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本书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收录了102位海外近代琴人、55篇琴谱、104首琴曲等内容。每位琴人有简介,另附有藏谱、藏琴情况,以及本次修订的增补内容。书中配有部分琴人的照片、部分古琴的老照片等图片。书中以收录现代琴人为目的,凡曾学琴,能看减字谱者,谓之琴人。 其本身不弹琴,而藏有新旧七弦琴,且常与琴人往来者,亦附录数人。不论其性别、国籍、年龄、身份、造诣,依姓名笔划先后为序。文末附有古琴分派简表。
《秋声琴馆遗稿》为《现代琴学丛刊》其中的一辑,是关于古琴大师凌其阵先生的作品集,全书分为“上篇 著述”和“下篇 琴谱”两个部分。“上篇 著述”又分为“学琴劄记”和“学琴札记补”两个部分,共约56篇小短文,主要是关于凌其阵先生自身学琴往事和心得体会、论文、札记等。“下篇 琴谱”分为“琴曲”和“琴歌”,各16首,主要是凌其阵先生代表作《醉渔唱晚》《大学之道》等等。该书是将琴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琴学合集。
该书是为了纪念王音旋逝世十周年,全面总结其在民族声乐领域非凡的艺术成就,延续山东艺术学院厚重的历史文脉,丰富新时代山艺的精神内涵。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追思卷》,由“念亲人”“忆恩师”“故友情”和“影响力”四部分组成;第二卷:为《学论卷》,由“王音旋文论”“声乐教学研究”和“创作与表演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三卷:为《歌谱卷》,主要由“王音旋演唱的金西创作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其他作曲家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民歌集”和“歌曲简介”四部分组成;第四卷:为《图汇卷》,内容为“王音旋先生的老照片”“各类证书”“手迹”等,卷末附王音旋先生生平大事记,分卷主编为宫富艺、高文辛。
《今虞琴刊》是由今虞琴社编印的古琴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张子谦等人编印,汇集了近代琴人、琴社的丰富琴学资料。 书中包括了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今虞琴刊》展现了当年琴人的风貌与思想意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和收藏价值;也具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作用。 《今虞琴刊》是古琴、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爱好者推荐的琴学著作。
历代以来,古琴和书法是文人、士人“乘物游心”的主要艺术性载体,故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的说法。作者透过“古琴”和“书法”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孕育的双生子,相互印证和比对,解谜其中“艺”的传承基因和演化规律。故本书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用“文理合一”思想进行思辨的首例。本书源自笔者多年琴书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与体验,集结若干解析“艺海双帆”渊源与流变的研究,深入浅出、勾连古今,适合对古琴、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对素园第一代主人林有麟编撰的《青莲舫琴雅》进行整理和修订,《青莲舫琴雅》是现存上海松江地区仅有的明代古琴专著,由于历史久远,此书多处晦涩难懂,现重新整理修订,使其对当代古琴的研究事业发挥积极作用。本书做到了“四个有”即——有原文,有点校,有译文,有注释。给人带来古韵今风、扑面而来的阅读体验;它对于学习古琴知识的芸芸众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可谓拔云见日,一目了然。本书具有原汁原味古风,同时又是深入浅出的普及性读物,能够为大众走近古琴,品其底蕴和技艺,赏其故事和诗文,提供方便,增长兴趣。从而为传承中华优秀琴学,开辟更为宽广的研学路径。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内容简介:田合禄临床医学精华:用中医太极创新针灸新理论:经30年临床验证,集古人智慧,针灸新途径、让您学习针灸少走十年弯路的书、书中很多理论将会针灸学者实践,走向成功、一部叫人读后振奋、爱不释手的中医专著。
本书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敦煌乐谱学术研究的历程,同时全面省察有关中古琵琶的演变、记谱体系的发展、敦煌舞谱的材料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发展。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在各自藩篱中所贡献的心智创造,完整地彰显了其科学价值,其中包括一些业已被推翻的“陈见”,还有很多极为广泛的分歧,即使到了研究热潮退去的今天,仍然未能获得一致的共识,但在还原其学术语境以及衍生问题的繁复时,反而为将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研究提供学术路径的参照。因此,作者称本书为“研究的研究”。内附大量珍贵乐谱、乐器实拍图片。
本书以时间为序,把蒙古族音乐分为七个时期,即蒙古部落时期音乐、蒙古汗国时期音乐、元代蒙古族音乐、北元及塞北时期蒙古族音乐、清代蒙古族音乐、时期蒙古族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族音乐等,通过大量史料和田野调查,从歌曲、戏剧、舞蹈、史诗、乐器等音乐形式方面,采取艺术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蒙古族音乐史发展脉络,梳理和探讨了蒙古族音乐的基本形态,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脉络。
王惠然先生是我国ZHU名民乐艺术大师,他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和乐改于一身,多方面地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上作出巨大贡献。王惠然曲王红艺主编的《江月琴声(附光盘王惠然民乐作品精SHOU*选共26册中国民族管弦乐总谱)(精)》是王惠然先生从艺60年艺术成果的精粹,精SHOU*选了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民乐合奏重奏、器乐独奏曲共计25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是一本详细阐述中国古琴传统制作和修复艺术的书籍。在书中,作者基于多年古琴制作与古代名琴复制的实践经验,以科学量化的角度,梳理出当代古琴制作的详细步骤。全书用十章内容详解,展示了从选材、加工、上漆到琴弦安装等制琴的各个步骤,配以约300张参考图与施工图,给读者提供多角度的古琴零部件观察。此外,书中还向读者展示了传世名琴的修复工艺,大约20张来自故宫收藏的“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古琴的精美图片尤为珍贵,带领读者探索灿若星辰的中国古琴文化。
全书含绪论,上下编21章,参考文献,附录和后记。上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格局”共11章,绪论及第一、二章从学科架构、学术布局、研究思维和分析方法等不同角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语境下,对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课题的整体研究状况、研究路径及其思维与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横向梳理和系统描述。第三到第十一章从少数民族音乐区域分布状况及微观学术史角度,对田先生的学术论著及其三代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运用上述学术研究思维和学科方法论的状况及创新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描写。下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代际传承”共10章,该编选择了田先生及其早期和后来的9位主要衣钵传人,结合他们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经历,从更为微观的个体层面,对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50年来在该
本书汇集了21篇关于古琴理论和演奏的论文,这些文章立足琴史、琴器、琴人、琴谱、琴论、琴操以及古琴保护修复等论题,从“跨领域、跨文化”的多元视角,就古琴音乐史学、传统美学、考古发掘、人文思想、审美精神、传承研究、活态保护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与交流。其中有对于古琴保护的《馆藏凤鸣古琴保护修复简介》《海盐县博物馆藏元代传世古琴的研究与保护》,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古琴的修复与保护分享了各自的经验,有助于后继者吸取经验,在古琴保护和修复领域进一步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