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王铁钧编著的《诗词写作入门》面向在校大、中学生及广大诗词爱好者,通过格律知识的介绍和经典作品的讲解,使读者理解诗词的格律特点和写作方法,感受诗词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书选讲的诗词以形式和内容并重,既注重选取名篇佳作,覆盖不同的题材,关注文字的可读性,又要照顾到诗词格律的基本形式和各种变化。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主要介绍以下问题:文学研究所为什么 中落?和丁玲这位个性独特的著名作家来主持有关系。那个地方,曾因丁 玲而闻名遐迩,又因丁玲而成为是非之地。文学讲习所整风时,有人提出 :“文讲所从成立到现在,共变动五六次。……历次变动与文艺界的矛盾 和宗派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换周扬或其他人来办又怎么样呢?安在 丁玲头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可以没有,但是,他能把文学研究所办成 真正培养作家的文学摇篮而不是文艺党校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类政治 运动、党内斗争、文艺运动,已经成为阶段性的循环秩序。文学研究所岂 能是世外桃源?《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作者邢小群通过对大量当事 人的访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重新审视了这段特定的历史。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戏剧艺术的教程。作者身为中国位戏剧专业博士,长期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以其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扩容了他在十年前于台湾出版的《话剧结构新探》作为给中国大陆戏剧教育的课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叙事性结构”,针对戏剧的形式、美学价值等作客观的阐述。下篇的“剧场性结构”则以开放的文风讲述了一百年来的戏剧。作为戏剧教育的理论性图书,本书以专业、客观、全面为特色,对于正在研究戏剧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值得推荐的。
《冰心散文集》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 " 五四 " 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 : 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 " 冰心体 " 语言。
本书介绍了隋唐五代文学这一内容,详细内容有:隋及初唐诗歌;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盛唐边塞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前期诗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和韩愈的散文;中唐其他诗人;晚唐文学;唐代传奇
本书要点:宋代文学; 元代文学。
作者对于《红楼梦》中出现的判词、诗词进行了深层的解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对于《红楼梦》的爱好者和初级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和阅读价值。
纪德君编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主要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了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发表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见解,诸如:早期的章回体历史演义,主要是通过“按鉴”的方式从“通鉴”类史书中衍生出来的;通俗小说文体中诸多“非书面”的口头创作特征,是基于口头记忆、书场演出、听众接受以及说书伎艺的传承等需要而产生的;通俗小说的编刨,在不同程度上受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接受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还对通俗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以及明清小说研究中流行的某些观点、存在的分歧或争议等进行了反思,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 1926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七章,将清代词学的派别分为浙派和常州派,并从选本、评语、词谱、词韵和词话的角度进行分析,论及清词之兴盛“直接南北两宋”,是近代学者将“词学”作为学科的重要著作。
《绚烂与宁静》是作家红柯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西部各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收集了作者2005年至2014年间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西部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所涉及的地方多是作者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出作者对其怀有深厚的情感,对其地域文化具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感。另一部分记录的是作者对于黄河中上游各民族民间艺术的考察,涉及了民间的剪纸、刺绣、木雕、砖刻等。作者沿黄河走访了大量民间艺人,根据采访,如实记录了他们的学艺过程和生活状态。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留存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为我国文艺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公约守则用书。该书从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建设委员会章程等出发,就各文艺协会文艺工作者如中国戏剧工作者、中国电影工作者、中国音乐工作者、中国美术工作者等的职业道德、自律、行为守则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安立志编著的《薛蟠的文学观》是“四方风杂文文丛”之一。《薛蟠的文学观》一方面就“红”说“红”。即通篇只对《红楼梦》的事件或情节进行分析或解读,现实事件或情势未着一字,虽然文章主旨稍显隐晦与曲折,读者自可体到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借“红”说今。文章借用某些现实事件或时尚提法作为引子或由头,而分析的对象与主体却是《红楼梦》的人物与情节。这类文章的主旨较前者略微明显或浅露,目的在于提示文章宗旨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评价与分析。以“红”证今也是本书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以当今社会的现象或事件作为分析主体,《红楼梦》的事件或人物只是作为分析工具或材料陪衬。这类的文章较少,但也算其中之一类。
春秋战国的长期混乱结束于秦的统一,秦朝强盛而短暂,秦末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汉王朝在政体上对秦多所承袭,但其立国精神却是承袭三代尤其是西周初年的;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乱结束于隋,隋也强大而短暂,隋末群雄并起局面中建立起来的唐王朝所处时代特点近似于汉。唐王朝为避免魏晋至隋短祚王朝的命运,把目光投向汉朝,把汉朝作为建政的楷模。对汉代文化的重视,对汉朝的向往,是唐朝创造繁荣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唐朝与汉朝中间相隔数百年,唐朝对汉代的传承主要是文化精神,与唐代文学有关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唐人对汉人在知识结构上的继承;其二,汉代文化精神对唐代文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其三,汉人的行为方式对唐代作家行为方式的影响
本书系“百年国学经典选刊”丛书之一种。 《唐诗杂论》系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杂志上。内容涉及到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唐诗的成就,以及诗歌的翻译等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人胜。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