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
重磅推荐: 本书是梁晓声、蒋子龙、乔叶等12位著名作家联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真实的情感漩涡、幽微的复杂人性、激烈的戏剧冲突、沉浸式的平民视角等,都融合于12篇现实又魔幻的世情写作。 每一篇故事都贴近生活,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撕扯和温情,剥开日常生活的庞杂和幽微,释放那些沉没在繁琐生活中的无以名状之苦。温暖又粗粝,浪漫又世俗,治愈疲惫的心灵,抵抗生活的重力,唤醒我们的勇气和力量。展示了中国文坛作家的实力,标志着当代文学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高度。
1942 2008年,将近七十年的光阴,足以囊括一段厚重历史的风云变幻。故事中的三代女人,生于三个乱世,又在三个乱世里生下她们的女儿。女人拼了命地逃离过往与故乡,却始终无法逃脱宿命套在她们身上的镣铐,她们注定要世世代代在孤独中经历生产的阵痛。女人的痛,来自男人和世道,可是男人无能为力,世道无可奈何。女人能做的,唯有以隐忍的姿态反抗。好在上帝是公平的,那些历经苦难而屹立不倒的女人,终看到了生之希望。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这世界上还存有真正的荒野吗?罗伯特·麦克法/伦开始了一系列探寻荒野的旅程,穿越了不列颠群岛上那些蕞为壮丽的景观。从威尔士的海滩到埃塞克斯的盐沼,从苏格兰的红峰到多塞特的陷路,他日间攀援、漫步、游泳,夜晚便露宿在悬崖之上、古老的峡谷和深林之中。麦克法/伦以优雅和热诚将历史、记忆与风景交织在一起,用细腻的文笔让每一个地方栩栩如生,令人着迷地唤起野性及其重要意义。 这趟地理和哲学之旅的始于家门口的山毛榉树,途经十三个狂野的无人区域,我们的思想在未知的奇遇中也开阔起来。在书的结尾,麦克法/伦又爬上那棵山毛榉树——野性重新赋予我们敏锐的感受力,还教会我们:原来,在日常和附近中,也隐藏着诗意和野性。
哈德良,原名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76.1.24—138.7.10,绰号勇帝),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生活于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在位期间,他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并主持了大量艺术、建筑项目,如重建万神殿等。
《魔术师》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边远小城吕贝克拉开帷幕,男孩托马斯?曼在那里成长,父亲保守,受礼教约束,母亲来自巴西,迷人而难以捉摸。年轻的曼向父亲隐瞒了他的艺术抱负,向所有人隐瞒了他的性取向。他被慕尼黑最富有、最有教养的犹太家庭吸引,娶了这家的女儿卡提娅,生了六个孩子。在意大利度假时,曼对在海滩上遇见的一个男孩产生渴望,并写下《死于威尼斯》的故事。陪卡提娅在瑞士疗养时,他又迷惑于使人无法离开的高山氛围,写下《魔山》。他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反复期待他的政治表态。他逃离德国,前往瑞士、法国,再到达美国。他的漂泊最后结束于苏黎世以南的基尔希贝格。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家庭传奇,背景跨越半个世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托宾精心
1929年,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1933年,瓦尔泽封笔。他说,他不是来写作的,是来发疯的,要写就不来了。他转而练习另一项最喜欢的活动:徒步旅行。 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定期来访,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专享实录。 在漫长的散步途中,泽利希走入了沉默已久的诗人内心,瓦尔泽开始重新倾吐对人生和文学的真知灼见。 1956年圣诞节,瓦尔泽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地,先是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
故事发生在百年前处于德国殖民阴影下的东非桑给巴尔,这片多种文明交融、多种宗教并存的古老土地。男孩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债,从此跟随商队行走异乡,亲历生存之难。他困惑于他成长仪式上的领路人阿齐兹的阴阳莫测;他好奇于被深锁在花园背后的疯女人的泣泣私语;他痴迷于旅途中那座火焰墙般的巍峨悬崖,它仿若天堂之门,令他天眼开启:是忍辱偷生,守着方寸店铺变成一个小掌柜,还是在残酷的世界中变得像铁一样结实,去找寻有花园和喷泉,更有自由与尊严的穷人的天堂?《天堂》发表于1994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通过书写一代移民的前生,来“努力保存那种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以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
二十六岁的琼·露易丝·芬奇从纽约回到家乡梅科姆看望病重的父亲阿迪克斯,却发现已与故乡格格不入,而父亲与她青梅竹马的恋人的行为又给了她无比沉重的打击……童年往事如洪水般涌来,坚守的价值观与信仰顿时濒临崩塌,在痛苦与迷惘中,琼·露易丝经历了又一次弥足珍贵的成长。
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她是摇篮中窒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她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大战、五次死亡,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一战”后的维也纳、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入历史,被人忘却。全书五卷,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假如”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
小说以凄凉悲惨的基调,展开了故事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涅丽一家的悲惨命运,一条是娜塔莎一家的不幸遭遇,而使这两个家庭毁灭的罪魁祸首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他诱拐了涅丽的母亲,骗去了涅丽外祖父的全部家财、最后导致涅丽一家三代人全部含恨而死。他又诬告娜塔莎的父亲,使其倾家荡产,娜塔莎也被公爵的儿子诱骗。作家愤怒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对社会底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小说充满了阴暗、悲惨、呻吟的调子,作家在保持其19世纪40年代作品风格的同时,在这部小说中,开始了驯顺、忍耐、宽恕,自觉自愿受苦难以洗刷心灵的说教。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导思想——基督教人道主义开始形成。
风暴过后,一个手臂上有着大熊文身的年轻男子和一个身上有着吉他和猎枪文身的年轻女子将要回到他们久违的家乡熊镇,参加一个赢家的葬礼。男子名叫班杰。他是这个小镇上的英雄,也是被全场球迷唾骂娘炮的叛徒,他看起来就像是个爬到优选的树上、身上肩负着优选秘密的青少年,他是冰面上最危险的人,也是地球表面最孤独的人。人们说出柜时的语气,似乎暗示着这种事情只需要做一次,但班杰知道有人在,事情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你只能继续出柜、再出柜,直到你被打倒为止。女子名叫玛雅,打从她被小镇的希望之星凯文强奸以后,已经过了两年半。那个事件开启了一切,她的故事改变了两个冰球俱乐部,影响了政治,动摇了一整座小镇和半座森林的根基。强奸事件对凯文来说只持续了几分钟,对她而言则是无休无止的。绝大多数人永远无法准确地指出
《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古怪》是朱琺继重述越南汉文小说的《安南怪谭》之后的第二本小说集。“安南”“交趾”均系中国古代对越南的旧称。 不同于一般以情节为主的小说,在本书中,作者利用残存在中国古典文献史料的只鳞片爪,以奇崛想象,拼贴复原出据说曾存在于古老南方的诸般奇迹及古怪,共二十九种,重新辑录、书写古代中国人对遥远南方的想象与态度。 初作于2008年至2015年间,源自作者当时频繁往来于中越之间的“候鸟时期”经验,增删修订至今。采用“常见于古典文献、新用于小说”的双行夹注格式。属于21世纪的小说主人公们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懊恼、惭愧、缅怀、自嘲、惘然等等”,仿若一条暗线,闪隐其中。配有三十张篇末小图,均采自百年前越南出版的三语刊物《南风》杂志。
“我们通过爱存在,我们是爱。”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生前出版有诗集《手的颂歌》《又一个回忆》等,去世之后,波兰国内出版了其四卷本的《选集》,头两卷包含了她近五百首抒情诗。在1997年,为纪念诗人逝世三十周年,克拉科夫出版了诗集《真的我爱》,收录了诗人主要的情诗。在本集《温柔的确定性》中,译者从诗人现存作品中精选了二百余首最能代表其作品风格特点的诗歌,首次将波希维亚托夫斯卡介绍给中国读者。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热情与思考并存。她以抒情诗著称,诗歌常探讨死亡、爱情、存在,以及反思历史和神话人物,尤其是女性。对于生活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有着尖锐的观察,同时清新的意象中显现深刻的感官。虽因疾病英年早逝,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从不透露悲观,与其,她的诗行间有着穿透死亡阴影的顽强生命力,是一位
《你往何处去》以古罗马暴君尼禄迫害早期 徒为背景,通过青年将领维尼兹尤斯和信仰 教的少女莉吉亚之间真诚、痛苦、曲折的爱情故事,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志士仁人的悲壮斗争,是一部格调崇高、结构恢宏的历史小说。恩格斯曾指出:“在早期的历史里,有些值得注意的与现代工人运动相同之点。 教和后者一样,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作者正是借由尼禄暴政,揭露了其自身所处的时代,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对波兰的殖民统治及民族压迫,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小说甫一问世,便风靡欧美,各国竞相翻译,当时就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销售数百万册,并多次被改编成话剧、歌剧、电影、电视系列片,历久不衰。
《反与正》写于加缪24岁,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源泉。书中追述童年生活,处处显露出贫穷与欢乐的对立。《婚礼集》包括四篇随笔,以浓郁的抒情笔调,讴歌了人与大自然的结合。对生活的酷爱和隐秘的绝望,这两种共生共存的情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夏天集》呈现了加缪思想源头的另一面,即拒绝屈服于历史的同时,在贫穷中张扬对美的追求。本书后附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发表的演讲
“我们至今为止的征途无比美好,只差了最后一步。”《花束般的恋爱》,讲述这个世界上最合拍的两个人度过美好的五年相恋时光,却只差最后一步的“纯爱”故事……麦和绢因在东京明大前站错过末班电车而偶然相识,命运一样同步的五年恋爱中,他们遭受生活的压力,成长轨迹逐渐偏离。迷茫前行间,爱情的花束也在枯萎。爱情就像一场派对,总有一天要结束吗?
《玉米人》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者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品,堪称艺术精品。故事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为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是为了糊口和生存,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玉米由人变化而成,而人依靠食用玉米生存。土生白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种植玉米只为牟取暴利。为此,以加斯帕尔·伊龙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同白人势力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书中还讲述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小故事,譬如马丘洪的传说和野狼邮差的传说。马乔洪在去寻找未婚妻的路上被一团萤火虫包围而消失,传说他变成了幽灵,全身闪闪发光,常常出现在被点燃的玉米田里;野狼邮差的妻子离奇失踪,失魂落魄的邮差在寻找妻子的路上迷失在了群山之中,据寻找他的村人说,他已经变成了一头丛林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