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作者为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同时更是昆曲的痴迷者与传承人,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办人。本书内容丰富,收录作者对昆曲经典曲目的研究和作者生前所写关于昆曲的散文,是昆曲爱好者和古典文学艺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1925-1930年的 包豪斯丛书 是现代主义时期*为集中的一次出版行动,《包豪斯舞台》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由包豪斯的核心教师奥斯卡 施莱默、莫霍利-纳吉等人合著。 舞台表演 及 表演空间 是包豪斯的重要概念之一,包豪斯认为传统戏剧是宣传的手段,将观众与表演者隔开;不认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将舞台视为表达讽刺和嘲笑的场所。施莱默等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由抽象的运动、色彩、光线等构成。包豪斯的舞台概念放在当时看是极具革命性的,而放在100年后的现在看也仍然极富前瞻性和实验性。《包豪斯舞台》一书中收录了施莱默等人对舞台的理解和阐释,还涉及其对空间的研究。
演艺产业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演艺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在大都市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纵观全球,目前有百老汇、伦敦西区、首尔大学路等较为成熟的聚集区,上海演艺大世界也呈较快发展势头并朝着 东方百老汇 的目标前进。在此重要节点,对产业聚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以助力我国演艺产业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本书从梳理美国百老汇、首尔大学路、伦敦西区和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产业集聚过程及发展历程入手,基于M.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关联、内在结构及竞争等要素,结合政策、机遇两个变量,分析都市中演艺产业集聚生态和特征,并在分析中重新定义和构架集聚竞争力分析模型,以期为我国都市产业集聚区建
《影视导演艺术教程》(第二版)紧紧围绕导演的核心 如何用视听语言讲故事,将复杂的导演叙事提炼成五大重点教学模块: 模块一:单(长)镜头叙事 模块二:视听化的人物出场 模块三:推动叙事的视觉化细节元素 模块四:推动故事并吸引观众的悬念 模块五:具有叙事意义的结构语言 五大模块涵盖了导演叙事的主要内容,并使导演教学按步骤、分阶段地深入进行。本书选取的影片案例,充分涵盖国际与国内、经典与当代、类型与先锋等电影艺术范畴,以丰富多样的片例论述导演叙事的特性和普遍规律,使学生深入领会导演叙事的精髓要点。 教授导演,空谈高端的艺术不能解决学生创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影视导演艺术教程》(第二版)的另一重点,即是在每一教学模块的讲授之外,配以该模块学生作业的讲评分析。我们认真挑选了
本书是对演出叙述进行符号学分析的研究专著。以符号叙述学为理论基础,聚焦演出叙述的元戏剧性,勾连实验戏剧与行为艺术两大重要艺术门类。实验戏剧方面,本书主要涉及史诗剧、残酷戏剧、荒诞派戏剧、说话剧、偶发戏剧、沉浸式戏剧,以及林兆华、孟京辉、牟森、赖声川等人的戏剧实践。行为艺术方面,除了对行为艺术与戏剧艺术关系的分析外,本书还将其置于观念艺术和参与式艺术的脉络中进行观照,从而勾勒对行为艺术的立体认知。实验戏剧发展到后戏剧剧场阶段,已然出现与行为艺术界限不清的状况。对实验戏剧而言,行为艺术构成其向视觉艺术越界的一种可能;对行为艺术而言,实验戏剧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表演资源。因而,二者实际上可以在碰撞中产生新的艺术价值。将实验戏剧与行为艺术并置在演出叙述中进行考察,有利于加深对各自的理解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本书对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的起源、界定、发展壮大、演变历程等进行了系统而又细致的研究,尤其对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保存地方文化和丰富襄阳地域艺术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 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十大当代作家 肖复兴对京剧、昆曲等古典戏曲和当代话剧的欣赏笔记,插入作者看戏之余随手画的戏曲人物画,呈现戏里戏外的笔迹、画迹、心迹、足迹,展现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描绘作者如何通过传统戏曲,认识生活,了解历史,感受悲欢离合,共鸣喜怒哀乐,传承忠孝节义。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分别代表了诗、词、曲、小说这四种文体成熟、鼎盛的朝代分别是唐、宋、元、明清。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意思明确,只有元曲的情况稍显复杂。臧晋叔是直接把元杂剧称为 元曲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 元曲 单指杂剧,元曲也即 元代戏曲 。这本书的书名是《元曲十题》,主体上是对元杂剧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仅仅在*后收了一篇白朴散曲《天净沙》的赏析。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续剧说》是周明泰编著的一部戏曲史料笔记,系辑录散见于各书中的论曲、论剧之语而成,所引用书籍有杨钟羲《雪桥诗话》、震钧《天咫偶闻》、王韬《淞滨琐话》等,全书共四卷。作者将见于各书的戏曲史料辑录成稿,分门排列,并对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其内容可归纳为:1.叙述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2.考察戏剧故事的源流;3.载录剧坛掌故与作家、演员的轶事;4.品评北曲和南曲的风格和词采。《明本传奇杂录》是周明泰所作明代传奇提要目录,上卷为汲古阁本《六十种曲》提要,下卷为其他明代传奇提要,著者对每一剧目皆简单介绍作者、情节、源流、版本等,并提及至作者著书时代该剧是否尚有演出。因此,该书不仅可以作为明代传奇研究的入门指要,且可从中发现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戏曲演出的发展脉络。
当代戏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艺术观念的冲击。一方面东方和西方的戏剧,在比照、参考、主动误读世界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戏剧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创新,发展为跨文化的戏剧;另一方面剧场中的观演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观众的参与和反馈成为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不仅仅需要观众 认同 角色,更需要观众反思、体悟,寻找到当下社会人性全面归复的道路。这些变革导致影视戏剧学的学生们亟需对近现代中外戏剧导演以及他们的艺术观念和戏剧作品进行深入学习。 本著作选取了十三位近现代中外著名戏剧导演,包括瓦格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梅兰芳、皮斯卡托、格洛托夫斯基、铃木忠志、皮娜鲍什等,从他们的生平、艺术主张、主要艺术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另外本著作还从跨文化视角对这些戏剧导演进行了对比研究。
这本书是从 文体 的角度,简要叙述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完善、发展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史的入门书。本书对戏曲的考察,主要是限定于 文体 的角度。也就是说,研究的是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诸种文学样式中重要的一种的发展过程及其特质,因而,自然就会把舞台表演上的种种因素放在我们考察的视境之外。
本书作者董每戡先生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西洋戏剧简史》是其代表著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对西洋戏剧的演变历史、代表性剧作家及其剧作进行了梳理,并从戏剧史的角度,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此书虽以 简史 自称,但编写得法,线索清晰,可谓视野开阔,贯通古今。此次出版,是该书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单独出版,书中附董先生戏剧欣赏论著《戏剧的欣赏与创作》,是西方戏剧研究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
南音,作为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文化,它是传承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滋养与历史融合的具体载体,是福建与台湾共同保护留存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保存了上千年的音乐珍品。本著作立足于闽台两岸,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比较近代以来,在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社会环境下,闽台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关系变化。从多角度、多方面立体的视域比较和总结研究南音与南音戏的种种关系,为二者在当代更好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对策。从音乐学的角度梳理南音与南音戏的内在关系,主要从管门、滚门、曲牌、门头大韵、撩拍、乐队编制、润腔法、曲调发展手法、曲词文本等方面来比较研究。从 非遗 保护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艺术创作发展新动态。
本书作者董每戡先生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中国戏剧简史》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综合考察了中国戏剧由巫舞到戏曲、再到话剧的演变历程,从民俗学、语源学等方面审视中国戏剧形态的发生、演变,提出了 戏由舞来 的观点,自成格局,贯通古今。全书按照历史时期分为七章,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间或以中国戏剧与西洋戏剧做比较,视野开阔而要言不烦。此书虽以 简史 自称,但至今仍然具有启迪后人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