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 了不起的游戏 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 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艺术内
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本书是迄今为止本专业介绍盔头制作的书。作者为京剧盔头、彩塑脸谱两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全书从工具选择、材料取舍讲起,配有大量彩色图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盔头、彩塑脸谱的制作工艺及流程。另外,书中特别精选了作者的百余件作品。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世纪七*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周年暨逝世二*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本书是 中国戏曲名家唱腔精选系列 中的又一力作。全书收录了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耿其昌先生的60余段经典唱段,包括传统戏、现代戏、京剧诗词等。全书是一本包含乐队伴奏的唱腔谱集,同时每首作品之后,耿其昌先生还用文字记述了每段唱腔传承与演出之时的背后故事,不仅为专业团体的的演出提供了文献资料,也为戏迷们聚会雅集提供了便利。随书还汇集了耿其昌珍贵的演出剧照和音像资料,可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与聆赏耿其昌的京腔京韵。
全书通过近300百张不可多得的独家照片,配合十几篇文字记述,记录了一段历史,也从戏剧艺术的一招一式、一声一韵、一颦一笑中,详细解析讲述一代一代戏剧名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艺术生命的起伏和延续。这些内容既有梨园掌故轶闻,也有人物特写、艺术分析,同时蕴含着时代演变的历史信息,兼具雅俗共赏的可读性及历史价值。
《简明京剧词典》是一本以通俗易懂方式向京剧初学者、京剧爱好者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京剧知识的简明词典,词典的编写工作依托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科研项目。全书分为京剧行当、京剧流派、京剧脸谱、京剧服装、 京剧音乐、京剧剧目六个部分。此外,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来解释相关词条,以便于读者理解。
本文集所涉人物无论亲朋或师友,均与作者有共同的戏剧爱好。作者把本职工作融合平生兴趣,以其新闻记者的观察之力和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描绘先贤生动形象,摄录斑斑雪泥鸿爪,笔端凝聚对艺术、对故人的真情实感。本书载已刊稿52篇,结集时多有所修改和润色。另有未刊稿6篇,凡58篇。书中对于有关文化的梳理和阐发,道人所未道,散发思想火花。
《修竹庐剧话》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 《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 ,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 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 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 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 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 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 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更 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池浚著的《梅兰芳戏曲表演美学形态论》是一部从美学层面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专著,具有紧迫性。本书是一部鲜明开展 梅学 理论研究的专著,具有前沿性。梅派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美学精神的体现, 梅学 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研究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核心部分的专著,具有稀缺性。
富连成是清末和民国著名的戏班,培养了大量戏剧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世纪30年代,富连成的东家外馆沈家延请唐伯? 先生为之作《富连成三十年史》。经白化文先生补订,此书包括富连成本纪、富连成规制、富连成师生小传以及几篇考辨、回忆性质的附录等,完整地反映了清末至民国剧坛的兴衰。
《中国京剧史(1790-1949 插图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为一部中国京剧断代史,阐述了京剧的形成、清末京剧的发展、辛亥革命以来京剧的变革以及战争年代的京剧状况等几个方面,历史年代跨越从1790年至1949年。
优秀的表演者和经典剧目,对于京剧的流传至关重要。本书图文并茂,以代表剧目和弟子传人的视角,论述京剧马(连良)派的剧目特色和传承现状。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剧目内容,选取能够代表马派风格和特点的20出核心剧目,分别从本事考述、演出情况、剧目特色三方面进行梳理。 本事考述 主要描述故事梗概、源流出处等, 演出情况 主要梳理马连良演出该戏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当时的剧评, 剧目特色 主要从思想内涵、唱念做表等角度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下编为弟子传人情况,选取马派具有代表性的20位弟子传人,为每人写一篇艺术小传。其中,已去世的弟子,通过现有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在世弟子当面进行采访。小传文章包括学艺经历、拜师及与师父的往事、流派传承及贡献三方面。 本书对当下戏曲流派的传承颇有参考价值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服饰也是我国众多戏曲服饰中 的经典样式,它囊括了不同历史时代的服饰特征,也融合了 各种经典的传统手工技艺,如服装中不同类型的经典刺绣、 盔帽中的传统点翠技艺、靴鞋中的鞋翘制作技艺等,是我国 戏曲服饰中的集大成者。本书主要从京剧服装的结构、裁剪 与制作工艺,以及每一款型所搭配的传统纹样等进行分析, 同时对不同剧装所搭配的盔帽与靴鞋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 分步介绍,以此期望能够把这些传承千年的宝贵手工艺记录 下来,更希望能够给予植根于新时代土壤的这些传统手工技 艺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书从京剧简史、京胡伴奏、京剧表演、京剧行当、龙套艺术、京剧化妆、戏曲砌末与舞台装置八个模块,多方面、立体化地对我国的国粹 京剧 做了解构与普及。本书各个模块的作者常年从事京剧艺术实践和研究,在其各自领域都有较为广博的的见识和深入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各个模块涵盖了京剧艺术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历史、表演、行当、舞台、伴奏等方方面面。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剧种也有300多种。其中区别剧种的主要因素是唱腔音乐。唱、念、做、打、舞,唱为首位。演员一开口唱,便知是什么剧种,演员一开口唱便知是哪个行当哪个派,但也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奚啸伯出身票友,武功及身段技巧乏于幼功。但在唱念表演方面,却有着精深的研究。他的嗓音欠宽亮,但其音色韵味醇厚,把重点放在 唱 上, 以字定腔 以情行腔 错骨不离骨 唱胡琴,让胡琴 赶板夺字 唱戏唱气口 。其 唱 法度严谨,系统规则。对于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各流派都有较深的领会,用奚啸伯自己的话: 走红舞台的著名演员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诸家诸派秉承的风格各有不同,我自己倒也还有自知之明,所以不敢专继一家,以免玷污师门,于是只好集各家适合于自
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国宝 ,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是中华大地戏曲中的佼佼者。它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流行于全国各地,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京剧音乐的奥秘》一书共八章,详尽且系统地展现了京剧及其音乐的丰富多彩。书中不仅简要勾勒了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彰显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足轻重地位,还深刻揭示了京剧音乐的基本特征与独特表现手法。同时,对京剧中的主要声腔 皮黄腔系的构成与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解析了板腔体在京剧音乐中的巧妙运用与展开手法。此外,书中还深入剖析了京剧音乐的内部结构逻辑,概述了伴奏乐器的种类及其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经典剧目,细致分析了京剧音乐在不同情境下的精湛运用与生动表现。 本书既适合京剧爱好者细细品味,也适宜音乐学者和戏曲研究者深入研究。相信通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