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单位土地面积上 高的粮食生产能力。水稻是中国的 大粮食作物, 稻产量持续突破,是我国水稻科技进步取得的 重要成果,实现水稻超高产是保障 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 自1996年我国 立项了“中国 稻育种计划”以来,经过水稻科研工作者持续二十多年的联合攻关,选育了一批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 稻品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纪录。其中,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和2014年实现了“百亩方”平均亩产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1000千克的攻关目标,使中国的 稻育种及栽培技术居 地位。 为了进一步发挥 杂交稻高产相关技术成果作用,我们组织参加 杂交稻高产攻关多年的相关科研人员共同编写了《 杂交稻亩产900千克栽培新技术》,全面梳理和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农村机械化水平,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精尖水平,我们组织编写了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系列丛书。该丛书涵盖了农业产业、农民和农村发展亟需的粮经、蔬菜、养殖、生态、农机鉴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农机化专业知识,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实用的技术,近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一套图文并茂、好学易懂、指导实践的技术手册和工具书,提供给广大农民和农机科研、推广等从业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与粮食安全观的演变历程,界定了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在对我国及世界人口大国粮食自给率变化态势和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新型粮食安全观背景下的粮食安全供给度量标准,即我国粮食以及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自给率目标;在对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粮食生产成本效益、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科技需求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保障,即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在对我国粮食价格政策发展历程、主要问题、改革趋势和国际粮食价格政策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市场保障,即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改革建议;在对我国粮食储备政策发展历程、主要问题、改革趋势和国际粮食储备政策
由王宝地、沈凤英、罗永华主编的《冀北现代农业技术(第2版)》内容涵盖了综述篇和技术篇两部分,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动态和冀北农业的发展概况,以及近年来高科技、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介绍给读者,同时作为全国农技推广补贴项目县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新培训教材来编辑整理。
本书在介绍了节水灌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上以实际的工程案例引入详细介绍喷灌、低压管道输水、微灌等节水灌溉的规划、设计方法及相关工程的施工与维护。全书共十一个项目,分别是:绪论、节水灌溉理论基础、喷灌技术、微灌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雨水集蓄灌溉、渠系灌溉技术、地面灌溉节水技术、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管道灌溉的施工和运行管理、灌溉水源和取水方式。
本书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依据,从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现代农业产业化、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化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化品牌管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内容,以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产业兴旺的新局面。本书注重实用性和可读性,内容新颖、语言通俗,对理解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赵建柱、张学敏主编的《拖拉机构造(普通高等 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系统讲述了拖拉机用内 燃机及拖拉机底盘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国内外内 燃机及底盘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为15章 ,内容包括拖拉机内燃机概述、曲柄连杆机构、配气 机构、柴油机供给系、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发动机 增压技术,拖拉机的电气设备,拖拉机底盘概述,拖 拉机传动系、行走系、转向系、制动系,拖拉机工作 装置和拖拉机新技术等。 本书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以基本知 识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典型实例介绍拖拉机的结构与 工作原理。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拖拉机、农业机械化 、工程机械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农业动力机械相 关行业研究、设计、制造、使用、修理等人员的参考 用书。
本书重点介绍了新型拖拉机、新型联合收割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过程、技术维护、保养、调整、故障排除和维修、拆装要点、驾驶技术等内容。特别针对近几年新研制的新型拖拉机、联合收割的新技术作了重点讲解。《农机驾驶与维修实用技术:新型拖拉机驾驶与维修实用技术(上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文字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并配有大量插图,注重实用效果。是农机驾驶员、维护人员及农机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农机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农机驾驶培训学校培训农机驾驶员的教材。
本书重点介绍了新型拖拉机、新型联合收割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过程、技术维护、保养、调整、故障排除和维修、拆装要点、驾驶技术等内容。特别针对近几年新研制的新型拖拉机、联合收割的新技术作了重点讲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文字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并配有大量插图,注重实用效果。是农机驾驶员、维护人员及农机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农机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农机驾驶培训学校培训农机驾驶员的教材。
本书从实践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多视角、多层面对农村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内容包括农村水利特点及发展趋势,国外的经验与启示,水利发展规划思路创新,防洪减灾、灌溉排水、饮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四大保障体系,水利水电综合管理,水利科技进步与信息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的创建,以及小水电代燃料建设与研究等,反映了近年来试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全书内容时空观念强、创新意识浓,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水和谐、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本书适合各级从事水利水电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按照企业海外并购需要的理论准备以及海外并购实际操作环节的先后顺序如前期准备、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并购文件撰写、信息披与审查、并购整合、海外并购常见风险与问题等逻辑关系编写的。本书适合农业企业、农业系统培训涉外项目人才使用。
高传昌等编著的《河南半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研究与应用》系统总结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河南半干旱区粮食作物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2007BAD88802)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研究试区概况与试验设计,主要粮食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高效节水型种植模式研究,小麦、玉米连作适宜灌溉方式与配套实施技术研究,土壤墒情监测与精量控制用水技术研究,农艺节水关键技术研究,河南半干旱区粮食作物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等。 《河南半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研究与应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理论研究和技术示范应用相结合,除可供从事或涉及节水灌溉技术工作的人员查用外,还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及其他技术人员在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参考使用。
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准确了解我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全面总结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经验出发,以江苏盐城案例的方式对我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风险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性诠释,构建适合我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育的风险识别体系,并进一步地深入探究我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科学有效的资金互助组织风险管理范式,提出明确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责任归属,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社员筛选机制,有限制的扩容社员规模;建立商业化的管理运营机制,加强系统内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和决策监督机制,降低个人在决策中的主导权;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提高内部人员工作热情等政策建议。提出明确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
该书主要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权利与义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事业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事业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事业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本书通过室内外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揭示了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机制,初步确定了节水防盐双重目标的秋浇节水灌溉制度,探讨了我国北方地区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全书共分lo章,第1章、第2章介绍了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概况和研究的意义、目标、现状与内容以及研究试验方案。第3章介绍了冻融期间土壤水热盐运移特征。第4章介绍了秋浇定额与地下水位对冻融期水盐运移的影响。第5章、第6章介绍了水热耦合SHAW模型及其率定与检验。第7章介绍了冻融期土壤水热运移规律的SHAW模型模拟研究。第8章介绍了基于SHAW模型的秋浇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第9章介绍了基于BP网络模型的冻融土壤水盐动态预测。第1O章对未来盐渍化防治和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本书可供水利、农学、土壤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相应专业的科研、
傣族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里灌溉制度——“板闷制”。以“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家臣管理体系并列、行政命令与治水法规并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与公平的合理分税制度并举”为核心的“板闷制”,不仅对灌溉用水时解决水地矛盾有积极作用,而且对维系西双版纳封建令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土地所有权和稻作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板闷制”被现代的“库渠制”取代,与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相适应的州、县、乡、村灌溉工程分级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并发挥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西双版纳傣族灌溉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既是当地民众的时代选择,也是灌溉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随着人口日益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和森林面积减少,全球面临土地、环保、食品的重大压力,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生态农业涉及种植、肥料、养殖、环保、食品、生态、地理、资源、伦理道德、审美、人文社会诸多学科,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所走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如何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道路,需要全社会关心和参与。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在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盲目施肥,效果会适得其反,它会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耕地质量退化、农作物病虫害加剧,并会使大量养分流失和挥发,造成水源和空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提高。为此,施用什么肥,如何施肥是生态农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本书以前沿的分工理论为线索,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创新路径。一是通过构建“农民收入-农业效率-分工约束-产业深化”的逻辑分析框架,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二是通过产业特性与分工机制的分析线索,阐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三是通过对农业基础地位之本质与作用机理的阐释,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空间与方向;四是阐明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绩效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与体制创新。
陈开树主编的《生态景观工程工艺百法》一书, 是在归纳整理公司项目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 标准、行业规范编制而成的施工指导书籍。可作为广 大一线施工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培训参考用书,也可 为项目管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交底、工 程质量巡检、把控关键施工环节等提供技术指导?br/ 本书共十二辛,分为园林土方工程、园路工程、 广场及附属工程、栏杆安装工程、水景工程、挡土墙 工程、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垂直绿化工程、屋顶 绿化工程、土壤改良及修复工程、水环境生态修复工 程、绿化种植工程,共精选了有代表性的106项常见施 工工艺。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对 各项施工工艺的施工步骤、施工要点、施工图片、结 构参考做法、关键词及参考规范,进行了准确详实的 阐述,突出其重点、难点和易忽视
《沼气技术及其应用(第3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在系统介绍沼气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沼气技术基础,户用沼气池与中小型沼气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沼液、沼渣的加工利用技术,以沼气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模式,沼气能源利用技术等的同时,重点补充了现阶段研究较广的沼气干发酵内容,包括沼气干发酵原理及工艺条件等方面;增加了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使书籍覆盖整个小型(户用)、中型、大型整个沼气工程,覆盖面与需求范围更广,并增加若干工程实例,使书籍更有直观性和指导性。 《沼气技术及其应用(第3版)》适用于广大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人员和广大基层沼气建设工作者参阅,可作为农业工程、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
本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农村户用沼气池的设计、建造、安装、安全使用、保养、故障排除等内容。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沼气产生原理、户用沼气池的设计制作、户用沼气池的安全使用与故障排除、沼气输配系统的安装与使用和“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本书以图示为主,并附有相应的图解文字加以说明,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尤其适合于广大农村沼气用户、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农村沼气使用技术培训教材。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与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等一起构成革新后该专业的特色课程。经过几十年曲折而艰巨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对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同时,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又处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书总结了多年来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的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探索;吸收了一部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并对有关的原理、概念与计算做了阐述,是用以学习、研究我国不同类型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条件、作业工艺体系、作业机具系统的专业著作。通过学习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
为了迎合农业文化发展和科学普及的需要,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世界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和我国正在推行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我们邀请了从项目筹划就参与其中,并现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办公室主任的闵庆文教授,根据他多年进行项目申报、保护培训等实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农业文化地现状和保护需求,编著了本套图书.《农业文化遗产知识读本与保护指导系列》一共分为三册,分别从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 为什么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怎样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三方面入手,既有专业深度又具发展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现状、保护进展和未来走向,为分布在广袤国土上丰富多彩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提供了保护思路、申报指导和发展途径,将中国古人的农耕智慧应用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