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续谈》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连载于《新天津》《现代日报》上的文字结集,另以1953年连先生在中国作协的一篇发言作为附录。全书的内容,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两位进行注释整理。此外,我们邀请插画师根据全书内容制作了30幅插画。《江湖续谈》是连阔如先生有关 江湖 的第二部书,关注清末民初的市井生活,篇幅较多的是有关那个时代艺人的生活与作艺,是我们了解旧时代社会风貌的好读本。整理注释者也是 江湖 中人,故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行话,艺人出身、师承等都有清晰了解,所做注释非常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留住手艺(增订版)》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如同一朵花上也蕴含着存在的法则,在器物上也会体现工艺的法则。《工艺之道》阐述了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工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文集,也成为 日本民艺运动 的理论奠基之作。正宗的工艺之美,是美与用的结合,是匠人的信仰、热情与勤劳浇灌而成,是无心之美,是自然的恩惠。在美将消逝的年代,守护工艺需要集结的众生之心。透过他的阐述,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今天的日常生活,重拾对手工艺的尊重与珍惜。 工艺之道,是民众之道,无心之道,无我之道。
我们为何对民艺之美熟视无睹? 在那些质朴的民间器物中,可以看到无限深沉之美。 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在众多被无视的民艺品中,隐藏着未来的美之国度。 这本小书是关于民艺论的入门之书,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本人*为满意、论述*秩序的作品。他为民艺正名,以丰富的内容,对工艺美学以新的视角进行阐释,将公众对民艺的种种误解和不准确的解释予以清理。跟随柳先生的脚步,我们欣赏民艺的朴素与真诚之美,体味民间器物所蕴含的万物哲理和生命智慧。
2018年8月,重庆市文化研究院主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 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 学术会议在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举行。在为期60天的培训中,培训班开设了中国戏曲史、川剧史、中国戏曲基础理论、川剧基础理论知识、戏曲评论、戏曲理论研究等课程,从川剧表演、声腔、导演、剧作、舞美等方面,多方面、系统性地提升学员戏曲知识,提升其写作水平。 经过月的学习和实践,学员们在川剧理论评论写作上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本书所收录的40篇理论或评论文章。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授课教师的讲义,主要涉及川剧本体艺术的各个方面,以及戏曲文化批评等多个层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当代川剧理论评论的一次 美文集锦 。
《剪一段时光的温柔》这本书的内容如其书名,精选的 40 幅以乐的剪纸作品,每一幅美得如画的作品都刻有一段温柔的时光;每一幅作品的创作灵感和感悟,都是一场与 美 的对话。通过剪纸他学会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与孤独相处的能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难以打破他自我的宁静。 而你通过这本书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一场所谓灵魂的共鸣,更是一门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或许会让你有所触动,或许会让你在他身上找到你们共有的一些点。 书内 二十问 的篇章,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让你更直接地了解以乐。 书内剪纸的基础 教程 篇章,不仅可以作为手工入门的学习,当作一种文化的基础知识点去了解也是很好的。
本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拾珍。他*早提出 民艺 概念,著书立说,普及推广 民艺 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日本民艺馆,收集整理民间器具,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他的民艺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我们本土手工艺传统的守护与传承,亦有启发。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工艺,我所钟爱的世界,在这里已浸淫许久。日复一日生活于其中,与所有的器物已经成为一家。行路的手杖上记有 同行二人 ,工艺就是漫长旅途的同行者。只有每日都能够与之同甘共苦,才能安心地遨游在这世界之中。信仰的生活也是牺牲的生活,要用一生来侍奉。
本书对陕北炕头石狮子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期和客观描述,通过对大量的实物及图像的比较研究,对陕北炕头石狮子的艺术源流、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并以此解读和折射了厚重而博大的陕北文化。
本书是日本艺术大师北大路鲁山人谈陶器的随笔集。鲁山人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为制作配得上自己美食的食器而开始了陶瓷创作,坚持此道直至离世。鲁山人不仅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陶器美学体系,还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赞誉。 在本书中,他回溯自己的陶瓷创作之路,结合自己的制陶经历,以尖锐的审美之眼评析陶艺史上的名家名器。每一段鉴赏都是对自己推崇的 雅美 的生动注解,都在拓宽我们的美学感悟。
手工艺都是建立在深远的传统之上的,一经倒塌,要再次树立起来,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传统如同一株大树,经过长年累月的成长盘根错节,若是不幸遇上了风暴而倒下,要再一次像以前一样树立起来是极为不易的。即便能够树立起来,也不会再有往昔的雄姿,还有可能会枯萎。 本书是 1940 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在战乱中得以幸存。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朴素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源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承。
《江湖续谈》是 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连载于《新天津》《现代日报》上的文字结集,另以1953年连先生在中国作协的一篇发言作为附录。全书的内容,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两位进行注释整理。此外,我们邀请插画师根据全书内容制作了30幅插画。《江湖续谈》是连阔如先生有关“江湖”的第二部书,关注清末民初的市井生活,篇幅较多的是有关那个时代艺人的生活与作艺,是我们了解旧时代社会风貌的好读本。整理注释者也是“江湖”中人,故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行话,艺人出身、师承等都有清晰了解,所做注释 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活态的剪绣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剪纸技艺校园培训读本》一书,是在国家□□□非遗司、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鼎力支持下,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保护、培训结出的又一硕果。 《活态的剪绣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剪纸技艺校园培训读本》通过发掘和利用好地方特色非遗资源,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全方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及非遗衍生品,在推进 关东风情民间剪纸 非遗文化发展的同时,打造了具规模的集非遗展示、保护、传承、交流、体验、教育、峰会为一体的非遗文化大平台。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传承的土壤和知音,也将有力促进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曲艺艺术是中国艺术大院的 一家 ,这间 房屋 的 造型 及其搭建它的 四梁八柱 是什么?这,恰是曲艺业界著名曲艺家孙立生与其学生任健力求通过对话,而对其做出的回答 它对探索、发现民族曲艺艺术的规律、特征等有着不容低估的意义。本书通过四梁八柱论、基本素养说、曲艺人物识、优秀论文和曲艺作品等,系统的阐述了什么是曲艺,笔者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整合数十年来发表的文章,用建筑中 四梁八柱 的形象,直观生动的阐述曲艺美学的思想。本书对正在学习及其热爱曲艺艺术的读者亦有非同一般的指导作用,在呼唤弘扬中华民族艺术的时代,自有其独有性的美学价值,是一本值得信赖、曲艺入门的好书。
何彤编著的《民间民俗设计》共五章,系统详实地对中外丰富多样的民间器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和类比分析,重点在于揭示这些民间器物样式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对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全书体例架构新颖,不以惯常的时间为序,消解时空限制,将东西方融合来审视方民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更利于读者理解;全书内容丰富详实,关注民俗文化之下促成的民间设计过程,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整理成果,以创新求实的思维记述、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使民间设计的活力适应和服务于时代风尚;同时,书中图例典型,特征突出,具有很高的图像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为现代设计提供源动力。
《工艺文化》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上篇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自然的器物,质朴是其宿命,平凡是其命数,劳动是其命运。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