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Ex,全称Urban Exploration,是近年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人工废墟探险活动。UrbEx 探险者会准备好防护装备,在千变万化的人类文明丛林中探寻已被遗弃的记忆。 作为游戏制作人,中村育美参与开发的《猎天使魔女》《恶灵附身》《大神》等佳作为全球数百万玩家带来惊喜;作为无畏的UrbEx 探险者,中村抛弃了自己的身份,戴上防毒面具,以“Tommy”之名记录自己的见闻与感悟。 自2004年以来,中村不断探索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废弃建筑。从废弃的造船厂到巨大的冷却塔,从“闹鬼”度假酒店到满是玩具娃娃的小岛,中村走向人类文明的背面,展现了我们原本以为只存在于游戏中的世界。正是这些在现实世界中被遗忘的角落,开拓了中村如此具有创意的视野,让她用想象力构筑出更多奇幻场景与画面。本书不仅是摄影集,还结合了有趣又幽默的旅行手记、电子游戏设
“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 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 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记录下一年366天的珍贵时刻。 在《从昨日醒来》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
《昨天的 》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 》为底本,甄选并增补 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 200 间处于转型期的 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 作 幅鲜活、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 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 的每 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 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 。
本书探索的是摄影中 迷人、 活力的主题——街头,这些照片是从街头生活的多重能量中浮现出来的。这本书出自一位受人尊敬的策展人和一位杰出摄影师之间长达15年的合作。 1994年 面世时就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被街头摄影师视为“ ”。本书作者讨论了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包括尤金·阿杰、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布拉塞、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和盖里·维诺格兰德,以及一些当代人物,包括马丁·帕尔、 -洛卡·迪克西亚和梅拉妮·艾因齐格等。在经过全面修订的新版中,街头摄影的故事与时俱进,重新评估了历史资源,囊括了 多当代摄影师,并探讨了当今摄影师面临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
这是一本“新时期文化艺术界人物影像集”,作者肖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1990年代一线文艺工作者群像。书中百余位人物都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于十年代,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孩子。生长于红旗下,经历过时代动荡,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开始在诗歌、电影、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自由生长,逐渐汇聚成一条磅礴的文艺长河。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下冲破阻碍,为中国打开一扇改变历史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姜文、巩俐、窦唯、崔健、三毛、张艺谋、贾平凹、陈凯歌、杨丽萍、余华、王安忆、陈丹青、唐朝乐队……他们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现出自我的真实,或安静、或张扬、或痛苦、或思索。肖全通过其作品《我们这一代》,将这些难得一见的真实全部呈现于你我面前。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冠军。 从阿特 沃尔夫极具创意的视觉图像到水下摄影大师托马斯 P.帕斯查克和布赖恩 斯科利充满故事性的环保影像,这些艺术家以新颖又令人惊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野生生物和荒野之地。你会惊讶于蒂姆 拉曼在雨林中拍摄的神奇物种、斯特凡诺 安特新纳展现的引人遐想的荒野之景、史蒂夫 温特那让人难忘的肖像作品、杜伊 德罗伊记录的加岛景象、西里尔 罗索的野生生物新闻报道、克劳斯 尼格的创造性构图,以及汉努 豪塔拉在其家乡芬兰捕捉到的动人瞬间。 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她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了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
本书作者是刘香成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得主。本书是刘香成的个人摄影集,也是为浦东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而准备的配套画册。画册本书从上海市文旅局审定的的253幅作品中精选出近200幅作品汇编成书,展现了刘香成先生镜头中的姿态、面孔和风土,传达了他清晰的摄影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他的镜头中,中国改革开放后这四十多年的巨变如此直观、真实而伟大。刘香成的摄影虽是历史的现场记录,但是他的个人风格则是关注历史和潮流中日常的普通人状态,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谁是薇薇安·迈尔?这个隐没于公众视野之外近60年的神秘摄影师,自曝光以来,总被人们这样问起。 这本自拍摄影集《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精选近100张薇薇安·迈尔的黑白和彩色自拍照片,拍摄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6年,记录了迈尔从20多岁到60岁的年华。这些自拍里的她,常常出现在反光物体表面或者玻璃上,大多形单影只,寥寥几张里,和孩子在一起,想必是她在工作时拍下的。看这些自拍,她眼中的自己,你会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更丰满的薇薇安·迈尔。 本摄影集首次以精装大开本形式呈现,全方位还原了原版摄影集全貌。
本书是《昨天的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并对整体内容编排、页面布局和设计等进行了优化升级。 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昨天的故乡”和围绕人文风俗的“昨天的我们”两辑,从北京到桂林,从上海到延安,从田间的勤苦劳作,到酒席上的欢声笑语,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无比鲜活、富于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四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被真实地传递出来,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王福春著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用黑白纪实摄影反映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在列车上的旅途生活,展示了流动的社会缩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照片看似普通却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在用人类的第三只眼睛透视社会和人生。那一幅幅列车上生动而真实的画面,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街拍中国》通过影像的形式来呈现中国当下的一切人文景观:小到一条街,大到一个国,那些开怀大笑的瞬间,那些温馨甜蜜的场景,还有朝气蓬勃的少年……书中所选图片记录了中国街头巷尾百姓生活的日常景象——那些平常又不平常的生活瞬间,反映了真实的风俗民情、美好情感。鼓励大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细节,关注日常生活,反映人与城市景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散布在全国上百个城市的摄影师的视角,不断积累,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的变迁。
《此时此地:玛格南街头摄影经典》是一部摄影集,也是一部评论集,收录了国际*摄影机构玛格南图片社的超过300幅照片作品。 本书以四座城市、数十位摄影大师为中心,对相关的摄影创作进行了深入剖析,既包含理念的解读、历史的梳理,也包括了对具体作品的赏鉴,乃至对创作过程的披露。这是一次对玛格南图片社辉煌传统的深入发掘,也是一场摄影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这本263页画册精选了作者近30年新闻摄影生涯中拍摄的91幅精彩照片和18篇采访手记。透过一张张跨越历史的照片,回望汶川震后的浴火重生、重温国庆大典的盛世欢歌,领略风云人物的气度魅力、感受邻邦异域的风土人情、中东战乱的血雨腥风。这里既有中国发展的奋进脉动,也有世界风云的变化万千。摄影集中的18篇采访笔记尤为珍贵,记录了作者亲历乍得骚乱、“追踪”克林顿、与卡斯特罗三面之缘等难忘经历。这本摄影集是作者职业感悟和人生追求的真切诠释,更是关于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希望、抗争与奋进的时代故事。
侗族,一个以大歌、木寨、梯田闻名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不为世人所熟悉。法国摄影师阎雷和他的朋友西梦是走进深山里的侗乡的*批西方人,也是*批用彩色胶片拍下那片神奇的土地的摄影师。阎雷从1988年起,四次长途跋涉前往位于广西和贵州的侗族聚居地区,那里有*有侗族特色的风雨桥,壮观的梯田,贯穿日常生活的歌声,羞涩又友善的村民 在侗乡生活的六个月里,阎雷兴奋不已地用照相机拍摄侗族的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木质建筑、热闹的斗牛节和花炮节,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侗族文化。
王朝闻先生大石鲁10岁,今年恰逢他诞辰110周年,他与石鲁在延安时期就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是石鲁为敬重的人。他不仅是石鲁艺术生涯的见证者,更是石鲁诸多重大艺术事件的参与者,他对石鲁的了解早已超过了艺术本身。王朝闻先生一共为石鲁写过四篇评论文章,第一篇《可贵的探索》;第二篇《探索再探索》是为石鲁首本画集所撰写的序言,但这本画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公开发行;第三篇《再再探索》用作1984年出版的画集的序言;1987年,“石鲁艺术回顾展”在香港举办,王朝闻先生撰写了第四篇文章《探索再三》作为图集的序言。我们将后三篇收录在此集,以示敬意。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为此画集撰写了两万余字的文章《绝高风骨与至大境界——从革命艺术家到知识分子艺术家的石鲁》,在此致以谢意。 《百年石鲁(套装上下卷)》的出版可
古树于千年古城广州,是信仰之图腾,是审美之模范,还是温情脉脉的集体记忆。截至2023年12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40多年间,广州在全境对古树先后进行过7次拉网式摸查,录得百岁以上的古树近万株,这是广州城极其珍贵的绿色遗产。 本书由著名摄影师耳东尘带队拍摄,大写岭南团队撰稿,以近万株广州古树为主角,以古树为主线,用历史典故、植物科普、民风民俗为经纬,串起一段段淹没于岁月长河里的古城故事,是一部反映广州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文化科普读物。
刘铮主编的《王川(精)》是《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意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 本书中的摄影者王川试图借助摄影的艺术手法,将观者置于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中。他充分利用数码的后期制作手段创造出一种戏剧化的场景,看起来似乎是自然的客观场景,实际上场景中的人则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拍摄后做的后期合成。这使图像变得既非客观亦非主观,因此这是一种主观编造的新的图像。本书整理了王川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他的创作特色,是了解这位摄影家的一个不可错过的读本。
全球知名学者撰稿,摄影爱好者推荐通识经典。 从19世纪20年代的早期摄影,到如今全球每年拍出的300亿张照片,摄影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近200年摄影发展史,以清晰架构展现了摄影艺术的诞生与演变。 作者将摄影置于全球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对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及摄影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详解了摄影目前的里程碑事件及大师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既包括为人熟知的佳作,也有大量未曾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重要作品。通过本书,我们将回溯摄影发展的完整历史,同时了解作为媒介的摄影,如何深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余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像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己任的摄影家;也有像桑德这样的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只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我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亲和力的媒介;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表现力的视觉手段,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就像这本书把摄影与20世纪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示一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20世纪的媒介”的全新理解。如果能够
继《八十年代中学生》后,有名摄影师任曙林全新力作。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回忆录,大量珍贵照片定制披露。积淀多年,一次对影像的文学化书写方式的尝试。用笔尖与底片记录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在《不锈时光》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