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书稿在系统梳理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延安时期的戏剧活动做了整体论述,重点考察了延安时期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重要收获、可贵经验及当代影响,在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展现出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价值,在经验和省思两个维度上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时间轴为线索,论析了自晚清到20世纪30年代四个历史片段下的戏剧改良运动,探究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生的历史动因,以及各个历史片段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其中的分段问题、大戏热问题、两种戏改路向问题,以及1943年后出现的两个典型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呈现了延安时期戏剧社团活动的概貌,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与鲁艺实验剧团为个案,揭示出延安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普及”与“提高”的双重合奏。以戏剧理
朱双云1942年在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的《初期职业话剧史料》,是我国*早的一本有关职业话剧团体演出的史料文献,出版至今,未曾再版过,是今天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早期职业话剧史料。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原书破损严重,本次出版利用各图书馆的馆藏,对全书进行了刊误和史料的补订,重新予以校点,使全书完整的面貌得以保存。
艺术作品,最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
本书通过对中国话剧舞台上莎士比亚戏剧演出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梳理,突破前人或话剧戏曲兼重或侧重于戏曲莎演的研究局限,专以话剧莎演为研究对象,秉承莎氏戏剧文本与话剧表演手法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以时间为主线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层面对莎剧演出进行横向分析纵向对比,厘清不同历史时段国人对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接受态度与方式之异同,归纳演绎出话剧莎演政治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建构起中国话剧舞台上莎剧演出体系,拓展了中国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这部《中国话剧表演史论》的一大特色是对中国话剧表演发展历史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作者探讨的是话剧表演,但不是泛论表演的一般规律,而是从中国话剧的实际出发,研究话剧表演迄今为止的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形态特色,然后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深人进行思考。换言之,本书在结构上采用了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相互交织的方法,历史与理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既不作大量史料的堆积,又避免了空泛无谓的议论。这也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扎实的史论功底。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富甲天下数百年的晋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对客户挤兑、天津分号被烧、大批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汇通天下的丰德标号是恪守祖训?还是改组银行?而因商业利益联姻的一对不幸儿女,他们的命运是喜?是悲。
《宝岛一村》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综艺之父王伟忠强强联合推出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台湾2011年出版的《宝岛一村》剧本为主要内容,辅以王伟忠等人的创作理念、各界评论等。此剧诉说的是一个庞大多元却又被归为同一族群的人们从离家到想家到认同这里就是家的一段历程,剧本呈现出了“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成功塑造了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眷村子弟”,透过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回顾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
戏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的散文漫笔精选,由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先生编选,还附有诸多评论家表演艺术家演员写的关于于老的文章。另附有多幅首次公开的珍贵照片。
《田沁鑫的戏剧场》内容简介:喜欢一种生活,幻灭。不是人间颜色,找不着。不出去,幻灭也就可惜了。戏是一种寄情手段,是梦。铃儿响了,场灯黑了,那个极处的舞台亮了……睁着眼,梦了……
戏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的散文漫笔精选,由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先生编选,还附有诸多评论家表演艺术家演员写的关于于老的文章。另附有多幅首次公开的珍贵照片。
本书是田本相先生主编的一本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史料著作。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六编。主要讲述了西方戏剧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五四新剧在表演艺术上的开拓、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新时期的话剧艺术等。该书有案例、有议论
本书透过中国话剧导演史的重要现象,分析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阐述中国话剧导演艺术的观念、方法与风格的独特建树,梳理与概括导演艺术的演变历程及规律,并对中国话剧导演艺术的现代性、民族性及两者的关系,以及中国话剧导演理论与艺术价值等,进行提炼和概括,探讨其对于中国话剧艺术理论的创新与丰富、中国民族演剧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该课题成果填补了目前中国话剧导演史整体性研究的空白,较准确、深刻、清晰地显示中国话剧百年演剧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成就与失误,对于当前戏剧艺术实践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
本书依据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话剧演出史料,靠前次完整、系统地对此时期的话剧进行全景观的考察。靠前章海派话剧概论为海派话剧界定并勾勒出其致形貌;二章海派话剧的产生溯源并理清了海派话剧和文明戏的关系;三章从人生百味的流、民间性的闪现、通俗化的演剧风格三方面分析其文学风貌;四章分析海派话剧的剧评面貌,包括话剧对于现代市民生活方式的建构、众时代的媒介呈现等。尾声部分寻觅整理了海派话剧的退场踪影。
《中国百年话剧史述》叙述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从16世纪中国人次目睹了西洋戏剧到20世纪初中西文化大碰撞催促了中国新剧的诞生,从1907年的部完整的中国话剧《黑奴吁天录》到新时期的话剧舞台,时间跨度逾300年。把中国话剧的历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和描述,即把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范围。把话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发展的历史给予考察和评估。对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理出了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内涵。反映了中国话剧史学的研究的进展。对中国百年话剧发展作了一次历史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