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撰写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书中记述若真若假,旨在折射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地揭露社会人心之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的悲惨境遇,纪昀表达出了深刻的同情与悲悯。 本书叙事简要、说理透辟、文笔朴素,非常受人喜爱。鲁迅先生对本书也评价颇高。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取材于唐朝太宗时期, 僧人唐玄奘受皇命上当时的天竺,即现在的印度,去取佛经。本书故事就是以此心怀慈善,身体又柔弱的唐僧为主要人物之一,他在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武艺的孙悟空,偷懒、 成性但力气满身的猪八戒以及诚厚老实、忠心耿耿的沙悟净的保护下,降妖伏魔,历经七七四十九难,成功完成皇命,取回真经,修成了正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 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孽海花》以苏州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孽海花》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写他们的虚伪造作,写他们面对西方文明冲突时的庸腐无能。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著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本: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学目前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蒙学书籍中影响优选的几种,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前随着国学热的深入,以传授优良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为目的的传统蒙学读物,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次译注作者在详细注释有关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采用与原文类似的韵文体把四篇读物译为白话文,读来琅琅上口。即保留了蒙学读物的优点,又简洁流畅,易于记诵,是同类读物中的优秀之作。
《千古名联》精选各类题材、艺术造诣上乘的名联的一百余副,书中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加以分析、评点,对较难理解的字词、用典等作了注释,使广大喜爱楹联的读者朋友便于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丰富学识。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从内容上看应该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编撰的,但具体作者已经无从知晓了。它汇集了孔子、孟子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关言善行和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讲述的都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身的基本道理。《名贤集》全书3000字左右,上下两句对仗成文,也有些句子前后关联形成段落。该书是一本汇编型通俗读物,其版本流传较多,不同版本汇集的内容、文字稍有不同,但整体同多异少,主编张庆利在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做了整合。
《初刻拍案惊奇》作者凌?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他出生于官僚家庭,年轻时热衷功名,可是命运不济,55岁才以副贡授上海县丞。崇祯十五年(1642年)擢升徐州通判,分署房村,料理河事。他生当明末,既慨叹朝政的黑暗腐败,又敌视农民起义,最后为抗击李自成部队的进攻,呕血而死。天启年间,正当他功名无望,满怀怨气,滞留南京之际,受当时文坛风气影响,他开始从事拟话本的创作。后来应商贾要求,将自己创作的作品编辑出版,这就是《拍案惊奇》。 《拍案惊奇》共分两集――《初刻拍案惊奇》(明末天启七年即1627年完稿,翌年刊行),《二刻拍案惊奇》(崇祯五年即1632年刊行)。《二拍》与《三言》不同,因完全是作家个人的独立创作,因而较好地保持了全书的思想艺术风格的统一。
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一部白话小说,全书共一百回。前五十回描写秀才唐敖、多九公和林之洋三人游历海外各国的奇特经历及所见所闻,充满了异域奇幻色彩。后五十回侧重描述百位才女及其游艺活动,读之令人叹服。这样一部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称《镜花缘》为理想小说,书中描写的海外诸国皆以《山海经》为依据,看似荒诞不经,却在讽世之中包蕴了作者对清明吏治与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有人称《镜花缘》为科学小说,其中所载医方,不仅发人之所未发,且屡试屡效。亦有人称《镜花缘》为炫才小说,其间涉及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还有各样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球、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凡此种种,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嫌,但也恰到好处地道出了《镜花缘
为更好地挖掘与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彰显并传承其精神及魅力,中华书局推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该系列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升级。《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诵读本》(升级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之一,我们依据权威版本收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备全文诵读音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分章节附录),旨在让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享受更优质的内容、体验更纯粹的诵读。
......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 由于不满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11月,她与恭亲王奕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她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
《千古名联》精选各类题材、艺术造诣上乘的名联的一百余副,书中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加以分析、评点,对较难理解的字词、用典等作了注释,使广大喜爱楹联的读者朋友便于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丰富学识。
作者把太平天国革命这一实绪纷繁、人物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概括和剪裁,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艺术的笔触,描绘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壮大、衰亡的过程。小说虽以刻画太平天国的历史、人物为主。 《太平天国》,清末黄世仲著,至民国元年写至五十四回,因被陈炯明杀害而未能完成。作者所记“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六年”,相当于公元一九○八年。由于黄世仲抱着近乎偏见的同情态度描写太平天国史事,因此对玉磁天国的褒扬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维诗选》精选了王维诗歌中的名篇和重要篇章,将王维诗之精华囊括无遗,较好地体现了他的精神和艺术风貌,也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诗人的生平经历。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在每首诗后又加了解说,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佚名编著的《海公大红袍全传》(六十回),原书编纂者为清代的无名氏,其生平当然也无从考证。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今海口)人,明代 回族政治家。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出仕后历任福建南平教谕、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户部云南司主事、南京吏部右侍郎与南京右佥都御史。他居官清廉,刚直不阿,因平抑民间赋税、昭雪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惩治豪强劣绅、推行退田还民、修筑水利工程而被称为“海青天”、“海公”。在其生前,百姓们就在龙山岛上为他建立了祠堂,塑像身着其理政时的红袍官服,此足可见其深得民心。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简称《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本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问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计五十二万字。其中以记帝王的“本纪”十二篇,记年代的“表”十篇,记典章制度的“书”八篇,记诸侯国的“世家”三十篇,记人物的“列传”七十篇。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文学名著。 司马迁对自秦以来的每一位帝王进行了全面的勾勒叙述,文章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吴三桂演义》又名《明清两国志》,不题撰人,约成书于清末。有宣统辛亥上海书局石印本和上海华明书局石印本,扉页标明为“历史小说”,有自序和凡例,俱不署名与年代。书前列绣像、插图8幅。编者参照两种版本校点整理,个别与史实乖违、前后矛盾的参照相关史籍加以订正。文字作了规范处理,个别特殊用字保留古俗、异体。另增吴三桂、李闯王明清小说相关版刻图绘19幅,与书中情节融合,虽风格有异,却不失为传神佳绘。 《中华善本珍藏文库》就是一部小说作品丛刊。近世翻印古典小说,蔚为风气,盖其为大众休闲阅读之必须。故缉此小说丛刊,大不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