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编写的原则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采取了基础训练与短小筝曲交替进行的做法,这些小曲大多是根据儿童歌曲改编而成的。为了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古筝的传统风格,本书还选编了各地不同流派的、色彩浓郁的部分传统古典筝曲。 本书主要对象为少年儿童,但他们年幼,未必能完全理解书中原意。为此希望指导者在孩子们进行练习前,能预先了解本书的内容,以及每首乐曲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再辅导孩子们进行正确练习。 采用此书教学时,进度可以灵活掌握。学龄儿童进度应放慢,接受能力较强的儿童,进度则可加快。可以视不同对象,每课挑选其中一部分筝曲进行练习。
古筝、琵琶、二胡和笛子是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民族乐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民族乐器在教学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乐曲创作题材的丰富与技法的多样、演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乐器改革与科学化大规模制造等方面,都有了前未有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全国民族乐器教学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对各种民族器的学习与了解自己成为学生音乐启蒙与民族音乐教育、大众化休闲娱乐与陶冶性情的一件极好的工具。 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特别是在同一些业余学生的交流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往往对一些与乐曲演奏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乐器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提高音乐修养与音乐表现力等问题,知之甚少但求知欲强烈。虽然这些方面有众多相关书籍,但学生们往往一时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对一
《尤克里里名曲30选》精心收录30首尤克里里经典中外吉他名曲。标准尤克里里调音编曲。和弦指型,四弦谱,简谱,歌词完整对照。具体内容包括: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The Sound Of Silence等。
为了展现建国以来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我们编造了两套作品选集:《建国三十年声乐作品选》和《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器乐作品选分为笛、笙、唢呐、板胡、二胡、琵琶、扬琴、筝以及小提琴、钢琴(成人集、少年儿童集)等十一个专辑。所选作品都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本书为琵琶曲专辑。
当今扬琴演奏技术已进入左右全能、纵横发展的新阶段。基础训练内容日趋丰富,而且其要求也更加精细,为此,以曲代功的思路已难以适应目前演奏的需要,而扎实的基本功必须造日积月累的针对性训练而获得。 本书以扬琴演奏技术中的基础性技法弹、轮以及和声性、复调性两声部织体的弹奏作为每日必弹的重点内容,有文字提示练习要点,力求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琴者。 有关练习的要求,专门有文字提示,以供学习者参考。 演奏技术只是音乐表现的手段,在技术训练中,如果单纯追求速度,强度而忽略了音乐的美感,忽略了技术的正确运用,就不可能达到表现音乐的真正目的。
琵琵作为一种古老而历史悠久的乐器,其演奏技巧复杂,音乐表现力丰富,风格流派众多,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基础训练,是很难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或意境的。作者从事琵到演奏和教学二十余年,深感技能技巧训练对于音乐表演的重要性。本书就是根据我在长期的琵琶教学中积累的对技能技巧训练的一些体会和经验而编写创作的,旨在为已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们提供一些实用而有效的练习曲。全书包括音阶、活指与过弦、左右手技巧训练及技术综合练习四部分。 一 音阶: 通过音阶练习及不同节奏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琵琶上各个调的音位排列,同时能起到节奏训练的作用。 二 活指与过弦: 由音程的级进、模进和跳进交替的组合,是训练左手机能灵活性的有效方法。而右手过弦这门技术则是琵琶基本功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音乐、学习扬琴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多年从事扬琴教学的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深感欣慰,当然地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能把自己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无私地奉献给大家。 学习扬琴演奏,对开发青少年的智力、陶冶情操、培养性格,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毅力、耐力、集中力、适度感等性格因素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就扬琴演奏的学习来说,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极为重要。著者在多年的扬琴艺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小册子就是我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吸取了一些国内扬琴界专家、教授的成功经验,以“问答”的形力图使之方面的常见问题得到一定的答复。
秦筝弹奏声。秦声,包括陕西丰富的民间音乐,主要是秦腔、迷胡、碗碗腔三大剧种。《曲选》中主要部分是迷胡音乐,迷胡音乐用筝作为伴奏乐器,早在明代即已广泛使用。具有悠久历史的迷胡音乐,代代相传,其伴奏谱和曲牌音乐也应是筝演奏的曲谱,就像别的流派那样。所谓传统筝曲,就是筝化了的地方音乐的伴奏或丝弦齐奏曲。传统筝曲谱,一般来说,同时也是琵琶独奏谱、三弦独奏谱,或别的乐器独秦谱。中国乐器从来是以群体面貌出现,进行伴奏歌唱或合奏的。 《曲选》中辑录了周延甲先生的筝曲共50首。包括:创作筝曲、根据迷胡音乐改编和订谱的筝曲,记录整理榆林筝曲、根据民歌和歌曲改编的筝曲。为有助于全面把握《曲选》中作品的风格与演奏,后附录了周延甲先生的有关论文3篇,仅供读者参阅。
本书将青少年喜爱的流行金曲改编为古筝独奏曲,曲目包括中外流行歌曲、影视剧插曲等。作者将中国传统乐器古筝与流行音乐嫁接在一起,赋予传统民族乐器以时尚、流行的色彩。由于编曲者淡化了技巧,力求用古筝演绎出歌曲的意境与情绪,便于青少年古筝学习者及一般爱好者使用。
l.新发现的某些技术并不一定就是高级技术,它们恰恰是基础教学中所的内容。琵琶基本训练内容之丰厚、要求之精细莫过于今日,不可一日不练功。“以曲代功”难以再适应新的潮流。 2.技术训练的实质是美感训练,没有美感训练,怎有美的音乐?弹挑本质是阴阳之美,轮指本质是曲线之美。所谓“统一声音”、“一点论”或只允许一种声音与一种方法的存在等等都是违背美学原则的。技术训练要充分注意并发挥琵琶三大特色——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和左手虚实之美。 3.强调整体性训练原则。食指与大指的独立性、弹挑与轮指以及右手与左手的规范性训练、几种基本手形和方法并驾齐驱,一步到位。任何局部性的、带有夸张的特殊训练方法和手段不宜在初级阶段教学中过多采用。 4.不以手形、灵活、放松、美感为前提,单纯追求强度是基
当前,人们对学习琵琶的热情方兴未艾。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般教程中又得不到解答。本书就是站在艺术的高度,从理性出发,科学地剖析在琵琶演奏技法中人们心理、生理及物理的动态过程。 琵琶演奏是一门十分复杂深邃的学问,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取一部分通常教科书上没有详细谈到的美学与概念性问题,以及一些在技术技巧上常发生的问题作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以问答的形式供读者参阅。 每本书的价值都在于有其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书中诸如“力的来源”、“弹挑”等章节中有些观点与提法是作者多年的实践与寻求理论依据的总结。后一篇“创新篇”中的大部分指法是作者独创的,现通过该书介绍给大家,旨在接受大家的鉴别,共同掌握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