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艺术的经典巨作,也是打开他文学世界的入口之书。 作品围绕 地下室人 的内心展开,全书分为两个部分:DI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过往的故事。 这本书能够推开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大门,是他的文学代表作,同样还是其他五本长篇小说的开篇之作。它涵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的艺术特色,阅读本书,带你全面感受文学的无尽魅力。
《红色骑兵军》是苏联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38篇具有文学速写和素描特征的小说(如《一封家书》《盐》等),生动再现了苏波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霸气十足、豪气冲天的苏维埃红军的英雄赞歌。 《红色骑兵军》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伊萨克·巴别尔以最严格的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战争中的苏维埃红军战士,不但叙写他们把献身革命事业作为一切的前提,而且淋漓尽致地刻画他们人性的一面——在长年累月饥肠辘辘的行军途中,对幸福、和平与爱情的渴望。伊萨克·巴别尔的笔不仅指向骑兵军将士,还指向犹太人和波兰人,甚至整个战争、整个历史。他真实记载了一个伟大而复杂的时代,堪称那段历史最诚实的目击者和记录者。 《红色骑兵军》诞生于时代的风暴眼,小说中,战争和流血的痕迹到处都是。但人类存在的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百多篇短篇小说,擅长用简洁、幽默、犀利却又不失分寸的笔调描绘冲突和悲剧,表达其对复杂人性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本书收录契诃夫三大创作时期的22篇代表作,囊括《变色龙》《小官员之死》《套中人》等名篇。这些取材于日常生活片段的故事揭露了等级制度、官僚主义等社会弊端,批判自私、冷漠、贪婪、庸俗、奴性、保守等人性缺陷,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光的向往。译者谢周在译后记中,深入解析契诃夫的三大创作主题和象征--"篱笆、女人和狗",帮助读者从更宽广的维度理解其作品。
《巴登夏日》于1977年开始动笔,1980年完成,因政治原因一直未能出版。 1982年,小说几经展转被带到国外,在纽约的俄罗斯移民周报上公开发表。但刚刚连载一周,列昂尼德·茨普金便不幸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这部作品被人翻译成英语,只能以极小的印数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流转。 十年之后,伦敦街头,苏珊?桑塔格无意中遇到了这部发行量极小的作品,顿时被深深震撼。这部集中了俄罗斯文学所有重大主题的小书,经过苏珊·桑塔格的大力推荐,逐渐走出英语界,走向全球,走向越来越多的读者、学者、记者、诗人、评论家…… 《巴登夏日》被众多*媒体誉为“二十世纪后一部伟大的俄语小说”,逃过了被时间淹没的厄运,以英、法、德、意、西、芬兰、土耳其、希伯来等近20多种文字出版,确立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巴黎一家报社记者曾经问蒲宁:“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您的整个文学活动吗?”蒲宁回答说:“我想是的,但我深信瑞典文学院首先想要褒奖我的是近的一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爱情经历无疑是作品中主人公重要的生活体验。从阿尔谢尼耶夫少年时代对德国小姑娘安海茵的带孩子气的初恋,到他与奥廖尔《呼声报》编辑阿维洛娃的亲近,后是他与女主人公丽卡的充满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的恋情。这一切都构成了他青春时代难忘的生活篇章。
1、名著名译,文笔非常优美。作者巴别尔是苏联时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骑兵军》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使他获得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世界100位小说家。译者孙越是2008俄罗斯皇家协会“圣尼古拉”金质勋章获得者译文,他的译文准确流畅,给读者带来一场文字的盛宴。 2、内容丰富,文史价值极高。1920年,年仅26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领的苏维埃红军*骑兵军进攻波兰。这是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后一次大规模的骑兵会战。此次惨烈战争历时3个月,巴别尔在自己的战地日记里记录了他所目睹的一切。后来,他根据这些战地日记陆续创作了30多篇小说,这就是《骑兵军》,因而这部小说既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于1836年发表。戏剧通过描写某外省小城官员们迎接“假”钦差大臣的故事,运用夸张与反讽的方式,以幽默荒诞的笔调,塑造了当时社会官员群像,揭露与批判了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与腐朽。 全书插图选用俄国画家卡尔多夫斯基的绘画作品。画家从戏剧本身出发,线条细致,干脆利落,人物神态写实传神,栩栩如生。
《猎人笔记》是一部记录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全书以一个猎人游猎期间的见闻为线索,通过二十五个故事,展现了农村中地主、农奴、医生等各阶层人民的形象。 书中对农民与地主关系的刻画,强烈地表达了对农奴制的反对,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 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