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竹编文化博大精深。竹,虚心有节,正直挺拔,宁折不弯,霜雪不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咏吟抒怀的对象。湘西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酉水流域的陶器残片中就有篾纹饰器,在王村汉代古墓中就出土有蔑箱残片。元、明、清时期,湘西人居茅屋,四周以竹编为墙。喜用竹器,南此可见,湘西的竹编是从原始性的“握搓”(围猎)开始的。竹子易弯易折又能打结,是围栅栏的好材料,人们利用竹子的性能,编织各种H用品和农用品,如竹凳、竹床、竹筛、竹背篓、竹斗笠、竹篮、簸箕、土箕、箩筐等。其中竹背篓最常见,湘西人“载物皆以篾为笼,贮而负于背。篓有耳,以臂贯之,伛偻而行,名日背篓”。从古至今,湘西竹编制品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实用的竹器和技艺精湛的竹编制品,造就了独具内涵与品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又细分做18卷。上篇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是世界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部百科类图书,曾流传于日本及欧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 本书为原著的白话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以及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植物图谱,而157幅优雅古朴、翔实再现
《美物抵心》与漆艺师赤木明登的另一部著作《造物有灵且美》属于同一个系列,都是通过手艺人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美物抵心》是对“究竟何为美物”以及“为何要坚持以人手造物”的叩问。十年间,赤木明登走访了十多位手艺人好友,与他们一同思考并探讨“美物”的本质。这些朋友中有陶艺家安藤雅信、小野哲平、李英才;服装设计师真木千秋、约根·雷尔,等等。此书以手艺人的视角去发掘和论述真正的美物。真正的美物可能是无心之作,是手艺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决于手艺人的技艺,也可能是他们用手给物渗入的心魂或生命。
《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这些手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木工手艺人史蒂芬从制作的形状里看见了自己,明白了不用语言也能表达自我,与他人相连;服装设计师敏子女士让赤木意识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陶艺家内田钢一强韧中带着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现出的生命质感却能直逼人的内心;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的工房,是获得授权制作中岛乔治设计的家具;造纸人吉冈夫妇生活在山中峡谷的大自然里,耕田、造纸,活得朴素又自在;美术家前川夫妇把自己的工作称为“lolocaloharmatan”式,这句非洲土语意为“月亮、星星、季风”,他们用距离自己最遥远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书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与三位艺术理论家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相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它以轻松“说笑”的形式传达出发人深省的严肃内涵。这是一本探讨相声艺术之源的货真价实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对相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渊源与区别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考证。同时书中不时穿插的相声段子以及大量相关的珍贵图片,使阅读变得充实而有趣。 全书共分四章,以说、学、逗、唱为纲,对相声艺术的这四种因素追根溯源。同时附录相声名家穷不怕和张三禄的研究资料以及侯宝林艺术生活漫忆,颇具可读性。 本书是迄今为止探讨相声源流的最全面也是最的著作,对于相声艺术史的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本怡情养目、增广见闻的好书。
灯彩又称花灯、灯笼。它是以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锡等传统材料,以及塑胶、玻璃纸、亚克力等现代素材,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民间灯彩历史文化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本书分为历史源流:品类流派、文化内涵、制作工序四大部分,对民间灯彩的民俗文化方面内容加以论述。本书收集了全国各地的民间灯彩照片200余幅,让读者清晰地领略到民间灯彩的艺术魅力。
《潮绣抽纱》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介绍了民间手工艺刺绣,主要是潮绣、抽纱的文化知识。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是一本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读本。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又细分做18卷。上篇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是世界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部百科类图书,曾流传于日本及欧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 本书为原著的白话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以及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植物图谱,而157幅优雅古朴、翔实再现
本书收录的图片基本上涵盖了当代主要的玻璃艺术家和不同流派的美不胜收的代表作品,并以有限的文字对现代玻璃艺术做出概述。本书集合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一批玻璃艺术家的作品,这本书对中国玻璃艺术的未来和读者是个无价的财富。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国际的活动,在玻璃艺术界,这本书正起着桥梁作用。中国艺术家们可以涉取国外经验,并凭借中国丰富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是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更多地与国外艺术家们交流沟通,不过这本书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与便捷的途径,使人们不必再走弯路。
佛教是世界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前五世纪的古印度,约于西汉末年经西域渐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使者去西域求佛,白马驮经,白毡裹释迦立像至洛阳,始建白马寺。佛教理论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遍及世界,是世界宗教之一;剪纸艺术美轮美奂,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奇葩,深受人们的欢迎,已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佛教艺术和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绚丽多彩,灿烂辉煌。为了努力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本书对中国佛教艺术和中国剪纸艺术的结合进行了初步尝试。本书中剪纸作品的原型大都来自古代的雕塑、壁画和密宗曼荼罗及佛教书籍中的图像,在其基础上改绘为剪纸形式,并对每一幅剪纸作品进行了简单的有关佛教知识的文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