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 戏中山河。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将相声的基础知识,如说、学、逗、唱等,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同时配以有趣的漫画形象,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在《绣像双金锭全传》残本回中,开头就是王香(王玉卿之父)自述:“下官姓王名香,扬州府江都县人氏。”回目的标题为“本贯扬州太守二甲进士出身,浙江抚院特题荐钦取山东为大巡”。这也表明,《双金锭》弹词从一开始就与扬州有关系,可以说,张慧侬专著的《双金锭(扬州弹词)》是扬州弹词中少有的以扬州为主要地理背景的作品。其中涉及扬州风物之处虽然不算太多,但在阅读时也可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教益。这也是我们乐于花费大量精力整理此书的原因之一。 此次整理的扬州弹词《双金锭(扬州弹词)》,主要依据张慧侬先生1986年7月的手稿本《双金锭)x三十册)。同时,适当参考了五六十年代江苏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印的铅印本《双金锭》(四册)。因手稿本缺第五回,以铅印本相关部分插入补全。另有1985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话本小说《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决不能忽视文化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绘画本)(共10册)》包括《宇宙锋》、《樊江关》、《穆桂英》、《白蛇传》、《钗头凤》、《窦娥冤》、《十五贯》、《玉堂春》、《四进士》、《窦尔敦》十本古代戏曲故事。《宇宙锋》:秦二世时,赵高专权,右相匡洪正直无私,不肯趋炎附势。赵高为拉拢匡洪,借二世之口,将女儿赵艳容嫁与匡洪之子匡扶,结成儿女亲家。不料匡洪并未改变立场。赵高遂遣人盗取匡家“宇宙锋”宝剑,行刺二世以嫁祸匡洪,结果匡洪被杀,匡扶逃走,艳容回家独居。二世见艳容貌美,欲立为嫔妃。艳容不齿其父为人,又恨二世荒淫无道,借被二世召至金殿之际,假装疯癫,痛骂二世,以抗强暴。《樊江关》本书根据同名京剧编绘。说的是唐朝初年,唐太宗率部将薛仁贵御驾亲征,被困锁阳城、白虎关。薛仁贵遣人至樊江关调儿媳樊梨花兵马救驾,
德亮贤弟又要出书了,我很欣慰啊。 自九七年与徐贤弟相识,算来已是十年光景了。这个相交的过程,可谓由浅入深。那时的徐贤弟,与其他同龄人比较起来,便有极大的不同。他聪明好学,孜孜不倦,并且对曲艺情有独钟———相声、单弦、京韵大鼓都下过工夫。更因为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所以他的作品都充满了书卷气。北京德云社的初期,是相声鼓曲一起演出的形式。徐贤弟那时身兼数职,既说相声也唱单弦。曾有曲艺界前辈对徐贤弟大加赞赏,称这样的男单弦实在不可多得。他的嗓子偏窄,我常开玩笑说他“叽嘹叽嘹”的。但他懂得扬长避短,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嗓音的缺憾,而且形成了他独特的韵味。 徐贤弟的相声也很是有点意思。早年他偏重文哏,表演的都是《对春联》、《文章会》等。但此类作品,文雅有余,实用不足。我曾与徐贤弟探讨
《中国相声的源与流》由古代相声的萌芽与发展(先秦、两汉与隋唐)、古代相声的成熟(宋元明清)、现代相声的鼎盛(清末、民国、当代)三篇构成,主要包括:秦汉时代的相声萌芽;相声与唐代参军戏;唐代说唱艺术促进了相声发展;“像生”的成熟;金院本与相声的成熟等。
中国戏曲课程思政研究,以中央戏剧学院公共课《中国戏曲》教改为视点,从“戏曲德育”“专业知识”“学术方法”“政治修养”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戏曲思政价值,有史论理论文化讲解,有专题探讨学术互动,有乡村戏曲田野调研,有课堂师生剧本创作,师生沉浸于中国戏曲专业课堂,潜移默化进行德育熏陶。研究秉持“戏曲本体原汁原味”教学理念(授课逻辑),融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成果(理论品格),践行“戏曲审美寓教于乐”实践探索(方法路径),向着高校立德树人品牌课程建设不断迈进。
本书分传承篇和创新篇两部分,各12篇相声段子文本,共24篇,集结了多年来裘英俊创作改编的相声作品文本以及相声广播界同事们的“透底爆料”。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李英华台长和著名曲艺理论家、南开大学教授薛宝琨为其题序。另外作者的搭档以及几位电台的编辑、导播、主持人分别写了各自眼中的裘英俊。
《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钱惠丽越剧唱腔精选》共包含钱惠丽72首经典唱段。涵盖了她所塑造的所有角色的主要唱段,包括其恩师徐玉兰老师的原创作品选段:《红楼梦》、《追鱼》、《春香传》等,还特地精选一些后来再也没演出过的现代题材剧目的唱段。本产品是钱惠丽30年越剧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为研究和保存钱惠丽越剧唱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016年中英艺术家共同执导的昆曲《邯郸梦》在伦敦首演,作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名家逝世400周年纪念之作,《邯郸梦》别出心裁地将昆曲和莎剧融合创作,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探索受到中英两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本书收录了此次演出的缘起、台前、幕后、剧评、剧报相关文章二十余篇,配以精彩剧照,回顾了这出新概念戏剧的演出前后,收录多篇学术评论文章,梳理了中英汤莎会在中外戏剧对话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一人表演)、对口相声(二人表演)、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过去主要用北京话说讲,后来又出现了以当地方言为主要特点的“方言相声”。 相声形式简单、表演活泼、讽刺性强而深得民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 本书为主要介绍了相声的表现形式、相声的语言特色和表演特色、相声发展的“地方化”等有关内容,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本书是职业昆曲推广人赵津羽老师结合多年昆曲推广实践写作的昆曲入门读物,在传授基本昆曲艺术知识的同时,也重在倡导昆曲 的艺术生活理念,将昆曲独具的中国文化之美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真正受益于典雅艺术。全书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从昆曲基本知识、经典剧目讲解、昆曲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等几个方面,呈现出昆曲的历史文化、审美意蕴、当代价值,以及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本书图、文、声并茂,装帧精美,携带方便,扫码即可欣赏优美昆曲唱段,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具,是适合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入门导赏佳作。
本书是对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的《重订增注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的一次大的改版成果,将原书简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原著中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注释等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