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 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 天地化三清 ,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 本书以十二月令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 1986 年至 1989 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 1 4 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8 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
不描不画,取纸即剪,剪随心到,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是民间剪纸以人传承记忆的重要方式。 本书基于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女士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刘晓迪老师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不描不画是不用通过描图,完全在脑海里构思成型,直接剪剪纸的方法,这种剪纸方法的训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提高孩子们
首饰,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传承与演变,可以折射出社会风尚与历史文化。 本书按照从史前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中国首饰的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相结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头饰、耳饰、臂饰、胸饰、手饰为纲,以中国首饰文化风俗为线,辅以1000余幅精美彩图,全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流变、人文情怀与时代风貌。 全书史料丰富翔实,内容生动有趣。 本次修订特别收录近400幅作者精美手绘插图,忠实还原了首饰的原貌与细节,为全书增添了更多的视觉享受与艺术魅力。 一本在手,可鉴精美首饰,品古人情怀,赏华夏美学,学品位穿搭,提个人修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史。
《母亲的香气 金媛善拼布艺术》详细生动的介绍了拼布艺术的起源以及朝鲜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重点向读者详细讲解了拼布钱形纹和太阳花的制作,并展示了金媛善大师拼布艺术作品壁画类(14幅)、包袱皮(102幅)、家居类(39幅)、服饰类(44幅),以飨读者。
《民族装饰资料集》系列书籍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装饰纹样的多姿多彩,本册为第1册,包括布依族、侗族、哈尼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黎族、傈僳族、羌族、水族、土族、土家族、瑶族、彝族、壮族,从各民族的 典型装饰 展开介绍,以 文字 图例 纹样 形式呈现,从 装饰溯源 装饰载体 形式特征 组合搭配 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配合简洁清晰的 图例 辅助说明主体 纹样 ,将纷繁复杂的民族装饰以最直观的方式 讲清楚、说明白 ,让民族装饰不再神秘莫测、晦涩难懂。 书籍配附纹样索引和附录色卡。所有装饰纹样均为矢量绘制,对不同载体装饰在数字表达上进行类型化梳理,并拆分单独纹样,还原图案规律与经验,使原图像材料清晰化、标准化。色卡提取了纹样搭配色值,方便读者有针对性地查阅、理解和使用。
木版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西木版年画植根于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大量姊妹艺术丰富的养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品。本书从陕西木版年画的题材与体裁、工具与材料、加工制作流程、作坊与艺人、年画作品赏析等方面,对陕西木版年画艺术做出了真实的陈述和详尽的注释,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是目前市面上了解陕西木板年画不可多得的一本精品读物。
中国近代百年波澜壮阔,风云际会,老广告好 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历史的航程中,老 广告老商标画面所表现出的东西,几乎涉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层面,可谓包罗万象。老广告、老商标画 面不仅可以折射时代,也能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 回味。老广告揭示了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东方 传统,什么是民俗风尚,什么是百姓生活,还有, 什么是前尘往事的一种温暖。由国庆的研究既关注 老广告的画面美,又重视它所承载的商业文明的历 史价值,通过老广告,使读者对其所折射的中国文 化和东方传统心存敬意。每一张广告的背后,作者 都在掰开揉碎地给你讲那个年月的故事,甚至是传 说。
本书对中国折扇及其书面创作艺术的发展沿革作梳理后,以我国古字画装裱修复的非遗技艺为立足点,对传统折扇扇面创作的各种形制展开了详尽的介绍以及制作工艺的全面拆解。可以说,是行业内首本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与传统折扇艺术创作系统结合的专著,更提出了以不同字画形制为载体延续折扇艺术生命的重要课题。此外,本书也会对广东的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特点作相关介绍。 在具体内容上,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中国传统折扇及其书面创作艺术的发展沿革,直到发展出外销扇这一特殊形制;第二部分展开介绍折扇的装裱修复技艺,深入梳理、充分展现非遗传统技艺,使这一重要传统技能得以流传。值得一提的是,折扇的装裱修复技艺是在传统平面字画修复装裱技艺基础上结合了形制特点的一种工艺,可以说工艺难度和观赏性上都更
本书为2020年浙江省哲社规划常规年度课题(重点课题) 越窑青瓷口述史研究 (20LMJX06Z)成果。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理论,对越窑青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保护历程与实践等进行了归纳,在对越窑青瓷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越窑青瓷文化从业人员以及大学生、普通公众、游客等群体进行口述史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越窑青瓷遗址和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等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思路和对策探讨。
手鞠,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它将刺绣技法和几何美学相结合,以球面艺术形式为表现,成为一门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术。本书以手鞠制作独特的三大步骤:缠制素球、定位分球和绣制图案为主体脉络,通过图解步骤与文字说明,系统讲解手鞠针法并对应典型作品教程,详细讲解演示手鞠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更有进阶人气作品教程,满足读者从零基础到精通的需求。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 物尽其用 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巫鸿就该项目的思想意义、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价值所进行的学术思辨。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以衣食住用为大类,每类下各设小类,展示其每一类的收藏,并由赵湘源和宋东口述关于这些物件的记忆,里面包含了浓郁的亲情,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相亲相爱。第三部分,是不同背景的人参观过《物尽其用》展览后的感想与评论。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 12 个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在八桂大地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广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创造历史,与自然和历史对话过程中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厚重,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
巴蜀文化因其深厚的内涵和极为丰富的内容,成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探索、学习和研究巴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穷尽的课题。四川金钱板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作为巴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四川金钱板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和表述着蜀地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金钱板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一种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吟诵性极强的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金钱板展示出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极具魅力的文化特性 它的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唱腔旋律简单质朴,表演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所传唱的内容与百姓的生活非常贴近,因此成为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但是目前四川
从2020年至2022年三年时间里,本课题组走村进寨,展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为主的田野调查,至今已完成对彝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白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亻革家人、傈僳族、纳西族等10多个民族及支线的调查与访谈,拍摄照片2万余张,视频录音1000多分钟,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本书以图文结合形式,按照调查时间为序,对三年来本课题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当代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实际状态有一个较客观、理性的认知和呈现,同时为与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人在西南调查资料中出现的相关服饰文化展开深度比较研究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