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说,充满了灵性和想象力。本书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先哲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都交待得合理而平常,从语言、习俗、礼乐、天下变迁等方面部分还原了先秦的历史。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探索《道德经》思想的缘起和发展。本书还叙写了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隐居等一生的活动。
《鲜衣怒马少年时 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唐诗宋词是汉字之美的很好。一首首名篇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一个个大咖如何快意恩仇、神采飞扬?换个角度读诗词,会发现不同的诗意。不错愤青骆宾王、千古情圣杜甫、逆袭牛人高适、完美王维、文艺大叔孟浩然、花间浪子温庭筠、大女主体质李清照、天才辛弃疾……三十位诗词大神,涉及三百首诗词经典。全书考据精到,融诗、史于一体,串起唐宋文坛一个个耀眼的瞬间,从中可以窥见一部起伏跌宕的热血历史。这本读起来很好过瘾的“诗词小说”,是一个以前没见过的文学江湖。唐诗宋词骨灰级爱好者、微信公众号大V“少年怒马”的致敬之作,随便翻一页,读就对了。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少年怒马》 历代史书写人记事,大多如同一条条新闻短讯,情感和细节严重缺失。那些可是影响历史
这是一部中国人的节日之书。清代苏州名士顾禄,二十五岁时在家中守孝,“日与父老谈吴趋风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辄寄诸子墨,以资歌咏,以助剧谈”,遂写就《清嘉录》。该书以节令民谚为标题,按月份顺序,分条记述地方风土人情,并大量征引地志、诗文、经史资料,娓娓详备,充满生活情趣,堪称中国民间岁时节令的百科书。
小词,本是宴乐助兴之作,却因士大夫在创作时无意或有意地带入家国之思,使其精神内涵呈现丰富层次,形成幽微深曲的美感特质。从两宋之苏东坡、辛稼轩,至清之张惠言、陈曾寿,再到民国之吕碧城、沈祖棻,叶嘉莹在本书中透过一首首经典词作,将传统读书人于小词中折射出的隐忍持守、家国抱负尽数展现,很好诠释了“兴于微言”的词之特质,以及潜藏其中的士人修养。
《酉阳杂俎》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共30卷,1000多个故事。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神异志怪,上自女娲神话时代,下至唐朝时期,辑录了600多个神话传说、妖鬼奇谭与江湖故事;下部山海博物,近500个博物知识,从九代君主到民间美食、纹身杂耍、医术偏方…事无巨细地讲述唐人的生活细节、古代的奇珍异宝。 (酉阳,乃神话传说中,穆天子藏书之洞穴。俎,本来是盛放祭品的礼器,这里代指不同于正餐的奇味。酉阳杂俎,就是藏诸世外的秘籍奇书)
《封神演义》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神魔小说之一,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玉虚宫元始天尊为代表的阐教、碧游宫通天教主为代表的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人文社《封神演义》整理本初版于1955年,由古典文学编辑部专家编辑舒芜先生校勘标点而成。1973年增加参校本修订再版,是《封神演义》的优质读本。此次新版《封神演义》大字本,以16开大本、大字疏朗的版式呈现,护眼悦目,阅读舒适。同时随书附赠近期新制作的《封神演义主要人物关系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书中仙界、人间,阐教、截教,西岐、殷商等各部分势力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关联,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全书主要人物,更好地理解欣赏原著。
苏轼词作何时而作、因何而起,超旷中另有心音,又因何余音绕梁近千载,洒脱之处是否不合格律……叶先生深入苏轼词作,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回答何以苏轼。 《论苏轼词》为叶嘉莹先生亲书手稿。叶先生对学问的严谨、对诗词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流淌在这淡淡的字里行间。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本书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 有鉴于此,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或许是独特的: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
本书从中国人的姓名文化、起名方法、命名礼仪入手,阐述了运用古典诗词文赋起名的具体方法和原则,从中国人较多用来起名的《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道德经》《庄子》《列子》以及唐诗宋词等古代哲学、文学典籍中,精选可以用于人名的富有真善美意蕴的组合,建立了包含近两千个起名实例的古典诗文名字库。在编选名字组合的同时,对其出处篇章大意及文句含义做了白话解读,使读者能够了解名字组合的文化背景,满足大众多种多样的起名需求,为读者提供尽可能翔实周到的参考,有助于读者举一反三起出好名字。书的最后还附有名字库的简表,仅收录名字及其出处,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诗艺篇”、“时间篇”、“空间篇”、“自然与超自然篇”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生活观、自然观、超自然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本书并非为专业读者而写的,也不是导论性质的书,而是为文学爱好者及初入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进入中国文学传统的路径,兼具鉴赏读物的功用。文笔优美,富有理趣,适合入门阶段阅读。
本书是辛弃疾诗词的全集,以《全宋诗》《全宋词》为底本,参以《辛稼轩诗文钞存》《辛稼轩诗词补辑》等,总收诗作130余首、词作620余首。本书编者谢永芳老师对每首作品进行校勘、注解,对创作背景及题旨进行简说,汇辑历代诗词评家对作品的评点。
这是一部中国人的节日之书。清代苏州名士顾禄,二十五岁时在家中守孝,“日与父老谈吴趋风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辄寄诸子墨,以资歌咏,以助剧谈”,遂写就《清嘉录》。该书以节令民谚为标题,按月份顺序,分条记述地方风土人情,并大量征引地志、诗文、经史资料,娓娓详备,充满生活情趣,堪称中国民间岁时节令的百科书。
《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群像,魏晋风度的集中展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关注、宣扬、赞赏人的个性的时期,士人们自觉地通过言语、行事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表现自己的智慧,流露自己的真情,即“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则通过有倾向性地选择、渲染、描写,为后人集中描绘了一批儒雅为底蕴、深情为基调、聪慧为标志、放纵为表象的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鲁迅曾经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作写意式的描绘。《世说新语》也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其中的文学典故、人物事迹也多为后世所取材引用。可以说《世说新语》是一部蕴含思想深度、文学历史价值和玄远哲理的文化宝典。 “三全本”《世说新语》译注者朱、沈海波
一代文豪苏东坡,是个琴棋书画诗酒茶俱全的生活家。而后世论起东坡的生活趣味,多谈起他的美食与酒,而对东坡在饮茶一道上的品位与情趣,少有谈及。其实苏东坡爱茶爱得紧,对茶叶、用水、茶器、同饮之人都很讲究。茶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苏轼的诗词文章中也处处有茶的身影。苏东坡的茶生活,也是宋代茶文化发展繁荣、宋人生活美学的一面镜子。 知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细细梳理了苏东坡与茶相关的50余篇诗、词、文章,辅以权威注释、白话翻译,细细钩沉出一个精细、闲雅、清欢、充满人情味的东坡茶世界。以茶喻人,最重要的是“清白”;以茶喻生活,很好的滋味是“清欢”。
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词坛大家,被称为“词中李商隐”。他的创作维护了词之阴柔婉曲、含蓄蕴藉、要眇宜修的本质特性,丰富了词体艺术的技巧,为其后的婉约词树立了又一种榜样,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对吴文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整理,通过题解、校注、汇评,对梦窗词的创作背景、词旨推究、版本源流、文字疏证、典故探析等方面做一综合汇编,为欣赏梦窗词和研究其艺术风格及在词学目前的地位作资料参考。
本书据清初四雪堂刊本精编精校精排,完整收录100回。这是一部讲述三千多年前人、仙、妖之间旷世战争的神话奇幻巨著。姜子牙拥有惊世异能,能够预言未来,但他韬光养晦,隐居山间。八十岁时,他才应邀出山,介入商周之争。神机妙算的他,将面对不可思议的间距考验。商周大战爆发之际,天上地上的仙、妖、怪,分成两派参与斗法厮杀,腾云驾雾的四不相,劈波斩浪的鲸龙,包罗万象的山河社稷图,鸟嘴鹰翼的雷震子,骁勇善战的哪吒……珍奇罕见的神兽、光怪陆离的利器、法力超绝的神仙渐次登场,风云变幻,扑朔迷离……全书故事脑洞大开,震撼又好看,问世以来,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轻读者的喜爱。
《唐树义日记》记载了其为官之旅、返家生活、水灾治理及与太平军战斗之事,由于所载皆为亲身经历,并与史实大都可以印证,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唐氏长年坚持日记,今存五 部,大多都有作者自书名称,从道光廿二年(1842年至咸丰四年(1854年),中间有所间断。日记皆为手稿,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咸丰四年(1854),共计 十七册,具体内容包括:《北征纪行》二册、《梦砚斋日记》一册、《楚北旬宣录》五册、《归田录》六册、《待归草堂日记》三册。
《长安诗酒汴京花》是随园散人生前创作的唐宋文人散文集,共二册,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领衔的大唐文人天团与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领衔的雅宋文人天团做PK,逐鹿我国古典文学巅峰。作者将唐宋两座文学高山既做对比又做融合,引领读者感受大唐诗人的诗酒往事和大宋词人的悲喜人生,以及唐宋文脉传承的魅力,透过唐宋文人的故事看历史、看文化、看传统,笃定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咏流传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