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实际应用学科。本书是根据我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符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特征,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介绍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环境噪声等监测的基本方法和监测站、网、点的选择设计,还简单介绍了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书末附有各类标准可供查阅,并有《环境监测实验》与之配套使用。本书根据我校教学和科研特点,对水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环境监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增加了“地质环境监测”内容,这也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地质等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保护部门有关专业和技术人员参考。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铅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9年12月30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健康,规范水中氨氮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GB7479—8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7年,原标准起草单位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本次为首次修订。本2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改为《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光度法》。 ——增加了比色皿的光程(10—20mm),降低了方法的检出限,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明自定了方法的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 ——取消了目视比色法。 ——规范和调整了标准文本的结构和格式。 ——在主要试剂配制和样品预处理的关键步骤增加了注意事项。
《水环境监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质站(网)及采样断面、井、点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水体沉降物、生物、水污染监测与调查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资料整汇编的主要技术内容、要求与指标; ——水环境监测采样、样品保存、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对SDl27—84进行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规范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并更名为《水环境监测规范》,扩大了适用范围; ——将原水质监测改为地表水监测,新增了地下水、大气降水、水体沉降物、生物监测以及水污染监测部分,补充了相应的内容; ——原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部分增加了有关计量认证的要求,提出了适用于日常分析的质量控制允许差指标; ——对原污染源调查部分进行了较大修改,新增了人河排污口监测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验证单位: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秦皇岛市环境监测保护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7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4月1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本书系统阐述了变质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制和工作方法,可归结为三部分:篇为变质岩岩石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变质作用类型及相应岩类的基本概念;第三篇按照等化学系列分别介绍了各变质岩类的成机制。另外,本书对洋底变质作用与蛇绿岩套岩石学、地幔岩石学,冲击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不同化学类型岩石的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反映变质岩研究的新成果;书中后附有相关术语的英中文对照和视剖面的计算机模拟步骤,以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各级环保部门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原则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审批。同样相关环保部门要对专项规划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组织审查。 全国有近40 000名持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的工程技术人员,约4000名登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约200家持有甲级资质、1000多家持有乙级资质的环评机构,约15万从业人员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大量的建设项目和有关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全国有许多大专院校设置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所以本书无疑是环境保护行政机关X-作人员,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科技人员,需要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企事业单位,规划编制、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极为有用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是草原的核心,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之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对明确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关键的作用。《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以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Costanza、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以1987年、2000年、2002年和2005年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重点对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现状和动态评估,并从土地利用变化和草地类型变化两个角度,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价值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由周敬宣和宇鹏编著的《中国战略环境评价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以“湖北省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立法建议案”为例,探讨了战略环境评价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介绍了对政策环境评价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参照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尝试构建了一部导则,其内容包括评价的项目和目的,评价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程序、数据、手段与平台、原则、结果、质量保证措施等,并进行了必要论证;介绍了综合集成研究厅的作用与功能;以较多的篇幅按提出的评价导则,对《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进行模拟环境评价,并与南开大学2005年对同一对象所做的环境评价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论证了所建立导则的合理性。 此外,《中国战略环境评价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附录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五氯酚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水中五氯酚和五氯酚盐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五氯酚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8972—88)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8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为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本次为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扩大了适用范围; ——增加了毛细管柱分析方法; ——修改了定量方法; ——增加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条款。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8年3月26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五氯酚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8972—88)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提出并归口。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柘标准。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 1,2.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 l7131—199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7年,原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次为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一以毛细柱分离替代填充柱分离; 一一增加了目标化合物组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水质 1,2一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一三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 17131一l997)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环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工业废气中氨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为了规范我国农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明确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统一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11章7节72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编制规程的目的、规程的适用范围和共性要求;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和筛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简要分析;公众参与;评价结论。 本标准适用于装机容量1~50MW的农村水电站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制定《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有关要求,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已发布的涉及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关国家标准,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用于民用建筑工程时,为控制由其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对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检测及工程验收等阶段的规范性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工程及仓储性建筑工程。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考虑了我国建筑业目前发展水平、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工业现状,结合我国新世纪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参照了国内外有关标准规范。 本规范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及验收。
本书分为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污染源评价与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水环境质量评价和影响预测、环境噪声影响预测及评价、环境系统*化等章节,每章均附有学习指导和习题。本书*特色在于将环境评价与系统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并将Excel软件引入环评,使许多环境评价问题不需编程就可以解决。全书涵盖了环评学科的基本内空,包含了当今环境学科中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本书对基本概念的叙述由浅入深;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对方法和技术的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书既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城市规划、给水排水、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与管理以及其他专业的本科和专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