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力量 周国平讲古词曲》是周国平先生关于宋词、元曲及古代文人作品的随笔及点评。文字延续了作者写作的一贯风格 唯美、哲理。*部分品宋词,是作者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所写的序和台词。第二部分品元曲,由作者亲自选定篇目,评论的文字不仅仅着眼于文学,多是随想式的借题发挥,由此组成一集子。本书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周先生的文品。在点评古文作品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感情、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词学通论》是一代词曲大师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经典作品。吴梅先生系统地介绍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以及历代代表性词人词作,并对唐五代至清季词学的源流传承和诸大家词作的利病得失做了精当的点评。
国际知名的微观史学大家金兹伯格秉承独特的文化视角讨论英国文学,从古希腊的修辞学家卢西安、近代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再到西班牙的新大陆,我们看到17世纪英国人莫尔《乌托邦》的前世今生。 四篇文章被一个共同的主题贯穿在一起,并提出了这样一个视野:英国文学并非孤立于英伦三岛的。这本书的整体性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主题的连贯上,更体现了金兹伯格的研究原则及其表达方式。
本书系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晚年的美学著作,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做了详尽阐释,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国学茶座》的创刊目标是 普及国学知识,发表国学新见,培育国学新人 。基于这样的目标,该杂志的读者以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主,同时,从事国学相关工作如编辑、图书馆、企业文化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孔子学院)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一般国学爱好者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该杂志既注重知识的介绍,又注重探幽抉微,阐发新见。典籍之流传,学问之演变,人物传记,史事本末,诗文品藻,文字训释,均所提倡。总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是所宗尚。
《人生何以立: 论语 精要十讲与孔子的答案》是台湾学者张凯元先生精解古籍、启迪人生的力作。本书分为十讲,着重对《论语》中关乎意志、忠恕、自由、安民、平权、法理等领域的章句详细解析。思路开阔,文字潇洒。其论述纵贯中西,对历来争议较多的章句提出了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看法,不仅贯通历来研究儒学的经典论断,还对照辨析了西方哲学理论以为较深入的诠释,可堪为现代人修身立命之指引。
《水浒》乃天下*奇书,它再现了北宋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画卷和梁山泊众英雄谱就的悲情壮歌。其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弘、影响之深远,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浒》历来备受文人关注,李贽称之为 宇宙内五大文章 之一,金圣叹称之为 六大才子书 ,是一部堪比史家绝唱的鸿篇巨制。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水浒》的研究成果,全书笔触简洁明快,采用一事一议的写法,内容生动风趣,为读者摹画出了一个真实的《水浒》。该书集两位学者二十多年来研究《水浒》之大成,代表了当今《水浒》研究的趋势。全书从各个方面对《水浒》进行剖析,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品经典,以小说论文化,以文化谈社会。它穿透民间流传迷雾,还原《水浒》创作真相。它还从人物、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对《水浒
本书“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主要视角,由此形成的审美民族性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构中具有普遍性。这一结构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类型之一。从具有民族特色的“散点透视”来观照《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发现《水浒传》叙事结构是血脉贯通、浑然一体的。
《不一样的文学课》共36讲,如:《精卫填的不是海》《那些年我们错读的 诗经 》《李白与杜甫的 友情 》《情为才掩李清照》《大发明家苏轼》等,尝试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熟知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另一面,用不一样的方式讲授古代文学和文化,用不一样的方式推广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传统人文情怀下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赋予传统文学作品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每篇内容后附有 文学小贴士 ,讲解相关作者、历史人物、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本书结合新媒体语言,比如 古今朋友圈 、超越时空的 辩论赛 等,以这样的形式解析文学作品,角度新颖独到,使古代文学作品更容易被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接受,引导新时代的年轻人去关注并喜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根文化 中学生读本》丛书共15本,精选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关注中华文化根本的部分,是为广大中学生编写的中华文化的普及读本。为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有单元导语;其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本书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大视野 教育书系,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ji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蒙谈红说事》收录了王蒙关于《红楼梦》的文学人生评论文章。在王蒙看来,《红楼梦》首先是一本人生的大书,值得我们用一生经验细细品读。看看这些标题:“黛玉开始很乖”、“如果你的老板是宝二爷”、“袭人算不算特务或变节分子”……就知道是拿《红楼梦》说事。“我跟侧重史料钩沉的红学家不一样,史料也不是我的强项,我主要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在王蒙看来,《红楼梦》是一个特别好谈的话题,可以借题发挥,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补充。《红楼梦》不是政治斗争史,不是宫闱秘闻,不是猜谜游戏,在王蒙的点评中,它只是一本人生的大书,文学的大书。本书不同于刘心武的剑走偏锋,也不同于李国文的常规解读,作家王蒙对红楼的解读独辟蹊径,虽不成系统,却也灵光频现,点出了诸多疑团。《红楼梦》是一个
《读文心雕龙手记》,罗宗强著。收入十三篇札记和两篇附录,写于不同时期,是作者二十多年精研《文心雕龙》的会心之作。《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虽已十分丰富,但还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研究的余地还很大,罗宗强先生的这些札记,多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用“一辞一句之训读”来探究《文心雕龙》,对一些以往研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精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