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为中国画基础技法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具有技法分析详细、画法丰富、内容多样、通俗易学等特点。本书所例举的题材为松树,书中内容有松树的叶子、枝干、树皮、树根的不同形象及画法,松树的结构分析,松树的创作步骤,完整的作品赏析等;书中图文并茂,每个画法步骤都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
本卷是珠山八友山水画精品结集。收入了20世纪20-50年代大师何许人、汪野亭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王琦、王大凡等的陶瓷山水画精品80余件,便于艺术院校师生及爱好者欣赏临摹。
本套绘画技法图书面向山水画初学者,为他们提供一条学习山水画的便捷之路。丛书选取了山水画具有代表性的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的题材分类。详细而细致地讲解各类画法,并分步骤示范技法要点。使读者在临习过后,基本掌握山水画的基础画法。本书的编排上也注重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初学者能从本书中获得绘画的乐趣。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大写意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苦难,由王孙为遗民、落发为僧再佯狂还俗。八大山人的画是满怀悲悯与禅意的,苦难的境遇到了八大山人的笔下,就变成了激越的清响。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 作为大写意画家,册页极能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准,其笔下的花鸟鱼虫、山石草木形象夸张,笔墨凝炼沉静,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选取八大山人册页中的经历,合集成册,共分十本,以飨读者。
《中国山水画教程》分为上、下两册,是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山水画教材,上册概括了树木、山石、点景、构图等共5工章。下册概括了泉瀑、云水、染色、临摹、写生等共45章。本书从传统到现代,由浅入,深,对山水画各种技法做了详尽论述,并有345幅插图和范画作品,基本涵盖了从基础到提高,再到研修的全部课程,既是教科书,又是技法书,还是一部画谱参考书。为了便于临摹和学习,书中不仅配有范画,还对每种技法步骤进行分解,图文并茂,使学画者看得懂,学得会,少走弯路,尽快掌握绘画技巧。 这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历时近三年,书中内容是在自己40多年绘画经验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的。其中有些技法是当初老师密传。书中作品和范画是在教学画稿基础上筛选,并根据教材内容又多次深入实践,写生创作的。本书还参考了一些名家画集和
《披云峰图/东方画谱 清代山水篇》作者描绘黄山秀美实景真实,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抽象派,用截取法描绘场景深邃迷远。他的构图气势憾人、笔情狂悖、淋漓洒脱,具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原色 原迹 菁华高清范本。
《青绿山水图/东方画谱》描绘了远处峰峦叠嶂,近处林木萧萧,有一老翁正策杖吟咏,好一派秋山踏歌的景象。此图构图精致,笔墨圆润,布局疏朗,概括沉着,气势厚重,极具唐人风貌。其树木的描绘笔法细致,画面风格文雅劲健,表现了闲适悠然的文人生活。
《黄山图/东方画谱》采用高远构图法,描绘了黄山莲花、云门诸峰景色。画面奇峰耸立,气势宏伟。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线条刚劲如铁,突出了山石的质感。近处坡石上有数株苍松、乔木傲然挺立,掩映着草亭;涧泉自高而下,由急势到缓势,观者仿佛能联想到水声溶溶。整幅画面平淡简洁,意境深远。
《丹崖玉树图/东方画谱 元代山水篇》采用深远构图法,由于是在纸本上作画,该作较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等绢本作品更充分地发挥了笔墨融合的韵味。画面设色清雅,重峦叠嶂,高松杂树遍布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用笔松秀,点染随意,潇洒自如,虚实开合,更加突显了山水的灵秀,溪流迴转,云烟缭绕,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
此幅作品采用全景构图法,描绘了壮丽秀美的山水景色。以积墨法画出千岩万壑,逶迤起伏,气势磅礴。树木以横点、浑点、介子点、夹叶点等技法绘写,下深上淡,数遍点染,疏落有致。山石用雨点皴、豆瓣皴,多次皴擦渍染,用黑白对比和虚实浓淡的变化,画出远近层次,使得画面极富意境。
\"《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名作欣赏为主线,主要讲述山水画史演变的规律、脉络和主要历程,兼及画家所处历史、环境以及画家生平、创作、传闻等。 全书20章,全书15万字。每章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一或两位画家,并赏析其代表作品。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作序。 全书覆盖画 重要画家、画派,重大变化、转折,以点带面演绎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文字优美、描述风趣、图文并茂、诗意盎然。\"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立场,并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长,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中产生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之变革进行分析和梳理,着重阐述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主流形态,也兼及非主流形态,而在具体陈述中则采用史与论结合、图像与释阐结合的方式,并试图在现象的铺排与个案的分析中,寻找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此说明中国山水画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梳理、概括出中国山水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具有民族特性的现代形象。
《施云翔山水画教程(云水篇)》8开,5印张,属 于山水技法书。适合具有一定绘画水平的画家及书画 爱好者使用。云水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水 或静谧,或灵动,或浩渺直接体现了山水画的气韵, 所以画好云水是画家的必修课,本书即是通过详细的 关于云水绘画分析性质的文字及作品技法过程图例以 及作品赏析,为广大读者展现了施云翔山水画烟波浩 渺,光影迷离气象万千的景象,尽显浪漫主义色彩。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亨嘉之子。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清湘陈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等。 石涛所画山水,笔意恣纵,淋漓洒脱,奇险中兼秀润。其创作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他画山水如此,画人、画花亦如此。他画的花卉别有生趣,村野庭园以及案头所见,往往随手勾勒,既写意又写实,于爽利中蕴含蓄。 从传世作品看,石涛在画 不仅称得上是一位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极为广泛的多产作者,不仅名重当时,而且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后以号行,别署邓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安徽省歙县人。曾任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解放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所长等职。 黄近虹擅长山水画,亦作花鸟草虫,对诗文、书法、金石篆刻造诣颇深。对画论画史的研究见解精辟。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划堂藏印》等。
本套绘画技法图书面向山水画初学者,为他们提供一条学习山水画的便捷之路。丛书选取了山水画具有代表性的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的题材分类。详细而细致地讲解各类画法,并分步骤示范技法要点。使读者在临习过后,基本掌握山水画的基础画法。本书的编排上也注重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初学者能从本书中获得绘画的乐趣。
20世纪山水画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生存发展境遇,体现了数代人形形色色的感应与追求。本书收录了吴大徵、吴昌硕、吴毂祥、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著名画家的经典作品,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发展史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梳理。对20世纪水山画作专题梳理,将有助于人们从一个特殊的点上透高艺术与人的关系,透视艺术演衍变革及其价值实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山水画坛的平静,首先是由伴随辛亥革命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打破的。康有为、陈独秀、梁启超、蔡元培等文化维新人士,不约而同地将批判的目光对准了中国传统绘,并且在否定文人画而提倡院体画,乃至用西方写实精神改造中国画的主张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由王竹、李净洋编写的《故宫画谱(山水卷峰峦) 》是中国历代名画技法精讲系列之一。此系列图书将清代著名的绘画教材《芥子园画传》与历代名家名画相结合,对经典名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精讲,配以精美局部大图以供学习者临摹与学习,形式新颖,印制精良。
王翚,(一六三二—一七一七)清初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等。江苏常熟人。少年时师王鉴习山水,后转投王时敏为师,临摹宋元名画,吸取诸家技法。所作多为仿古,功力深厚。康熙帝曾命其主绘《南巡图》。晚年于简练中求浑厚,弟子众多,称[虞山派],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再加上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六家]。
邵晓峰所*的《中国泼彩山水画史(第2版)(精) 》是海内外**部研究中国泼彩山水画史的专*(第二版)。探讨了金城、张大干、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何海霞、宋文治、魏紫熙、饶宗颐、范保文这十位画家在泼彩山水上的创造性业绩,呈现了中国泼彩山水画九十多年来的不凡历程,并结合写意精神、模糊审美、泼墨传统、青绿传统、随心赋彩、用水传统、水彩画法、现代派美术与泼彩山水的内在关联建构了中国泼彩山水的理论体系,阐释了泼彩山水对于当代绘画演进的意义。国学大师、艺术大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为此书题签,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学术部主任郑炜明博士和*名美术史论家马鸿增先生为此书作序,对其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