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教程乐曲分集(册 附分谱)》为《大提琴教程》中乐曲分集的册。内容包括从把位至拇指把位课程的中、外乐曲共53首。可与本教程练习曲分集的册配合使用。其中许多是早已广为流传的世界名曲,对于教学、演出、研究、欣赏均有的价值。
《手风琴演奏入门(简谱大字版)》从乐理的识谱开始,可以说是零门槛教学,所以从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到老年人都可以从头学起。原来有些音乐基础的更好,没有基础,只要喜欢音乐,也可以从起步开始。通过手风琴演奏起步的学习后,在音乐知识上打下基础,再学别的音乐门类也就更容易了。我们知道有不少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或其他乐器的专家开始学音乐时,都是从学习演奏手风琴起步的,是手风琴丰富的音响,为他们打下了成为著名音乐家的基础。
轻松登台大提琴音乐会曲集 系列收录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的,多种风格的简易大提琴和钢琴合奏作品。为了方便音乐学校的比赛或考试选曲,我们根据技术难度将这些作品编排为三册: 第1册的难度为入门一初级,作品音城不超过两个八度。这些作品通常充满歌唱性,旋律简单直接。乐句以基本的形式发展并且始终与线条清晰直接的钢琴伴奏相互交织。 第2册的难度为初级一中级,本册的作品旋律更加活泼。随着音域扩宽,乐句线条更加复杂,音准变得尤为重要。节奏包括附点音符、切分音和简单的装饰音等,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精准演奏。 第3册的音域扩展至大提琴1 4把位。除了对指法的要求不断提高之外,本册作品的主要关注点是富有想象力的乐句:短小、令人难忘且有一定演奏难度。这些作品采用更广泛的力度
《中小学古琴基础教程》以《重修琴学门径》(张子盛编著,中国书店)及《开指五步古琴教学法》(国作登字-2012-A-00062338)为基础,力图通过32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古琴演奏常用技法,并能演奏几首传统古琴曲。作为“古琴进校园”的桥梁,《中小学古琴基础教程》选编了琴曲齐奏、古代诗词琴歌合唱等简单的表演形式,启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选取了《关山月》《满江红》等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乐曲,通过古琴传递正能量。并将《卧龙吟》《歌唱祖国》等现代作品改编成古琴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理解古琴的传承不是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手风琴中外名曲精选1:中国作品》主要内容包括:花儿与少年、四季调、草原牧歌、小放牛、旱天雷、小船圆舞曲、春节序曲、牧童短笛、快乐的啰嗦等。
《管弦乐队配器法(修订版)》是颇具新意的教材。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和创作经验,系统讲述了理论与创作实践紧密联系的配器法。
本书是一本有关古琴曲研读的书籍,作者为弘扬虞山派古琴曲,也为了利于自己的教学,遂编著了这本书。虞山派自明代严天池开山立派以来,以其 “清、微、淡、远”的美学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在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虞山吴派琴曲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吴派优选的特点主要是在打谱、记谱和演奏上。吴派打谱强调“立意”和“感会”,注重琴曲内在精神的体现。本书精选了虞山吴派的五首古琴曲,对琴曲的打谱及演奏作了一些研究和比对,也是作者多年来学习吴派琴曲的一点心得体会。比对主要是将虞谱与原谱进行了比对,同时也将吴文光演奏本与虞谱进行了比对,以利于大家对古琴曲的研习。
本书阐述了古琴演奏的理论与实践,系李祥霆心血之作,是对其演奏技艺的理论总结,对广大古琴爱好者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贝多芬(第2版)》为引进版著作,原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史重要作曲家,现已经存在大量关于这位作曲家的书籍。《贝多芬(第2版)》旨在研究贝多芬创作发展的主要线索,从波恩的起始年代直到接近人生终结的晚期四重奏创作。这项研究虽以贝多芬传记为背景,但是将主要体裁中的代表性作品予以突出。这些体裁包括钢琴奏鸣曲和变奏曲;二重奏鸣曲、三重奏、弦乐四重奏,以及其他类型的室内乐;协奏曲、序曲和交响曲;以及声乐作品的诸种形式,例如艺术歌曲、歌剧、康塔塔,以及圣乐弥撒。那些爱国主义的标题音乐同样不可忽视。“战争交响曲”——《惠灵顿的胜利》正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这本《京胡名家经典伴奏范例(附光盘上下)》(作者王宗敏)介绍了京胡名家的艺术经历,旧闻轶事,颇为新颖。这远比单纯从技法层面介绍京胡名家的伴奏特色更有意义。作者写这本《京胡名家经典伴奏范例(附光盘上下)》断断续续花了几年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可见作者治学之严谨,精神之可贵。
1.青少年大提琴小协奏曲选 2.青少年大提琴奏鸣曲选 3.青少年大提琴协奏曲选(上、下册) 这些作品对初步掌握曲式结构、学会对比变化和各种弓法的运用都很有益,而作曲家绝大多数均为当时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他们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创作推动着大提琴事业的发展,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大提琴才能有今天的普及和繁荣。 本集《青少年大提琴协奏曲选》(上)共选编了十首协奏曲:里定a小调、塞兹第五、布列瓦和第二协奏曲、戈特曼和第四、戈恿斯a小调、J.C.巴赫c小调、海顿(波帕尔)的C大调和海顿C大调。其中除了布列瓦尔协奏曲大家不太熟悉,其他均为业余考级常用和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学生选用的。
《笛子演奏技巧十讲》介绍了竹笛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民族乐器,在我国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竹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其乐器本身又较为简便。因而,在长期的、极为广泛的流传中,竹笛成为人民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为群众所喜爱的乐器。人民喜爱竹笛,把它的形象描绘成“玉龙喷霜”,把它的声音比喻成“凤鸣”、“龙吟”,它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约瑟夫 海顿(1732 1809)将弦乐四重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器乐作品体裁,他的大量弦乐四重奏创作成为了同时代以及后世作曲家同类作品创作的参照标准。在两位著名的海顿专家雷金纳德-巴莱特-阿里斯和H.C.罗宾斯 兰顿的努力下,我们将从这个精心编辑的全集版本中看到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从嬉游曲到晚期成熟作品的发展轨迹。 弗朗茨 约瑟夫 海顿是奥地利音乐家,是继巴赫之后的*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
全书共分12章,内容方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实为纬进行叙述。从1711年大提琴传入中国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08年大提琴在我国当下的发展。在讲述大提琴艺术在我国发展的同时,还记录了我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和大提琴音乐出版和乐器制作的情况。 《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是刘欣欣、刘学清兄妹二人耗时8年多的时间,在广泛搜集资料、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史料扎实、叙述完备,丁孚祥、李德伦、廖辅叔等五十余位音乐界及大提琴界专家、学者接受了作者的采访,并为该书写作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