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从破解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出发,在全面分析梳理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现状与新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基础上,从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归纳凝练支撑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的理论基础、总体技术体系框架、*新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以及成功应用典型案例,可为水环境污染精细监测、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提供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支持和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另《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附有彩图资源,扫封底二维码可见。
出于动植物、环境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大都受到严格限制,使得保护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何实现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是一个世界性的挑战。雪豹保护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区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观赏雪豹为主的自然体验活动是个被三江源国家公园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活动,是在国家公园中人与野生动物的新相处模式的一种开创性的尝试。这种尝试究竟给当地牧民带来什么变化?《从宝藏之地到国家公园 三江源 大猫谷 生态旅游特许经营试点社区影响研究》就这种生态保护创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对社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回顾,其成果为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机制,促进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实践基础。
《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围绕 双碳 目标要求,详细介绍了碳市场相关基础知识,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依据、要求及提升路径,包括碳市场与气候治理、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碳排放相关参数分析、碳配额分析、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碳排放信息存证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以及煤样的采制化存等内容。本书可作为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培训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知识的教学用书,同时还可为相关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
.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一直是世界各国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既要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又要从技术、原理出发,根据危险废物的物质属性明确管理要求,从根本上防控环境风险。本书系统梳理了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了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危险废物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现状,并对未来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显著提高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提供借鉴。
《水土保持设计手册》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水土保持设计专业的工具书,分3卷:《专业基础卷》《规划与综合治理卷》《生产建设项目卷》。本卷为本手册的《专业基础卷》,主要介绍水土保持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涉及力学、地学、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牧草、园林、园艺、水利工程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地质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植被区划、水土保持原理、农林园艺学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水土保持试验与监测和水土保持设计基础。
本书总结了中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的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法,并以典型城区河道为研究对象,完整地阐述了流域综合整治及河道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过程。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着重介绍了河道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的理论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典型流域生态综合整治规划的思路、方法及相关的水文水利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生态景观修复与建设规划;第三部分在规划的基础上,分节就典型河道修复工程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湿地工程设计、水工设计以及景观工程设计;第四部分介绍了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与工程管理。
本书是一本为中国湿地保护地管理者编写的实用手册。分为8部分:第1部分湿地简介;第2部分湿地基本知识和理论;第3部分湿地保护地的规划;第4部分栖息地管理;第5部分物种管理;第6部分主流化与传播;第7部分运行;第8部分监测和报告。书后附录了相关国际组织、湿地生物多样性公约/计划、最佳实践指南、湿地野外作业建议、湿地管理适用的生态原则、特定指标监控的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统计测试方法、巡护和监测报告样表、改善中国湿地保护所需要的改革方案与实践变更汇总等。由全球环境基金“增强湿地保护地子系统管理有效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 项目支持出版。
《路在脚下: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在梳理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展,以及中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沿革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主,介绍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与存在问题、治理任务,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进行浅析,阐述了很多具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河湖水生态治理的市场模式及流域水生环境治理实践,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与管理》重点针对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政策需求与体制机制障碍,在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内涵、特征、分类、路径等进行梳理界定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定量研究等方法,重点针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政策、金融税收政策以及水土资源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国家、省(区)、地市(园区)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与管理》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促进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从促进创新要素供需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设计理念、框架与方案,旨在为不同层面的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促进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提供参考,为积极发展沙区生态产业、推动沙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
水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在全球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节能与二氧化碳减排,将与供水保障、洪涝灾害防治和水环境保护一起,成为未来城市水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目标。城市水系统的碳排放与城市水量、水质、水压、水温需求密切相关。它取决于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过程中能源和物质的消耗,还取决于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产生的温室气体。本书以评估和管理城市水系统的碳排放为目的,阐述城市水系统与碳排放的基本原理,探讨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建筑水系统和雨洪系统碳排放的规律和评估方法,并介绍城市水系统碳减排的途径。
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畜牧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气候变化、农业与粮食安全”国际研究项目和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联盟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撰写《畜牧业温室气体监测、报告和核证方法指南》一书,包括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数据需求及监测收集方法、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及工作安排、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核证指南,开展了案例研究,以期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证提供方法和经验。
《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聚焦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在系统分析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文化对公众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探究农业生产者的绿色生产行为逻辑,挖掘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多环节实现机制。结合政府规制的多维度内涵,分析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和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的政策作用机制,从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媒体等不同主体出发,提出多主体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学部咨询项目 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战略研究 的研究成果。本书总结了国内外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摸清了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的分布特征及制约因素,探索了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与模式,提出了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战略与政策建议,对于煤炭绿色开采研究以及实现矿区绿水青山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组依托其中“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这一课题编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 本书是丛书的一个分册,根据全国 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收集到的国内已发表的生物量方程进行赋值,并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文献中方程进行迭代优化,拟合出涵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两种尺度优势树种[W=a Db和 W=a(D2H)b]的生物量方程,并运用样地标准木实测数据对各类方程进行检验,估算误差在 10%以内。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科学地运用统一的方法构建森林生物量估算方程的著作。
在中国,煤炭是露天开采的昀主要资源之一。开展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是我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抚顺市拥有我国昀大的煤炭露天矿坑,破解抚顺市废弃露天矿坑的生态化再利用谜题,无疑为开启我国废弃露天矿绿色资源化利用之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开端。本书作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成果系列丛书之一,系统总结分析了抚顺市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历程、现状、面临的挑战和重大变革方向;聚焦城市发展问题,分析提出了新时代新形势对废弃露天矿再利用与城市转型策略,有效补充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一种整体的、基于学科交叉的存量土地再利用新思路。
本书是为适应海南省环境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定量化需求,并为满足环境信息公开的要求,由2011 2020年《海南省环境统计年报》中环境统计数据汇编而成。编录的环境统计数据主要包括:2011 2020年《海南省环境统计年报》中全省及各市县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调查工业企业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等污染治理情况,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及移动源等5类源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和处置情况等。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分10章进行阐述。**部分(第1章)为高寒草地概述,重点阐述高寒草地及其特征。第二部分(第2~9章)为研究地概况和试验方法及扰动对高寒草地的影响,重点阐述干扰、施肥、降水变化、积雪变化、温度升高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特征、高寒草地灌丛化。第三部分(第10章)为高寒草地管理,重点阐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智慧环境服务理论、方法与应用创新》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课题“环境服务型企业智慧运营管理”的研究成果,《智慧环境服务理论、方法与应用创新》分为理论方法篇、技术平台篇和应用实践篇三大部分,旨在通过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为智慧环境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