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 战友 ,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 对手 。从 战友 到 对手 ,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林玫君*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 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 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 系统性 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后,针对一般教师*棘手的 戏剧课堂经营技巧 ,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幼儿戏剧教育作为一种多元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幼儿教育界受到特别关注。本书针对幼儿戏剧与幼儿教育结合较多,但是关注文学较少这一情况,特别强调幼儿戏剧的文学要素。全书分为 戏剧基础理论篇 和 戏剧实践运用篇 ;理论篇共有两章,分别为 戏剧的概貌 和 幼儿戏剧 ;实践篇共有三章,分别为 经典戏剧鉴赏与排演 幼儿戏剧鉴赏与编排 幼儿戏剧活动 ,书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剧本赏析,幼儿戏剧改编和排演等实践指导,*后附录部分的经典幼儿剧本是很好的编排参考。本书适合作为高校、大中专院校戏剧课程教材。
本书系作者整理的梅(兰芳)派京剧失传剧目之一梅派经典《太真外传》的剧本。该剧目故事见白居易《长恨歌》,形成于1925 926年,根据《长生殿》传奇改编为京剧,原为四本,共十余折,分四天演完,蔚为大观。该剧目无论唱腔设计、音乐、舞蹈、服装、舞台美术,均为梅(兰芳)派京剧之集大成者。因篇幅过于宏伟,梅大师本人中年后便不再演出。五十年代梅派传人言慧珠女士曾演出此剧,四本分别在四座城市演出。近代,梅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负排了部分场次,梅门弟子魏海敏、李胜素也截取其中重要场次,将全剧浓缩为一台演出。但全部京剧《太真外传》,尤其其中 力士选妃 西阁妒蘋 深宫忧国 等场次业已失传。作者参照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言慧珠、魏海敏、李胜素等梅派传人演出本,整合整理出这本全部《太真外传》剧本,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作者为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同时更是昆曲的痴迷者与传承人,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办人。本书内容丰富,收录作者对昆曲经典曲目的研究和作者生前所写关于昆曲的散文,是昆曲爱好者和古典文学艺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主要讲述了国王达瓦森格围猎时遇到了美貌的鹿女苏吉尼玛,经她师父同意迎为王妃。进宫后,引起众妃嫉妒,妖女诱使一位舞女诬陷苏吉尼玛,被流放到 血海沸腾葬场 ,幸有野兽相救,回到森林时,师父早已仙逝。她身披法衣到各地宣讲佛法,陷害她的舞女良心发现,前往忏悔。国王知晓后悔恨不已,便又重归于好。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终善良与爱情战胜了邪恶与阴谋,表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本书依据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戏剧课程整理而成,以《红色娘子军》为主线,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掰开揉碎,细致入微,来让大家深味什么叫戏剧,以及跟戏剧有关的一切。《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芭蕾舞剧、话剧、京剧、琼剧、广播剧等等。
《影视导演艺术教程》(第二版)紧紧围绕导演的核心 如何用视听语言讲故事,将复杂的导演叙事提炼成五大重点教学模块: 模块一:单(长)镜头叙事 模块二:视听化的人物出场 模块三:推动叙事的视觉化细节元素 模块四:推动故事并吸引观众的悬念 模块五:具有叙事意义的结构语言 五大模块涵盖了导演叙事的主要内容,并使导演教学按步骤、分阶段地深入进行。本书选取的影片案例,充分涵盖国际与国内、经典与当代、类型与先锋等电影艺术范畴,以丰富多样的片例论述导演叙事的特性和普遍规律,使学生深入领会导演叙事的精髓要点。 教授导演,空谈高端的艺术不能解决学生创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影视导演艺术教程》(第二版)的另一重点,即是在每一教学模块的讲授之外,配以该模块学生作业的讲评分析。我们认真挑选了
1925-1930年的 包豪斯丛书 是现代主义时期*为集中的一次出版行动,《包豪斯舞台》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由包豪斯的核心教师奥斯卡 施莱默、莫霍利-纳吉等人合著。 舞台表演 及 表演空间 是包豪斯的重要概念之一,包豪斯认为传统戏剧是宣传的手段,将观众与表演者隔开;不认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将舞台视为表达讽刺和嘲笑的场所。施莱默等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由抽象的运动、色彩、光线等构成。包豪斯的舞台概念放在当时看是极具革命性的,而放在100年后的现在看也仍然极富前瞻性和实验性。《包豪斯舞台》一书中收录了施莱默等人对舞台的理解和阐释,还涉及其对空间的研究。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话: 戏剧表演就像举起镜子观照自然。 但是与镜子里的映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形象是由真实的物体构成的,其中瞩目的就是人的身体,其在映像的世界之外是独立的存在。在整个西方戏剧史中,有一些时候隐藏在幻觉之后的现实被展示出来。近年来,欧洲和北美戏剧开始唤起人们对其作品中真实元素的关注,即表演者的直接呈现 他们并不创造角色,他们甚至不是演员,而是作为自己出现在舞台上;文本不是由剧作家创作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有时候演员和表演者(跟观众)共处于真实的环境,其中包含有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元素。 马文 卡尔森认为,这些戏剧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现象学层面上,都构成了戏剧的重大转向,它不再模仿 而这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核心。《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考察了近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