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本书系统介绍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演员训练方法。该训练法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的身体记忆训练法、凯思·约翰斯通即兴表演法和亚历山大训练法为基础,注重声音的磨炼和身体的表现,培养演员对身体的掌控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一百多年来,RADA向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乃至影视行业输送了大量优质的演员,如费雯·丽、约翰·吉尔古德、安东尼·霍普金斯、拉尔夫·费因斯、汤姆·希德勒斯顿等。 全书从了解身体的构造开始,到把握与空间的关系,再到发声、理解台词、综合表演,整个训练过程理论与练习相互辅助,文字与示范图例相互配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适用于表演教师和影视戏剧导演,也可供演员自行练习。
李跃忠编的《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开场吉祥戏剧本选校》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开场之吉祥喜庆剧本的整理、研究,能为中国戏曲、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只看别人舞蹈,就像站在岸边观海,只看到海的潮起潮落,却感受不到海浪冲击的快乐。做一位快乐的舞者吧,将平凡而枯燥的生活,舞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行云流水优雅慢三,跳出轻盈飘逸淑女美仪;洒脱流畅活力快四,舞出翩翩迷人绅士风度。 由中国交谊舞冠军、交谊舞蹈挡、从事交谊舞教学20余年的国家一级音乐舞蹈教师亲自示范教学,舞步动作规范精准,技术细节体贴入微。拍摄时采用了大量正面和背面对比镜头,解决了以往教学片中习者与教师方向不一致的矛盾,从而使复杂动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是目前大众交谊舞教材,学交谊舞要从这里开始!
《中国电影史料影印本丛书:影戏剧本作法》包含了影戏剧本的方方面面,从戏剧与人生的关系开始讲起,引入戏剧的价值,进而讲到影戏剧本上需用的名词、影戏材料的收集和选择、剧情的结构、命名、说明与对话、取景、穿插、作者的修养、零碎问答等,甚至单拿出一个章节来进行详细的讲解,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对我们了解电影早期剧本有重要意义。
化妆这个词汇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人们过去的意识中,总是感觉化妆是舞台的事情、是演员的事情、是戏剧与电影的事情。但是在当代社会,似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起来。在化妆领域,舞台化妆常常会以很生活化的形式来表现戏剧情节;而在生活中,又不断地看到带有显著表演痕迹的化妆。艺术生活,生活又丰富着艺术。因此,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可能在化妆造型上,尤为真实地体现着当代的人们对美的感受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使人们看到了多元文化给戏剧影视许多领域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人物的造型与化妆理念;包括化妆造型的样式与色彩表现;当然也包括造型的材料与运用。
本书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所有教师们的集体创作的,在写作上一方面尽可能地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作素质和掌握创作方法的练习编写进去,另一方面在角色的创造方面将针对舞台人物形象创造的规律性的问题在理论上作出必要的阐述。全书分为基础训练篇和创建角色篇,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体验与体现的统一,角色的构思,演员与观众等。
《艺苑琐话(精)》收录郑秉珊先生论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文章七篇,除第一篇论述王维《江山雪霁图》流传始末外,其他都是论述明清时期知名画家和书法家,如董其昌、八大与石涛、恽南田与王石谷、金冬心、赵之谦、李慈铭,最后一篇则论述近代书人。通读《艺苑琐话(精)》,使读者对于中国明清以来书画艺术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吴冠中艺术格调笔记》精选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画作,每本书一个主题,共4幅画。既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收藏价值,也具有笔记本的实用功能。本书选择吴冠中画作中对城市的描绘,分别为《香港迷宫》(1992年)《窗外无月》(2007年)《网(都市)》(2000年)《人间》(2006年)。
中国戏剧首推京剧,外国朋友叫京戏。京戏在国外有一大批戏迷,全世界都知道京戏是中国国粹。中国戏剧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有二百七十多个剧种,泱泱剧目数不胜数。喜欢戏曲的听众、观众起码过亿。随意以四面八方定向,我们就可以拿出几个有代表的剧种。 东有越剧,南有粤剧,西有藏戏,北有京剧,东北有吉剧,东南有采茶戏,西南有川剧,西北有秦腔……海外华人归乡拜祖,听一听乡音,看一看大戏,他们的身心得到一次冼礼,他们的心愿将得到一次回应。龙的子孙,根在中国。 走南闯北,看一看大戏便可立刻了解当地文化风俗。地方戏是我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种捷径。
本书选录了作者关于中国戏曲、西洋戏剧和现代话剧的并不过于专门的论述,以及序跋和若干回忆性散文。附录乃宋春舫之子宋淇(笔名林以亮)的《毛姆与我的父亲》,此文详细考证毛姆与宋春舫的那段文字交,并对宋春舫的戏剧观作了精彩的阐述。
本书是一本中学生编写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全书内容详实,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本书从戏曲的起源形成,到戏曲历史、戏曲表演、戏曲舞台、戏曲音乐、戏曲唱词和文学、戏曲习俗等各个方面向中学生推介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质,并且在末章向读者介绍了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通过展现这些新剧目的魅力, 破除了“戏曲是老古董”的旧观念,让青少年从新的角度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吴冠中艺术格调笔记》精选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画作,每本书一个主题,共4幅画。既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收藏价值,也具有笔记本的实用功能。本书选择吴冠中画作中对城市的描绘,分别为《香港迷宫》(1992年)《窗外无月》(2007年)《网(都市)》(2000年)《人间》(2006年)。
本书为小学戏曲知识读本,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的中国传统戏曲知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的介绍及各个行当(生旦净末丑)的脸谱、服饰、动作等知识。全书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于一体,为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启蒙教育的作用。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浙江桐乡人。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翻译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春东渡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回国后在上海、浙江、桂林等地教授音乐和美术,并从事漫画和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一生著述甚丰,有《子恺漫画全集》、《护生画集》、《缘缘堂随笔》等。 《艺术丛话》收录了丰子恺发表于《新中华》、《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上的单篇文章,1935年4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全书共13篇,内容涉及美术、音乐等,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王国维不仅在古史地、古文字上是一代大师,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上也卓有贡献,本书即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但却因以往学者的轻视而晦暗不显。本书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它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回答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戏曲文学的成就等带根本性的问题,使元曲这一瑰宝重放异彩,并为今后的戏剧史研究指明了道路。 本书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