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上包含两大专题,分别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西北地区城乡发展和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共收入相关专题报告19篇。其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围绕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碳排放、高质量发展、退耕还林、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环境变迁、气候变化、生态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当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若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西北地区城乡发展和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则围绕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城乡融合、文化公园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新时代西北地区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实施路径。
大型工业污染场地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工业污染场地不仅破坏区域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中高含量的污染物质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现有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数据空间统计特征、热点区识别及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手段,造成环境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在数据科学解读及空间分布预测等方面,建立了一套适合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及不确定性评价的科学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从物理海洋学、泥沙动力学、海洋环境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等角度对象山港海域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由环境科学总论、象山港概况、象山港水动力环境、20年间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的旬年际演变、20年间沉积物比较、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20年来象山港海域环境演变、生态环境演变与养殖产业发展的关系,硅、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象山港赤潮和浮游植物种类等十一个章节组成。在首次用较大时间尺度——20年时间尺度,对象山港海域的环境进行了评价,对读者分析比较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人类福祉的角度出发,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类,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提供了标准和范式。目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价值变化及其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等方面,但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方法还不够系统,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中存在的重复计算和尺度上推问题也关注甚少。尺度外推和重复性计算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误差,不利于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决策。因此,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区域性尺度转换技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重复性计算剔除技术显得尤为急迫。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评价/无价湿地》的出版得到了林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描述了其现状、研究进展和人类应对行动,回顾了碳排放的历史轨迹,特别针对国际上兴起的低碳经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展望了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气候和发展的未来趋势,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等关键问题,探讨了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支撑体系,并提出了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目标、重点措施及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原则立场。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数据更新。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
《内蒙古苏贝淖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选择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漠地区的苏贝淖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在湖区剖面采集沉积物样品,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及光释光测年法测定沉积物样品的年龄,由此建立相对可靠的剖面年代序列框架;同时结合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及碳酸盐五大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苏贝淖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序列。研究成果对深入研究和理解该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机制以及区域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苏贝淖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可供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在课题“基于功能溯源、空间耦合的生态环境管控理论与技术应用体系”研究基础上,整合了系列课题研究成果、大量地方实践案例,综合提炼而成。本书的编撰目的有三个:一是深化生态文明改革,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手段;二是尝试健全国土空间开发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三是构建环境管理理论方法体系,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本书的主要内容既有理论和方法研究,又有案例实践与综合。提出了生态功能溯源理论,形成了六重溯源的内涵思想;建立了国土空间耦合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两套技术方法体系:一是“本底识别→价值前测→强度综测→耦合模型→分区施策”的空间耦合技术体系;二是“红线定界→容量定底→强度定顶→三维管控→清单准入→按图定责”的分区管治技术体系;提出了助力生态环境分区管治落地的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