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本地化应用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来源、定义、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主要影响评价方法和货币化方法,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基于终点损害类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本地化的终点损害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风电行业、建筑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包装行业以及包装物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本书旨在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知识,并提出一种能反映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某个组织产品、活动或服务系统潜在环境影响的方法,补充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体系,为提升其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案例借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
《环境分析监测实验》是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环境监测、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等相关课程编写的实验教材。本书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突出环境分析监测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按照环境要素选取典型的环境指标及其分析监测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在具体分析监测方法的选择上, 既考虑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也考虑了当前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在内容编写上,尽量翔实具体,便于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共50个实验。第二章至第五章包括水质分析监测、大气分析监测、土壤分析监测、生物分析监测四个方面的技术实验。第六章为拓展实验,能够满足对实验难度有更高要求的高校师生。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借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的核心思想,综合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统计数据、规划资料,对海南岛18个主要市、县的城镇扩展过程进行制图和分析,构建了海南岛从1988年建省以来超过30年的城镇建成区变化状况,系统地反映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特点,为后期城镇管理规划等部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可供从事遥感、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为了及时进行必要的系统技术总结积累,建立更加全面的全国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方法体系关键组成部分的预报信息交换技术规范和应用系统框架,更加科学地指导协调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保预报部门的联网预报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省市环境监测和环保预报成员单位和专家,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问题分析和环境管理及预报业务发展需求,集中研究讨论编写了这本《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指南》,以期为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报部门技术人员提供现有可供利用技术基础上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南和参考资料。这本指南是新标准环境质量预报这个新核心业务的相关联技术的系统规范化应用发展的标志性开端,未来随着环保预报领域的拓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望将获得进一步的更新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有机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污染物80个大类,共计500余个指标,147个监测方法。首先编入的是国家和行业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同时还把现代土壤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元素的ICP MS,多组分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GC-MS,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质谱法等)也纳入其中,以便推动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提供的监测方法,供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士参考。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和重要保障。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提出 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明确要求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将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河流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以西安沣河为例》在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识别、诊断、评价、治理、修复、评估与管理等系统性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分为上、下两篇,共10章。阐述河流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面源污染识别、特征分布、来源解析及运移规律分析,讨论河流水质对污染源的响应,探究河流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开展河流代谢功能评价,系统性阐述河流污染源治理、水质净化、河岸带生态修复及河流管理技术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 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全国环境监察培训系列教材:生态环境监察》力求内容全面、翔实、实用。首先阐释了生态环境基本概念、生态环境问题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进而论述了生态环境监察的概念、指导思想、法律依据、生态环境监察的工作任务、内容、措施以及工作机制与工作程序。全书既注重基础理论的阐述,又对实践中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总结,实用性较强。
湖泊生态修复是指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本书在调研分析白洋淀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基础上,对白洋淀底栖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原位修复策略。本书揭示了白洋淀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分布特征;讨论了影响生物群落生长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构建了白洋淀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的Ecopath物质平衡模型,深入分析了白洋淀食物网物质输送和能量流动过程;建立了白洋淀水质及底栖生态健康指标体系法,对不同季节不同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行了健康评价;提出了针对湖泊不同生境情况的各种生物修复、理化修复等原位修复策略;介绍了基于水下光场和植物特点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以及底栖动物恢复重建及管理优化方法。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应用卫星遥感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模型方法,包括原有模型的改进、新模型的发展及基于模型数据融合方法的模型参数优化。在模型方法探讨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碳释放空间格局及近30年的动态变化,并阐释了其空间形成和年际变化机制。本书的研究内容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热点和国际前沿,大部分内容和结论都是作者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监测及全球气候变化应用领域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原子核物理: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围绕 源项 途径 剂量 影响 这一主线,系统地描述了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我国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经验,吸取了国外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有益知识,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 《现代原子核物理: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可作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因为它包含大量的模式和参数,以及可查算的图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作者作为手册使用,同时也可作为读者了解核设施环境影响一般知识的入门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氧化硫和汞等污染物的治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治理技术装置的工程设计方法。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章至第五章介绍微细颗粒物的物化性质及其治理设备的工程设计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工程实践数据;第六章介绍了气液分离技术,它是保证湿法脱硫除尘最终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对现有的脱硫脱硝装置性能的提高提出了改进方法;第九章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蓝烟和白烟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烟气中痕量元素和痕量组份的治理工艺与设备,其中对汞和三氧化硫的吸收吸附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参考书。
本书对我国重点涉汞行业原生汞/再生汞冶炼、铜铅锌冶炼、电石法PCV生产、荧光灯管生产、燃煤、水泥、天然气生产、汞试剂生产及其他行业的含汞废物产生特征、理化特征及污染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估,筛选出各行业内典型的含汞废物。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这些含汞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综合分析各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性,提出了我国典型含汞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含汞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筛选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我国含汞废物污染防治及履行靠前汞公约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书适用于从事含汞废物处置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生产人员及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管理人员,同时也可作为生产一线人员的培训教材及教学参考。
活性分子臭氧氧化烟气多种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氧化烟气中的污染物,然后结合脱硫系统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同时脱除,工业应用前景广阔。 《臭氧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重点围绕臭氧低温氧化烟气NOx 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工程应用进行介绍,在概述目前超低排放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分别系统性地描述臭氧深度氧化氮氧化物的反应机理,臭氧耦合催化氧化NO 反应机理,催化氧气NO、N2O 催化降解机理,VOCs催化降解机理,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的湿法吸收特性,末端臭氧残留及副产物处理等技术原理,最终汇总分析典型工程应用案例。本书的出版可为从事烟气污染物控制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们提供快速全面了解臭氧脱硝技术的借鉴,为烟气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控制提供新的选择。 本书可供能源、环境、化工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氧化理论与技术》针对难降解有机废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几种氧化技术,重点论述了各种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原理、影响因素、动力学模型、主要工艺与设备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本书内容力求学以致用,体现了理论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氧化理论与技术》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环保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以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为主线,介绍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机理、烟气净化系统的构成、烟气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烟气中酸性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技术、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排放与控制技术、烟气中二英的生成与控制技术、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典型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本书展示了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的全貌、现有技术水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揭示生活垃圾焚烧及其污染控制的概貌,指出技术的关键所在及发展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垃圾焚烧及污染控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