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五个方面来展现评弹艺术的生态,而这五个方面又各自构成了一对关联。 吴地因缘 写的是评弹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地域文化给予评弹怎样的滋养,评弹又为苏州增添了怎样的文化因子。 江湖际遇 ,是写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空间上说,书场也构成了一个 小社会 。 书里乾坤 是写人与书的关系,前辈艺人马如飞说: 一部南词,半生衣食。 书是艺人的衣食父母。艺谚又云: 人说书,书说人。 人与书构成一种互文、共生的奇妙逻辑。 雅俗之间 是写评弹中雅俗关系,雅俗的互动、冲突,由此形成的张力推动了评弹艺术的发展。 光前裕后 则是写旧与新、古典与当下、传承与创造的关系。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蔡正仁昆曲唱腔精选》收录了蔡正仁先生擅演的十五出戏的百余段曲牌,包括《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荆钗记》《邯郸梦》《玉簪记》《千忠戮》《雷峰塔》《红梨记》《铁冠图》等经典名剧,以及《蔡文姬》《班昭》《桃花扇》《曲圣魏良辅》等新创剧目。书中,蔡正仁先生对每出剧目的传承、编创以及演唱重难点等进行了阐释,既可清晰地看到其渊源有自,师承有道,同时又更有传薪发展,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在编撰此书时,蔡正仁先生常强调,演唱昆曲需特别注意腔格、咬字以及发声方法等问题,所以书中蔡正仁先生通过一段小视频,亲自示范解说了昆曲演唱的正确方法,相信读者可以从中感知他对昆曲艺术传承的认真、坚持和期许。
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 戏中山河。
2016年中英艺术家共同执导的昆曲《邯郸梦》在伦敦首演,作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名家逝世400周年纪念之作,《邯郸梦》别出心裁地将昆曲和莎剧融合创作,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探索受到中英两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本书收录了此次演出的缘起、台前、幕后、剧评、剧报相关文章二十余篇,配以精彩剧照,回顾了这出新概念戏剧的演出前后,收录多篇学术评论文章,梳理了中英汤莎会在中外戏剧对话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本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本书是两代著作者历经69年对中国民间俗曲曲牌、曲词、曲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以代表性曲牌为章目,考释该曲牌的曲格和词格,再根据国内外现存的所有工尺谱材料,将其考译成线谱,使读者领略到明清以至宋元时期这些曲调的唱腔,终完成具有史料、学术及艺术价值的著作。本书中所涉曲谱是*限度上对宋元明清古代唱法的复原;书后附录的CD光盘,是相关内容的音声资料,弥足珍贵。本出版成果堪称“中国民间俗曲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对较常用的二十多个民间常用的俗曲如“满江红”、“清江引”、“莲花落”、“挂枝儿”等的名称、内容、演变过程等,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考
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周良与苏州评弹研究论集》的编写旨在推动苏州评弹理论的研究与学术交流,研讨会专家学者云集,对多个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周良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周良在评弹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苏州评弹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周良作为艺术管理者所体现出来的的个人魅力。
吴宗锡为评弹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管理工作,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等职。本书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评弹书目介绍、评弹表演赏析文章,还收录了对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等,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艺术性,对于了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当代曲艺的研究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吴宗锡评弹文集》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文章,从戏曲的本体规律,中西艺术门类的比较等多个维度,探索了评弹艺术的诸多理论问题,并对《白蛇传》、《描金凤》、《三笑》等评弹书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对长篇、中篇、短篇、开篇、选曲等评弹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赏析。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蒋月泉、杨振雄、徐丽仙、张鉴庭等众多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
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本书是对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的《重订增注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的一次大的改版成果,将原书简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原著中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注释等进行了修订。
李金斗,十三岁开始坐科学习相声,基本功扎实全面,善于将传统相声技巧运用到当代相声的表演中,被观众誉为“集北京相声的清雅、天津相声的火爆、东北相声的粗犷于一身的、具有全面才能的相声演员”。 陈涌泉,出身相声世家,外祖父钟子良、父亲陈子珍均为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能逗善捧,并擅长单口相声,曾创怍、改编、整理并发表过大量相声作品及理论文章。 这本《李金斗、陈涌泉给您说过的相声》是从他们演出过的所有节目中精选出来的,分为传统相声、新编相声、化妆相声、单口相声、相声小段以及附录的名家名段等几个部分。 相声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有着令人回味的笑,与时俱进的笑,为了保证每次演出的完美效果,他们们坚持对每一个作品反复修改加工,即所谓的“ 一遍拆洗一遍新”,因此,这本《李金斗、陈涌泉给您说
由钱乃荣编著的《上海老唱片(附光盘1903-1949)(精)》梳理了1903-1949年各家唱片公司在上海发行的600多张唱片,从文化角度切入,以手唱片的内容发掘资料,且兼顾历史,通过分类介绍上海20世纪初到40年代出版的苏滩、滑稽戏、沪剧、越剧、甬剧、评弹、昆曲等曲目内容,将上海海派文艺精华娓娓道来,可视作对上海文艺繁荣时期各类曲艺融合、发展及变迁历史的全面回顾和盛大巡礼,旨在发掘上海老唱片中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价值。
《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优秀作品集(3)》 由董耀鹏、张海林主编:“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 艺作品征集活动自2009年正式启动,历时六年、连续 举办了三届,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众多曲艺形式为 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推出了一系列思想性、 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廉政曲艺作品,弘扬主 旋律、传播正能量。《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优 秀作品集(3)》收入了部分作品,是推出优秀廉政曲 艺作品的有效平台、繁荣曲艺创作表演的助推器和推 动廉政文化建设的知名品牌,在大力培育反腐倡廉价 值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具有积 极意义和示范性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以 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 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分析二三十年代戏曲跨文化交流高潮形成的多重原因,回到20世纪戏曲艺术海外交流的个自觉期与高潮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来展现代兴之际的剧界景观。
杨和平编著的《民间曲艺》涵盖了中国民间曲艺的各类品种,从较为宏观的视野出发,在田野调查掌握一手资料的的基础上,对中国民间说唱所包含的评书评话、相声快板、大鼓杂曲、鼓词走唱、弹词时调、道情琴书、牌子曲及少数民族说唱等,进行了宏观有机动态的理论与实践把握,既尊重历史存在的事实和田野调查现状的实际,又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声像图谱齐全,从而客观公允地展现民间曲艺的全貌。
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为代表的马氏相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经典的相声段子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深爱,也是相声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逝世 15 年后,其嫡孙马小川,精选了马三立先生的单口相声一百余段,集结成本书。其中有 30 段左右是马三立先生很少在舞台表演或只在家中给本书编者陈述过的,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从中可以窥探马氏相声在处理相声“包袱”时的标准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