正孕育着新的、陌生的商业环境。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挤出成本,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 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服务,让商品价值配得上增加的价格; 提高灵活性,率先发布新产品,保证质量,在各个方面超过竞争对手。 这么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企业却无法做到? 简单说来,当今企业普遍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方式,使它们无法获得所需的大幅绩效改善,即使员工都是超人。对工作方式进行深刻而根本的改变,是完成这项任务的选择。 为了在端到端流程中实现突破性绩效改善,企业必须重视五个因素和四种能力: 流程设计; 适量的指标; 合适的流程员工; 流程所有者; 高效的基础设施
`
`
掌握了舌诊,就能看病如神? n如何在短时间内学会舌诊? n看舌象能看出身体什么问题? n本书从中医五脏、气血津液、经络等角度入手,对248种病证的典型舌象进行了全面解读,手把手教您如何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以及润燥,进而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疾病的性质及病势的深浅等。 n全书采用图表的形式,249幅舌诊图像均为高清,分析透彻,一目了然,且有260余首方剂的灵活运用,具体治疗指导和补养方法,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的舌诊图谱书。 n学会看舌,可以帮您更加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 n
在长期与一线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作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西方数字精英管理日渐脱离现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官僚阶层,成为窒息美国和中国一流公司的桎梏。作者将一句山东地方土话“地头力”,上升到一种透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视角,提出让企业每一个岗位都充分活起来,让每一个自主的员工进入全知全觉的状态,抓住每个时点都万缘俱足的触点,关键是要建构一种充盈组织末梢的场。从到京瓷,从稻盛和夫到任正非,从史蒂文·乔布斯到张跃,从丁磊到史玉柱,从中国家族企业到企业界中的“80后”新锐……作者以开阔的视界、广博的积累、
本书作者结合十多年在中国市场的质量管理咨询实践,总结多年来各行业质量体系标准的优点,对9001:2015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制定了质量体系完善度评价的标准,运用国际咨询者的视角,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战策略和方法,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是企业管理者推进质量管理提升的行动指南。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国家 林业局、山西省人民政府及山西省林业厅的重视和支 持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已经完善,并建立了一套行 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工作 有章可循,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机构 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洪亮、张峰主编的《山西芦芽山***自然保 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内容包括保护区概况, 大型真菌、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植被类型、昆虫 、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动植物资源,以 及生态旅游和保护区评价等。
《武陵山区小流域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研究(精)》以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背景,以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区为研究对象,以武陵山区小流域为研究单元,从土壤一植被系统(SoilandVegetationSystem,SVS)的研究尺度系统研究了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退化、化学退化与生物退化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了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综合效应。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小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退化土地适宜的植被恢复对策。 本书是作者长期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综合,资料丰富翔实,对退化土地植裾恢复治理与效益监测、评估和小流域景观优化利用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指导价值。可供森林生态、森林培育、森林土壤、水土保持等学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全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7%以上。是 、世界第三大河,有着 的大河流域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资本。在这条绵延 6300 余公里的大江中,生活着 4300 多种水生生物,鱼类 400 多种,其中的 180 多种是长江特有的,包括深受人们喜爱,被亲切地称为“江猪”的长江江豚,以及“长江 ”“水中大熊猫”的白鱀豚。大量的独有物种,也让长江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长江流域文明在中国历 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我们对长江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纵观人类文明史,长江流域文明亦是一部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宏大历史画卷。该流域是一个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共同形成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丰富的自然资
长江口水域监测区域为30。30 7~32。30’N,120。10 7~123。30’E,包括长江南支、吕四渔场、嵊山渔场和长江冲淡水范围。并且,在长江冲淡水敏感水域内,站位布设密集。 本书根据1985--1988年和l998--2002年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要素及渔业资源数量监测资料完成。通过三峡工程蓄水前对不同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不同层面动态特征进行解析,以其为进一步评价三峡工程建设对河口生态环境影响提供重要背景资料。
“面对冷漠懒散的员工,你是否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面对一盘散沙般的团队,你是否有无从下手的困惑?面对业绩停滞不前,员工不断流失的企业,你是否有孤立无援,独自前行的无奈?针对这些管理的顽症,作者从数千年中华管理智慧中汲取精华,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实用性强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效见著。 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式管理书籍,该书以人性、人心为主干,在众多管理著作中,可谓是别开生面之佳作。 以人为本、顺应人性的管理新模式,已经成为管理的未来大趋势。讲求威权、非人性化的管理旧模式,必将被取代。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的机制、模式与政策保障体系研究 (15AJY004)的终成果。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界定及相互关系、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及交易成本、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重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
本书仔细梳理并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目标和 低碳发展背景下的气候理论传承与发展、 政策制定与规划、行业减排路径与进展、 合作与竞争等一系列碳中和前沿问题,分为四个篇章加以阐述: 在 篇理论延续部分,本书深入剖析了碳中和理念在 气候治理历史中的发展和深化过程,挖掘了碳中和如何成为 共识,又如何 了 气候治理和 博弈关系的演变方向,从产业革命的角度探讨低碳转型与气候治理问题,在碳中和带来的大国博弈新规则下分析 关系存在的多种潜在矛盾和不确定性。 在第二篇政策转变部分,本书详细地列举了自2020年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部委到行业所发布的一系列双碳重大政策文件,涵盖了顶层设计、行业布局、地方推进等多个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并探讨了金融业绿色升级与碳中和战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