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者而言,这并不是一本侧重于大提琴演奏技巧的书籍,而是一本关于大提琴名家和名曲的好书。在此,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有趣的文字,叙述了活跃于二十世纪的数十位大提琴大师各不相同的人生际遇和艺术成就,以及彼此间的师承、交往与合作的故事,用文字为每一位大师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很值得一读。
周宏德编写的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 已成为我社的一个品牌,第八集与第七集模式相同,分为总谱与分谱两本,选取了*常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流行歌曲以及适合各种活动现场所演奏的乐曲。在装帧方面,第八集沿用了第七集的方式,总谱为单册平装,分谱沿用插袋方式,将分谱统一放置。不同的是,2019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次选曲全部为爱国歌曲、民歌等中国乐曲。经过前七集的积累,本系列已经成为弦乐专业师生及弦乐爱好者书目。
《琴弦上的歌:大提琴经典作品选》共选编了11首大提琴经典作,包括《牧羊人》《欢腾的帕米尔》《草原赞歌》《浪漫曲》等,难度适中,旋律动听,每首作品既有分谱,也有钢琴伴奏的总谱。同时作者还为每首乐曲录制了重奏音响,并单独录制了钢琴伴奏,非常适合演出时使用,具有较高的艺术和使用价值。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3(修订版)》内容简介:弦乐四重奏的表现力丰富,可以演奏和谐、优美、轻快、活泼等各种风格的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欣赏整部奏鸣曲式的四重奏作品是有难度的,他们更希望能听到用 弦乐四重奏 这种形式来演奏的中外名曲,这是演出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现在少儿、业余弦乐演奏者与乐队很多,而适合他们的重奏、合奏作品较少,这是音乐教育事业的需求。
詹姆斯 雷编的这本《我的首场秀(大提琴)》 为初学大提琴的小乐手们准备了12首音乐会首演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采用独奏和与他人合奏的形式表演。 其中,B类和C类乐曲包括了可选择的第二声部,能让 小乐手们的合奏*加丰富精彩。 这12首专为大提琴而作的作品,试图帮助大提琴 初学者解决将要面临的挑战。对初学大提琴和其他乐 器的小乐手们来说,*后4首简单的作品,特别适合 多种乐器任意组合演奏。这4首作品同样出现在《小 小演奏家一我的首场秀》系列丛书的其他乐器作品集 当中。
继上一本《琴弦上的歌 大提琴经典作品选》出版至今,已两年有余。俄罗斯音乐是世界艺术文化中的瑰宝。作者曾在俄罗斯留学数年,深受俄罗斯艺术影响。这次出版的作品选自数位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的杰作: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二大提琴奏鸣曲》(Op.81),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40)、《浪漫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两首小品(Op.2),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选自弦乐四重奏(Op.11)第二乐章)。 这些作品是作者对俄罗斯音乐作品演奏与教学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将从作曲家、作品本身、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一定论述,借此希望能对优秀的俄罗斯作品进行有益的传播,也为广大演奏者对作品的进一步了解提供帮助。
《大提琴教程》音阶练习分集分为三章,分别与本教程练习曲分集的一、二、三册配合使用,可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音阶练习是提高演奏技巧极为重要的基础练习,各种弓、指法技巧均可先以音阶与琶音的形式练习,然后
弦乐四重奏的表现力丰富,可以演奏和谐、优美、轻快、活泼等各种风格的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欣赏整部奏鸣曲式的四重奏作品是有难度的,他们更希望能听到用 弦乐四重奏 这种形式来演奏的中外名曲,这是演出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现在少儿、业余弦乐演奏者与乐队很多,而适合他们的重奏、合奏作品较少,这是音乐教育事业的需求。 正是演出与教育事业的需求支撑了《弦乐四重奏小品集》一至七集的出版。
《手风琴手册》全面概述了手风琴各方面的知识,介绍了手风琴发展历史及手风琴基本演奏方法,对手风琴演奏形成和演奏风格均有讲解。該书还对传统手风琴的名曲进行了理论分析。
《手风琴中外名曲精选1:中国作品》主要内容包括:花儿与少年、四季调、草原牧歌、小放牛、旱天雷、小船圆舞曲、春节序曲、牧童短笛、快乐的啰嗦等。
中央音乐学院的业余长笛考级从1995年至今已走过了十年,对于长笛演奏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相关大的促进作用,并得到了广大业余长笛演奏者、家长及专业人士的好评与肯家,有些人还对内部印刷的考级教材的修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这次正式出版的长笛考级教程,根据十年来的考级实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过去的长笛考级教程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一、增加了部分交响乐片段。二、练习曲由原来的每级的3-5课增加至每级8课,且多选用的旋律性的练习曲,也注重选用了一些现代练习曲,并增加了五声音阶练习曲。三、乐曲由原来的每级3-4首增加至6首,并着重增加了巴罗克时期和近现代作品。这样就基本上涵盖了各个不同的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供选择的面就更大了。学习长笛演奏为的是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这套《曲集》中有两首作品须略加说明。 一首是《欢欣的日子》(op.2b)。它原名为《翻身的日子》(op.2a),1953年为电影配乐而作,是作者早期中被收入的乐队作品。2005年作者将之改编为西洋管弦乐版本,尽可能保持最初的风貌,只是在和声与配器方面略为加工,并把标题改为《欢欣的日子》,使之符合音乐的特性。1953年的原谱则作为“附录”发表,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创作起步时期的状态。 另一首是《南海渔歌》组曲。它原先是1965年为民族舞剧《南海长城》而写的音乐。在2003年开始改编,旋律保持原貌,其他方面大胆突破。些作品的编号仍编属于1960年,而在乐队技法上则属于创作晚期,可说是中期和晚期的“混合体”,此为一特例。
本书曲目大多取材于民歌、地方音乐、红色主题以及自然风光,运用中提琴这一西洋乐器独特的浑厚音色讲述经典的中国故事。如《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峨眉山月歌》《小河淌水》《延水谣》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