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散文诗》精选了纪伯伦的14部散文诗集,分别为《先知》、《先知园》、《沙与沫》、《情与思》、《音乐短章》、《泪与笑》、《疯人》、《暴风集》、《先驱者》、《珍趣篇》、《人子》、《大地之神》、《流浪者》、《佚文集》。这些经典诗作代表了纪伯伦高的文学成就。纪伯伦堪称黎巴嫩杰出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奠基者,是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
本书论述了听觉的本质,作者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开始追溯,音乐何以成为痛苦和死亡的起源。作者解读了音乐与现代文明——战争、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了对音乐的反思:音乐在何种程度上会变成痛苦?他试图探究音乐和恐惧、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音乐“高雅”的固有印象,让你看到那些喜欢最精致又最复杂的音乐,能够一边听音乐流泪的人,竟然也拥有凶残的一面。在论述中,作者对音乐的仇恨似乎“合情合理”,而人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值得审视。
本书是作家张翎的文学研究论著,研究对象是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她被誉为百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幻想元素的反复运用是曼斯菲尔德小说艺术中的重要特色,目前在学界并未获得足够关注。对曼斯菲尔德来说,幻想不仅是其小说的整体特征,也是体现其哲学姿态的一个侧面。本书在其小说框架内研究幻想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她的艺术原则以及她对人性的看法,试图填补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中的空白。 本书从幻想与人物塑造、幻想与象征主义、幻想与叙事结构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一、幻想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起到强化人物塑造的作用。二、曼斯菲尔德的幻想世界是由一系列带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意象所组成的。三、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叙事框架既有背离传统也有坚持传统的一面,幻想在其小说的冲突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
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伯吉斯曾评价他写下了“英语文学中的短篇故事” 。《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和六便士》等长篇小说使毛姆名闻世界,而他的短篇则以编织故事的精湛技巧、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为其赢得了更多读者,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1951年,毛姆出版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共收录91个故事,并亲自确定篇目和顺序,为每一卷撰写序言。1963年,企鹅出版社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版,自此被认作标准定本,多次重版。 理想国版《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全四卷)即译自2002年企鹅版,由青年翻译家陈以侃担纲独译,历时六年,以精彩译文再现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本书为第四卷,也即一卷。
留住某个人的记忆有很多种,它或许藏匿在一起走过的街道、去过的餐厅、凹陷的沙发,又或者是那股曾经嫌弃、想来却又颇为怀念的刺鼻香水味......一旦在心中一一盘点这些碎片,便会建起一座坚固的堡垒,成为谁也抹不去的宝藏。 两位主角心中都有一个无法忘记的人,但她们应对的方式却天差地远:十岁的蕾扮起小大人,妈妈不见后,她严格自律假装一切如常,努力用正常塞满空荡的家;邻居奶奶莱缇则将失去幼女的悲痛埋在发臭的垃圾之下,逼自己不再想起美好的过往。两个被留下来的人,各自紧抓着房子的回忆不放。 因为理解旁人无法置喙的痛,让原本互看不顺眼的老顽固和小倔强走入了彼此的生活。她们都拒绝着来自外界的关心,却能够在彼此脆弱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对方守护在意的事物。 五十五天后,一场意外,让蕾精心筑起的
本书是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写下的建筑论与城市论,被寺山修司等众多评论家看做“正片的预告”,是矶崎新后来大部分著作与建筑设计哲学的思想源头。书中,矶崎新化身“城市破坏者”,以反艺术、反建筑的手法,站在建筑之外,思考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同时生动描写了他与艺术家们的交往经历,讲述他们合作参加大阪世博会的盛况,以及对时代的反省。六十年代的矶崎新是一个先驱者,他认识到,未来的建筑是全球性与本地化的统一,所有建筑师乃至所有现代人,都要面对这两种力量的挑战。
本书针对当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较多运用各种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现状,提出了采用叙事学方法研究英美文学,以期丰富英美文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强调了英美文学研究方式在我国理论界的发展,以及叙事学理论的出现,使叙事作品分析摆脱了长久以来印象式批评或教条式批评的不足,使该研究更加理性化;同时还引入了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和英美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理论,为英美文学叙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本书开拓了该研究领域在的视野,适合英美文学爱好者及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