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余叔岩“十八张半”唱腔浅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唱腔的基础知识、余氏唱腔浅析、曲谱符号说明等。
本书是民国时期戏剧艺术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之一,对当时的几个有名剧作家如丁西林、陈大悲以及几部有名的戏剧作品进行了研究和点评,对我们了解当时戏剧方面的研究概况很有参考价。本书是民国时期戏剧艺术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之一,对当时的几个有名剧作家如丁西林、陈大悲以及几部有名的戏剧作品进行了研究和点评,对我们了解当时戏剧方面的研究概况很有参考价。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国粹昆曲、京剧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突出的艺术魅力。
马紫晨、范立方先生所编撰的《梨园春流行唱段选》一书,集中了建国以来豫剧、曲剧、越调改革在唱腔音乐方面的主要成果,可以说是“河南戏”声腔艺术的精萃。它不仅为这些剧种的进一步普及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且对每一唱段加以演唱提示和阐释,也势将对提高广大戏曲爱好者的演唱水平,并进而对河南戏曲艺术的振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怎样才能创造出好的唱腔,充分展现戏曲声腔艺术的魅力呢?首先是写好唱词。其次是作曲要和演员相结合。第三是板式旋律要用得贴切,即与人物思想感情相吻合。第四是注意保持剧种唱腔音乐的旋律风采。第五是旋律不宜太繁复。第六是千锤百炼 现在新创作的唱腔音乐,只能当做试唱,还需要在以后的演出中根据观众反映和创作人员对人物的深入理解,不断修改、加工、锤炼,以使之日臻完美,达到声情
我们通常以“戏曲”这一特定称谓,来统称在中国境内繁衍、存在着的各民族传统戏剧样式。由于流传地区、音乐曲调或地方语言等的不同,中国戏曲形成众多的声腔剧种的差异,据不完全统计,现今至少有三百多个剧种依然活跃在中华大地上。考虑到特定的读者对象和更广泛的阅读需要,本书介绍、评析的只是以汉语写成的若干戏曲文学作品,尤以古代作品为重点,兼及近现代的几个名篇。 21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必将使民族、国别、区别之间的文化交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迅速、普遍而且深入得多,但同时也对文化传统的保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倘若读者诸君以此为筏 ,激发起到时尚潮流的对岸去了解中国戏曲、关心民族艺术的兴趣,那将是本书*的成功。
戏曲谚诀是艺人流传的口头语,有褒有贬,有用简单的术语,在工作时进行交流;还有一种切口,局外人是听不懂的,我向杨宝忠、王少卿学习了这套切口,可以和他们对话,其实这些东西对我用处不大,因为我并没有和他们有什么合作又不愿外人知道的事,当时是出于好奇而学会的。 杨非同志所著《梨园谚诀辑要》是戏曲界流行的语言,搜辑的面很广,从事戏曲工作的同志能从这些谚语中得到启发和领悟。 本书对表演的唱、做、念、打,音乐伴奏,服装扮相,以及砌末道具,都用美学观点分门别类加以剖析。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看法,使读者能从这些谚诀的含意进一步咀嚼体会,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从这些前辈艺人留下的口述经验中,检验在今天舞台上的实用价值,起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效益。
本书章大体介绍了舞台监督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我们也介绍了舞台管理在剧组中的作用,以及舞台监督在其中的地位。我们也介绍了演出的一般制作程序,希望大家在开篇章就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舞台管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找到培养自己的正确方法。 从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第九章,我们开始详细讲解舞台监督所领导的舞台管理组是如何工作的。这其中包括:如何组建管理组、如何配合导演选择演员、如何制作舞台提示本、如何召开制作会、如何完成排练期间的工作、如何对忙碌的制作周、如何完成让人紧张的首演、如何整理演出结束后的工作,等等。通过这八章的学习,你可以基本掌握成为一名专业舞台监督的工作方法。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 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国粹昆曲、京剧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突出的艺术魅力。
中国戏曲,在进入21世纪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说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戏曲课,连国外的大学,也屡屡传来将中国戏曲请进他们的课堂的信息。笔者这几年在加拿大一所大学每年客座一两个月,讲授的内容就包括中国戏曲。现在,国内的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准备对学生进行戏曲传承教育。推波助澜的,当然不只是教育界。传媒界,中央电视台设有专门的戏曲频道,各省市电视台基本上也都有戏曲栏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工商界,更常常传来鼎力扶持戏曲艺术,弘扬戏曲文化的佳话,这真是令人高兴的事。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享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宋元戏曲史/兰台学术文库》一书是王国维先生多年从事戏曲研究的一部总结性着作,被 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大大提升了戏曲在文学中的地位。全书共十六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是我国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材料丰富,治学态度谨严,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