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 日本女诗人伊藤,用诚实、诙谐、赤裸的笔触(48篇随笔)分享女性闭经前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与喜怒哀乐。这个年纪的女人不仅要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身材变形、皱纹增多、经历闭经,还要面对家庭随时的分崩离析:双亲年迈,长时间辛苦照护之下,和父母关系在撕裂与和解两重中游走;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独立,不再如小时候般与自己亲近;和丈夫的关系也渐渐冷淡 女性的身体,老得比心灵快多了。闭经,就是一场笑泪交织的错位之旅,人生后半场,就是咬着牙把难堪事一件件打倒的过程。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那些男人听不见、女人咽下去的话,这一次,不吐不快! 加西亚 马尔克斯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路过一条街,看到一扇窗户,里面有个女人正在斥责她的丈夫: 你看看你,你看看你 而那个男人似乎睡着了,随后突然又醒了过来。 六小时后,他再次经过同一扇窗,那女人依然没有停下来,保持着同样的姿态。 这太奇妙了,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他想。这就是创作这部剧的灵感来源。 劳拉 加西亚(本剧女主演)
《自深深处》是一篇王尔德写给友人道格拉斯的一封狱中情笺,也是他颇为美妙的一部作品。王尔德41岁时,早已名震英国,他因与友人的关系被对方的父亲送上法庭。王尔德在狱中写下了这封来自深渊的书信。 在这封闻名世界的长信中,他时而哀怨,时而愤怒。不仅细细梳理了王尔德与道格拉斯的交往、他对后者爱恨交加的情感、他在狱中心境的变化,还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哲学方面的积累。他标志性的排比、比喻、精妙的用词和一段嵌着一段的句子,在书中均有体现。五年后,王尔德去世,这本书成了他在世间的杰作。
以记录美丽而严酷的极北之地阿拉斯加而闻名的星野道夫,不仅是一位生态摄影师,还是一位旅行作家。《旅行之木》精选星野道夫创作于1993 1995年的33篇随笔。它们发表于作者成名伊始,33篇旅行手记,也是33个故事,33段邂逅。对作者而言,旅行路上邂逅的人会在今后的人生中画出怎样的地图,总归是想要了解的。通过旅行,找到答案,安静而意味深长地记录了下来,写成书,是 幸福汇报 。星野道夫的文字,有种 告别了某种人生 的人所特有的温柔,本书让我们能够与他并肩看到许许多多的风景。
《城堡》不但是卡夫卡*重要的作品,而且也*卡夫卡风格,被誉为 卡夫卡的《浮士德》 。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刻,内容荒诞离奇,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谬、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因此有人称它是一部 迷宫似的令人晕头转向的小说 。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卢梭去世前的作品,没有完全完成,生前也并没有出版,甚至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出版它。十篇漫步没有一定的顺序,也没有一定的体例,连确切的写作时间都无从考据。对于卢梭自己而言,这十篇漫步只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他在尝试着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生活哲学,接受自己对突如其来的做人失败的解释。他说, 对孤寂生活抱有强烈的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 ,说到底,不过是骄傲的嗟叹而已。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成了卢梭极富特色 的作品。
《魔法的语言》收录了星野道夫从1987年到1996年十篇演讲,包括他在堪察加半岛遇难前88天的*后一次公开分享。演讲内容围绕他在阿拉斯加定居的十八年生活,从熊仔谈到驯鹿,从座头鲸谈到马哈鱼,从招手即停的火车谈到夜航的无人区飞行员 字里行间,流露出星野道夫对阿拉斯加的情有独钟,再现了他持续拍摄的极地荒野、野生动物,以及原住民生活的点滴瞬间。这些演讲的听众,既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摄影初学者和自然爱好者。十篇演讲构成了作者本人生活哲学的完整呈现 尽情做喜欢的事,在阿拉斯加, 玩 就是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答案。
《蒙田随笔》问世400多年来,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读者遍布全球。无论年龄层次,无论教育背景,无论文化差异,几乎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精神的共鸣。其恒久的生命力,不仅来源于蒙田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更在于他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和关照。可以说,蒙田虽然生活在16世纪,却是21世纪的 当代人 。
本书为诗体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贵族青年奥涅金在上流社会所发生的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个 多余人 形象,该作品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同名歌剧《叶甫盖尼 奥涅金》亦闻名于世。
AE4949079DCC469886DB8F65E3B76942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的扛鼎之作。 收录高尔基与托尔斯泰朝夕相处的珍贵回忆,包括44篇笔记和1封书信。1901年末到1902年初,这期间托尔斯泰住在加斯卜拉,他起先患重病,后来渐渐好起来,就在那儿养息。高尔基当时随随便便地在一些纸片上写下这些记录托尔斯泰的笔记。 高尔基眼中的列夫 托尔斯泰是民族的作家、世界的洪钟,同时也是叫人又爱又恨的挚友。他是 上帝一样的人物 ,不近人情地聪明,又不近人情地叫人害怕。通过这本珍贵的文学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多变的托尔斯泰,以及他不轻易为人所知的思想。 所有笔记一字未改、完全依照它原始内容发表出来。
《边走边啃腌萝卜》为妹尾河童上世纪80年代应朝日新闻社《周刊朝日》之约撰写的旅行随笔。河童此行是以日本人饮食生活的原点腌萝卜为线索,从东京都出发,北至北海道,南抵鹿儿岛,西达鸟取,不仅一路品尝了从监狱、寺院直至远洋渔船厨房里的腌萝卜,就连民间腌萝卜迷的自制产品也不放过,后竟至亲自做起薰萝卜来。在寻访腌萝卜之余,河童还不时偏离主题,忽而关注公害、食品安全和医疗保健,忽而又对食盐和竹纸的制作刨根问底,对东北雪国早已消失了的野猎人也充满好奇 自然,那个记录着一代日本都市年轻人梦想的 樱桃乌托邦 旧址也不会逃不脱他的眼睛。每一次跟随河童旅行都收获不菲,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虽然没有亲口尝到各种独具风味的腌萝卜,但其细致入微的描述已令人垂涎;河童讲述的几个普通村庄的故事,见证了日本人的勤奋和
自16岁尝到*口牡蛎的滋味开始,牡蛎就成了费雪的一生挚爱。直到人生的尽头,卧病在床、进食困难的她仍对牡蛎来者不拒。 就是这样一位终生不渝的牡蛎爱好者,用《写给牡蛎的情书》倾诉对牡蛎的爱! 从牡蛎长大就变性的特点、千奇百怪的烹饪秘诀、纽约高档餐厅的豪华牡蛎和巴黎街头的美味生蚝,到男性对牡蛎的迷之情结,费雪用妙趣横生的文字描绘了与牡蛎有关的种种奇闻轶事。 穿插其中的,还有费雪精心收集的28道牡蛎食谱:中国广东的蚝豉、美国新奥尔良流传百年的经典烤牡蛎、法国基础款奶油牡蛎......一场让牡蛎爱好者垂涎欲滴、难以拒绝的盛宴!
本书所选均是国际大作家的散文或随笔,适合青少年阅读。这些作品有的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它们或是写人或是写物或是游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经典散文的厚重和深度。如蒙田的《论年龄》,培根的《谈读书》,勃兰兑斯的《人生》,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 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在读者中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作品散发着对大自然,对自由,对爱、友谊、美的歌颂和赞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本书的译文在翻译界得到公认好评,优美、流畅、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意境,读来令人难忘。 本书特点:选题精致、封面双层,尽显高贵典雅,适合收藏,也适合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情人》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小说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现代法国社会中男女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侧面。
《世上很美的溺水者》是马尔克斯很具暗黑童话风格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那个世界里:死去的人会变回年轻时的模样,乘着洋流漂过全世界,带着所有经过的地方的鲜花和水草。大雨下得太久,你一觉醒来可能会看见天使掉在你家院子的烂泥里。触礁沉没的巨轮会变成幽灵船,一遍遍重复不祥的命运。但若碰上执拗聪明的小男孩,也能从阴间驶进阳世。魔法师会为死去的仇人造一座很坚固雄伟的陵墓,然后让他在棺材里一次又一次复活。残忍的祖母会押着孙女当妓女,陷入爱情的男孩能听到千里之外情人绝望的呼唤,渴望自由的女孩什么都可以抛弃。
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星期六和假日也要去上班,星期日则哪里都不去只在家里睡死,换来的是每月收入超过半数上交给房东。这样的苦日子,被老板和周围的人鼓吹为取得“自由”的正常过程。他们口中的“自由”哪怕能兑现,其实也轮不到你来分一杯羹。 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还有比这 不自由的吗? 除了金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子可以助我们逃脱这种困境? 大原扁理著的这本《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探索了一种不用赚太多钱似乎也可以生活无虞的方法:负担不起市中心的房子,没关系,可以租郊区的;不能经常去饭店吃饭,没关系,可以自己动手做;嫌理发又贵又烦人,没关系,自己给自己理发,不仅发型稳定,也不用忍受推销办卡买产品;加班多到想辞职,退一步,换一份低强度的工作,砍掉不必要的
村上本真正意义上的音乐随笔 一个深入了解村上音乐世界的机会 从舒伯特到斯坦·盖茨,从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到菅止戈男。十篇随笔,道尽村上心中的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