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10个朝代,250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年风华流变: 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壁画讲述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 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 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 鉴赏敦煌艺术,也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全书从 全球美术史 的视点,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独特的也是*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作者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在阐释上多有独到且新鲜的见解。全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助于读者打开眼界,认识中国艺术史乃至全球艺术史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视角及新课题。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
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展览实践,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构建全球艺术生态的主要因素。《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作者冯博一即是策展概念传入后,中国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2000年以来,冯博一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中西方在艺术问题上的不同,在美术馆、画廊、书店、仓库和乡镇等不同公共空间中实施的展览策划,在发掘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的同时,还积极探讨艺术展览在策略、方式上的各种可能性,而且以艺术批评参与到艺术创作的建构中,对艺术生态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策展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
本书由喜马拉雅艺术畅销榜前列、评分9.8分的音频节目《国宝来了》结集而成。50位中国一级博物馆的主讲人,共同为您讲述100件超级国宝的传奇故事。这些国宝分别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40多家博物馆,涵盖钟鼎、书画、金石玉器等多个收藏门类,代表着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成就。本书内容重点分析国宝的规制、技艺、铸造特点和文化背景,深入揭示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细数中华文明 美的历程 ,展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演进,进而启发人们共同守护国宝、传承文明。
《西泠艺丛(2016年第二期,总第十四期)》主要内容包括:《鸟虫篆全书》、《印人逸事》、灯光冻矿物学特征初探、巡斋藏金石碑刻造像选、篆刻用字与文字学、《天发神谶碑》对晚清以来印人创作的影响等。
2015 年第 06 期 总第六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陈鸿寿研究、轶闻拾遗、学术研究、艺丛论坛、社史钩沉、艺丛信息、展会预告。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精)》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中国传统色 : 色彩通识100讲》 中国传统色源于天地万物,禽鸟、走兽、植株、山川、地貌、天象,不一而足。荷叶色黄,称作“缃叶”;绿色牡丹,名为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 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
《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2月)(总第248期)》故事为传承与突围:评中国书法院“晋唐楷书展暨研究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与流变’系列研究展”已经成功举办三届。本期的主题是“晋唐楷书”。大展于2011年12月7日在中国书法院展厅开幕,同期还举办了“晋唐楷书研究论坛”,社会反响良好。“渊源与流变”系列展事不同于现在各级协会举办的书法展,每期展览都有其各自的明确主题,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这次楷书研究展共展出作品160余幅,参展作者都是当代对楷书创作有独到见解的书家,其中不乏精品。 楷书发端于汉末,从已发现的东汉简牍中就可以看到很多楷书化的字体。楷书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楷书字体的成熟正当魏晋这一中国书法*重要的时代,钟繇、王羲之等名家无不以楷书名世。书法古典技法体系的形
《艺海捉象(中国艺术丛论)》(作者葛路、克地)为北大著名教授葛路与克地研究中国艺术的专著。内容涉及园林、绘画、雕塑、石窟等多个门类;不仅分析了它们与儒家文化、文人的世界观等之间的关系,还就创作理论等话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另外,书稿还包括了作者对齐白石等名家的艺术作品的点评分析之作,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论集。
内容包括专题.周昌谷研究、西泠掇英、学术研究、新书介绍、艺丛信息。
本书探讨了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史、学科的建构及界说、研究方法,对艺术人类学的一些专题进行了研究(包括一些来自相邻学术领域的视角),并收录了从艺术人类学立场从事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研究的成果。可以作为国内各大专院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里学习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工艺美术、民艺学、艺术史及美术考古等专业的教学读本。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
王建芬编写的《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22)(精) 》是每年出版的大型系列工具书《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的第22辑,共辑录近3000只面料花样,包括服装面料、服饰装饰面料、家纺面料等花样。本辑图案集辑取2016年市场流行的花样精品,经编辑人员分类编排和精心的版式设计,使图集*加新颖、隽秀。 本书主要供印花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销售、服装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文化风流凝聚为纸上一色,将365天具象为365种颜色,用节气、物候、文物手绘、诗文辞章,以与西方潘通色绝然不同的中国传统色,触及独属我们的审美体验。 檎丹、银朱、水华朱、丹雘均属赤色,多源自药材、画材,以 丹 朱 见其色泽醇正,唯上品可称此名 色之名自有其精幽与妙趣。流黄,有郁金裙、光明砂、蛾黄、柘黄,多为衣饰妆造之色,又涉及丹道冶炼,勾勒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或是求仙的道士,色彩之外,还有文化的意蕴。 2022壬寅虎年,《中国传统色:色谱日历》作为展示四季流转的生活美物,将对色彩的想象与对美学的品味,引入我们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