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或者 我 》是史铁生遗作集。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在 编者注 中写道: 此word文档的属性显示,*后修改时间:2010-12-30 9:35:58。 同日16:00,史铁生突发脑溢血;第二天,2010年12月31日凌晨,他告别我们,开始心魂之旅。 2010年*后一天,史铁生离开生活了近六十年的人间,去了天堂。这本书里的文章记录了他*后的思考、*后的想象、*后的心灵密语、*后的爱和留恋。这些生发于对人生、社会、命运、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的文字,平白如话,温润可触,充满哲思和智慧,值得反复阅读,仔细回味。 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名著名译丛书 瓦尔登湖》记叙的就是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作品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迷人景物,充满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性思辨,文笔流畅生动,发人深思,读来令人心悦诚服。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本书集合了热拉尔·马瑟的两部散文集,分为上卷《前世之身》和下卷《量身定制的幻想》,书名取下卷卷名。 上卷以遐想的方式、切片式的叙述和诗意的笔触,介绍了一些人物生平和文化现象,选材遍及古埃及、希腊、波斯、中世纪、现当代西方乃至中国,时间跨度从远古直至当代。这些人物和现象有些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另一些却销声匿迹了。但此种状态并非消亡,而是蛰伏在人类文明的古老记忆之中,就像佛教中的生命轮回,前生的记忆总是要在得遇机缘之后才能显现,有了前世之“因”,方证得今生之 “果”。 下卷卷名《量身定制的幻想》亦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批判的是自我膨胀的现代异端宗教。作者将这样一个标题用作其散文集的书名,表达出每个人的想象空间都与他的经历、思考,乃至欲求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所书写的,有的是
《随笔集》共五十九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莫里索,法国印象派一位女画家。出身高贵却以绘画为生。创作赢得一片赞誉,世人记住的却是马奈《阳台》中那位优雅端庄的女模特。经由马奈,她和马拉美相识。从此结下深厚情谊。莫里索临终前甚至殷殷嘱托马拉美做女儿的监护人。两人的书信往来始于1876年,终于1895年。十数年间,不曾断绝。透过书信集,我们可以读到交往的文人近况、画展的评论、出游的心得、晚宴的邀约……这里,马拉美卸下一贯晦涩、古奥的文风,平和、淡定,家长里短的小事信笔写来,别有一番风味。俯仰之间,尽是诗意。就连苦痛,也不过是淡淡的忧伤。十数年的生活,在他们笔下,恍如一场温情弥漫的散步。
鸦片战争以前,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以其悠久而辉煌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其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封,昔日的荣耀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着本民族继续前进的步伐。晚清的中国,经历着黑暗与光明的博弈,在困惑与徘徊中挣扎的中国人执著地求索,展现了虽沦为被压迫民族但仍坚韧而不畏艰险的的一面。 麦高恩(John Macgowan),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60年来华,先后在上海、厦门等地传教,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达50年之久,精通汉学,著有《中华帝国史》《厦门地方方言字典》《华南生活杂闻》等书,1909年在上海出版《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与这本《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掠影》相似的是,他独立成篇地发表的文章被集结成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打量、观
肯塔基州的森林与洞穴 我已经观察了由北方诸州到温暖南方的野林与花园有好长一段时间了,终于,在克服所有困难之后,于一八六七年九月的天,我摆脱了所有束缚,怀抱愉悦的心情,由印第安纳波利斯展开了徒步千英里至墨西哥湾的旅程。(由起点到俄亥俄河畔的杰斐逊维尔这段路是坐火车的。)九月二日在路易斯维尔渡过俄亥俄河时,我没有开口与任何人交谈,完全靠指南针穿过这座大城。出城后,我找了一条南行道路继续前行,在经过一些散落的郊区小木屋与村落后,进入了一座绿林,在这儿,我打开随身带的地图,粗略规划了接下来的旅程。 我的计划很简单,就是选择我能找出的荒野、森林茂密又省脚力的路线向南行,以能经历的*范围的原始森林为目标。叠起地图,我背起了小背包和植物压平器,在老肯塔基橡木林中大步踏上旅程。眼前松树、棕
北京 - 莫斯科 - 华沙 - 柏林 - 布拉格 - 布达佩斯 - 贝尔格莱德 - 地拉那 - 贝尔法斯特 - 巴黎 - 伦敦:英特纳雄耐尔。这条旅行线,是为了让这些总是风云激荡的城市带给一个旅人寻找和凭吊的历史感,那是一个红色的时代,一种高蹈的理想实验。
章 自我观察 当我倡导自我观察时,有时人们会以为这只是自私自利的另一种形式。然而,自我观察并非自恋。相反,它是使我们变得少一些自私自利的工具,因为它教会我们不被执着的想法和感觉所控制。通过自我观察,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清明,从而对周围他人的情绪态度更加宽容。这种新的感受性和理解力将会极大地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自我观察法古已有之,只不过被冠以不同的名称罢了。佛陀、苏格拉底、乔治 葛吉夫和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都提倡过这种训练。当我们成为有经验的自我观察者时,就不太会因为管不住内心被压抑的欲望而犯错,也不太会一再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相对的,我们可能会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更多的同情心。 观察和倾听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能力,是保持心智和情绪健康的根本。我们应该有能力运用自己
本书为 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之一种,作者为著名散文作家鲍尔吉 原野(蒙古族)。收录作者散文近50篇,几乎涵盖了作家创作的散文精品,分 河流没有影子 春如一场梦 雨滴耐心地穿过深秋 等六个单元。本书开篇还收录师生共读作者作品所写下的阅读体验文字4篇:《在有限的生命中守住心灵的高贵》等,便于其他读者阅读时参考。
本书是 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书信集,创作于1903至1908年间。这是里尔克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此时的里尔克正值三十岁左右,在这些书信中,里尔克回答了一个青年诗人的困惑与思考,问题与彷徨。他谈到诗和艺术,谈到两性的爱,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对的问题。《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给迷茫中的青年诸多开解与鼓励,不仅启发了冯至等杰出诗人, 成为了一代代文学青年心中的经典之作,是里尔克作品中被阅读 多的一部。
纳博科夫《天赋》的主角梦想写一本实用手册:如何幸福。在本书中,莉拉则用热情洋溢的魅力给这个梦想插上了翅膀。沉浸在《说吧,记忆》《阿达》《洛丽塔》等作品的迷人世界里,莉拉寻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关乎时间、记忆、情欲、自然、失败和爱的纳博科夫式体验,并在这些体验中通过代入式的与大师的虚拟对话,解读了纳博科夫作品中关于 幸福 的独得之见。即使是不熟悉纳博科夫的人,也会从本书中找到关于幸福的秘密。
《华盛顿邮报》的科学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讲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一个性别困惑的男孩与他同胞弟弟以及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理解、培养、捍卫“与众不同”的非凡历程。 n 本书为纪实文学报道,材料来源于个人日记、家庭摄像、新闻报道、当地的法律文件。艾米在四年内追踪了这个触及到文化争论核心的美国家庭,记录了一个男孩对于自身性别的困惑,并最终成为自己的过程。 n 《成为妮可》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引发了许多共鸣。有人说此书让他理解了一个易性女孩,还有为她未来牵挂、接受她、保护她的父母。纳特让世人了解到性别身份与性取向的内涵,并引入了、双性恋以及跨性别者社群。还有人说,妮可的故事展示了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毋庸置疑,妮可所处的环境很复杂,但作者纳特以一种自然流露的方式让
著名旅行家帕特里克 利 弗莫尔会同五个好友,前往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开展一场非同寻常的旅行,这场冒险将他一路从库斯科带到乌鲁班巴,上达的的喀喀湖畔的普诺与胡利,下抵阿雷基帕,*后回到利马。 这场冒险的领头人是一个作家和诗人,而旅行队伍中还包括了一位瑞士的国际滑雪者和珠宝商,一个普罗旺斯的社会人类学家和一个来自诺丁汉郡的乡绅 都是爬山老手。另两位参与者 作者本人和一位爱好植物的公爵 则完全是新手。随着这个旅行队伍从利马一路旅行,摸索着进入到这个国家越来越偏远的地方时,利 弗莫尔将他们所有的经历都汇成一系列的 与妻书 。不管是穿越冰川时的惊悚,厚雪覆盖下营地生活的恶劣,他们与当地人充满生趣的相逢,还是天空中孤独盘旋的神鹰的奇特之景,以及马丘比丘等印加遗迹和山脉风光的奇绝壮丽,作者都
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 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 您现在拿在手里的恰好就是这么一本书。我们就在这里先谈谈培根在人生舞台上扮演过哪些重要角色,然后再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弗朗西斯 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尼古拉 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她的妹夫就是伊丽莎白的重臣伯利勋爵(曾任财政大臣)。有这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众,培根自然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早在孩提时代,培根就被伊丽莎白称为 朕的小掌玺大臣 。雄心勃勃的培根自然期望走上一条谋取功名利禄的捷径。他十二岁时就上了剑桥大学,但小小年纪,对大学的教育体制和当时主宰学术研究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十分反感。两年以后,他跟
《泪珠和欢笑》为 纪伯伦全集 第二卷,由已经故世的著名翻译家关偁先生直接从阿拉伯语译出,包括一部散文诗集《泪珠和欢笑》、一部诗集《行列圣歌》,属于纪伯伦早年创作。 纪伯伦的诗歌长于抒情,而他在绘画方面的精湛技艺以及对音乐的深邃理解又为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无比绚烂、瑰丽的色彩和空灵、诡谲的韵致,正如译者关偁先生评价的那样: 他的散文诗几近出神入化的地步,因为他从诗歌中撷取了灵魂,从散文中借来了舒展宽松的形式,从绘画中吸取了绚丽的色彩,从音乐中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因此,他的散文诗同时兼备诗美、散文美、绘画美和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