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之美》为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 昆曲之美 课程2012、2013、2014、2015、2017年五次的演讲纪录。课程内容为多位昆曲表演艺术家讲解昆曲行当的四功五法,以及多出昆曲折子戏的演出体会。其中包括王芝泉老师讲解《西游记?借扇》、《挡马》与《扈家庄》;计镇华老师讲解《长生殿?弹词》;邓宛霞老师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与《蝴蝶梦?说亲》;华文漪老师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琴挑》和《长生殿?小宴》等。 按照各位表演艺术家的姓氏笔划排序,每位艺术家的讲座纪录再以年份先后排列,同时在每讲文字纪录中加入标题,标示各位艺术家于讲座中讲解昆曲行当、四功五法、折子戏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进入昆曲艺术的世界。 而艺术家们在解说每一讲的主要剧目之外,亦曾分享对其他剧目的演出体会,当中更包括了一些京剧剧目。书
《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 寻纸 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
本书全面整理了晋察冀戏剧的相关史料,考察了晋察冀戏剧的发展脉络,认为晋察冀边区的戏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国内外戏剧存在着互动关系。本书从文化视角下对的戏剧进行关照。从地域文化角度看,戏剧与地域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戏剧中蕴含着燕赵风骨与吕梁精神今天仍然是河北、山西两省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本书对戏剧形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晋察冀的戏曲改革是中国传统戏剧向现代化进程中迈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界一直在探索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的关系,我们回头重新审视革命战争时代晋察冀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而能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越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名剧选段”——精选了五个经典性名剧中的若干核心性唱段,以展现全剧的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及主人公的音乐形象,让我们从名剧名段中来追忆名家风采。第二部分为“独唱名段”——选编了各个剧目中有代表性的主要唱段。这58个唱段内容与形式较为统一,且能单独成段,易学易唱,供广大爱好者选用。第三部分为“对唱名段”——越剧以生旦戏为主,曾留下不少优秀的对唱唱段,但因篇幅有限,只能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五个有代表性的对唱唱段。这些唱段,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且有深邃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20世纪80年代苏州戏曲博物馆初建时,我曾应邀考察了该馆藏品室,当时看到有评弹手稿数十部,评弹旧版书更多,都静静地躺在藏品室里。这些年,评弹的文字版读物出版得不少,现在《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藏清代以降弹词评话小说绣像精选图录》编辑出版,更多人士因此能够欣赏、解读到苏州评弹多姿多彩的另一面。
《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 奔》(2006)《新录鬼簿》(2009)实验版《夜奔》(2010)《319. 回首紫禁城》(2010) 汤莎会 《邯郸梦》(2016)。该书由香港创意文化教父之称的荣念曾先生作序。 粉墨登场是戏曲演员的常规,在本书所收录的昆曲表演中,柯军多数素颜亮相,思考舞台对于演员的意义,在剧场创作中自由呼吸,阐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以素颜和极简主义的方式构筑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艺术家精神空间。
《粟庐曲谱》收录昆曲《琵琶记》、《红梨记》、《玉簪记》、《邯郸梦》、《牡丹亭》、《紫钗记》、《疗妒羹》、《西厢记》、《铁冠图》、《金雀记》、《千钟禄》、《西楼记》、《长生殿》、《渔家乐》、《牧羊记》、《慈悲愿》、《雷峰塔》、《孽海记》等十八种剧目,共计二十九出戏,末附《度曲一隅》,则是粟庐七十五岁时灌录十三面唱片时手书的曲谱。《粟庐曲谱》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以及曲中换气所在,符号精审详备。此外,书中还附有粟庐的《度曲刍言》和俞振飞所著的《习曲要解》,对于欣赏、研究与学习昆曲,裨益良多。
楚剧剧本选 为我社 非遗整理工程 的重要项目,将有计划、分步骤整理出楚剧创立两百多年来所有表演过的剧目剧本。作者从不同时期的报纸、杂志、书籍演出资料中整理发掘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按照古典剧、现代剧、小戏分门别类进行整编,从而对楚剧剧本形成全面梳理和归纳。 《楚剧剧目选》第二辑收录了优秀的楚剧剧本,反映了楚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此书的出版,对于保护振兴楚剧,繁荣楚剧舞台艺术,推动楚剧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彰显湖北省武汉市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具有积极意义。
.
《长生殿(汉英手账)》《西厢记(汉英手账)》《牡丹亭(汉英手账)》《桃花扇(汉英手账)》
楚剧剧本选 为我社 非遗整理工程 的重要项目,将有计划、分步骤整理出楚剧创立两百多年来所有表演过的剧目剧本。作者从不同时期的报纸、杂志、书籍演出资料中整理发掘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按照古典剧、现代剧、小戏分门别类进行整编,从而对楚剧剧本形成全面梳理和归纳。 《楚剧剧目选》第二辑收录了优秀的楚剧剧本,反映了楚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此书的出版,对于保护振兴楚剧,繁荣楚剧舞台艺术,推动楚剧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彰显湖北省武汉市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具有积极意义。
楚剧剧本选 为我社 非遗整理工程 的重要项目,将有计划、分步骤整理出楚剧创立两百多年来所有表演过的剧目剧本。作者从不同时期的报纸、杂志、书籍演出资料中整理发掘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按照古典剧、现代剧、小戏分门别类进行整编,从而对楚剧剧本形成全面梳理和归纳。 《楚剧剧目选》第二辑收录了优秀的楚剧剧本,反映了楚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此书的出版,对于保护振兴楚剧,繁荣楚剧舞台艺术,推动楚剧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彰显湖北省武汉市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具有积极意义。
楚剧剧本选 为我社 非遗整理工程 的重要项目,将有计划、分步骤整理出楚剧创立两百多年来所有表演过的剧目剧本。作者从不同时期的报纸、杂志、书籍演出资料中整理发掘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按照古典剧、现代剧、小戏分门别类进行整编,从而对楚剧剧本形成全面梳理和归纳。 《楚剧剧目选》第二辑收录了优秀的楚剧剧本,反映了楚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此书的出版,对于保护振兴楚剧,繁荣楚剧舞台艺术,推动楚剧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彰显湖北省武汉市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具有积极意义。
楚剧剧本选 为我社 非遗整理工程 的重要项目,将有计划、分步骤整理出楚剧创立两百多年来所有表演过的剧目剧本。作者从不同时期的报纸、杂志、书籍演出资料中整理发掘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按照古典剧、现代剧、小戏分门别类进行整编,从而对楚剧剧本形成全面梳理和归纳。 《楚剧剧目选》第二辑收录了优秀的楚剧剧本,反映了楚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此书的出版,对于保护振兴楚剧,繁荣楚剧舞台艺术,推动楚剧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彰显湖北省武汉市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具有积极意义。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历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具体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 粤曲的近代发展与演变历程在班本粤曲、歌坛粤曲与唱片粤曲等三种曲本形态中具有完整而丰富的呈现。茶楼故曲、“私火局”自娱、唱片聆听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营造出城市化进程中粤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的和谐融通,使粤曲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冀以粤曲为个案,挖掘历史,追寻记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
本书为文物出版社木版水印诗笺系列第二批产品之一种。木版水印竹報平安箋,跟据清代同名舊箋,邀请非遗传承人手工雕版覆刻。以安徽手工宣紙雙色套印制成。每套含箋四十張。選圖古雅,製作考究,適合書寫,賞用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