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增订版)》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沉潜的瀑布》是三岛由纪夫于195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三岛试图超越自己,对自然与技术、艺术与爱情等问题进行深刻探讨的里程碑式力作。 小说以水库建设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只信仰 石头与铁 的年轻工程师城所升与从不会对男人动情的有夫之妇显子约定共同构建 人工之爱 的故事。 信奉实用主义的主人公城所升是三岛创造的一具拥有年轻肉体的 尸体 ,他将自己 非人化 ,试图放弃自我,拼命否定爱情。他是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爱与恨的城所升,同时也是每一个渴望爱的我们。
长久以来,纤维艺术与女性之间似乎包含了一种 天然的 联系。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女性艺术家的参与程度远高于男性。纤维艺术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与传统女红技艺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朱迪 芝加哥(JudiChicago)等当代女性艺术先锋用纤维作品所作出的关于女性权力的表态,更让纤维艺术与女性关系密切。 本文尝试为 纤维艺术与女性 这一话题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视阈,将纤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生产中的有机整体。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不同意识形态中 纺织-女性 关系的本文和话语,对 纤维艺术-女性 这一超稳定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 本文将提出 纺织女 、 母亲 、 女神 三种与纺织(织物)密切相关的典型女性形象,从技术、情感、原型三个层次上,分析长久以来广泛根植于中西方纺织文化中女性神话的形成与变化,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服装面料的主要工艺、服饰图案的不同风格和类型,并从布局构图、表现技法、色彩搭配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对服饰图案的设计进行了解读。书中内含Herm s、Paul Smith等诸多国际一线品牌在内的大量优秀原创服饰图案作品图例,能让读者对服饰图案设计有*直观的了解。本书探讨的服饰图案设计的理念与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服装设计相关专业设计师拓宽设计思路,为他们提供灵感启发和有效可行的设计方法。
我们为何对民艺之美熟视无睹? 在那些质朴的民间器物中,可以看到无限深沉之美。 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在众多被无视的民艺品中,隐藏着未来的美之国度。 这本小书是关于民艺论的入门之书,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本人*为满意、论述*秩序的作品。他为民艺正名,以丰富的内容,对工艺美学以新的视角进行阐释,将公众对民艺的种种误解和不准确的解释予以清理。跟随柳先生的脚步,我们欣赏民艺的朴素与真诚之美,体味民间器物所蕴含的万物哲理和生命智慧。
民俗造物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源头幽远,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加以关注。它们不仅是民俗学和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也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科技史学、心理学、宗教学、文艺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证。作者认为,民俗造物的意义生成基础在于其功用、存在、思维和价值四个层面,而民俗造物在这四个层面中各自呈现意义,同时彼此间又紧密联系;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民俗造物的功能揭示出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认识的深化程度。人们既通过民俗造物发挥改造物质世界的功效 。作者指出,民俗造物作为工具,别无选择地成为技术的物质载体,负载技术价值。造物的功能和形式之演变,线性地反映出技术变革的轨迹。民众作为工具的使用者,将技术的思索和实践,*终物化在民俗造物活动中。物
本书涉及的民间艺术,只是人们较为熟悉,流传较广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把相关联的知识综合起来,并尽可能通过考察、搜集、收藏、亲自动手和参与活动等形式,把知识变成能力,把认识付诸实践,从而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本书买点是在介绍民间艺术内容上以讲义的形式,分门别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大量的彩色插图更易于读者接受,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样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多见,只是个别介绍民族风情的画报上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介绍。
石湾陶塑的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无论人物、动物或器皿,都致力于典型化的塑造,各种造型风格独具,较少雷同,达到“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特色为胎壁厚釉层厚,目前釉色达近百种,这些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丰富的艺术美感。技法多样性为石湾陶塑的第三特色,体现在成型技法、造型技法、产品的施釉技术等多种不同层面的创作方法上,这里有对传统的继承延续和创新,而创新的部分则为石湾陶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石湾陶塑艺术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入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湾陶塑技艺等8个项目入选广东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佛山石湾还获得“中国陶瓷名镇”、“
本书对陕北炕头石狮子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期和客观描述,通过对大量的实物及图像的比较研究,对陕北炕头石狮子的艺术源流、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并以此解读和折射了厚重而博大的陕北文化。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她近 70 年的历史中 , 出版了很多美术史论读物 , 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学者、画家的研究成果和创作实践总结 , 也凝结着编辑前辈的聪明才智和心血 , 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笔珍贵的财富。 我们将对近 70 年来出版过的著作进行整体回顾 , 以《人美文库》的品牌将其中许多优秀的、曾经塑造了新中国美术发展历史的、至今仍有丰富的传承价值的出版物 , 重新编辑、设计 , 整体规划 , 分批出版。本次选取的图书主要有两类类为《宣和画谱》等经典古代绘画理论 , 均为启功、黄苗子、王伯敏、薛永年等专家当年校订的版本 ; 一类为近现代美术理论著作 , 作者为邓散木、于非間等大家。 《人美文库》旨在传承 中正大雅 , 朴真至美 的 人美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美 第三辑》丛书,共7册,分别是:《纸笺》 《民族服饰》 《社火马勺脸谱》 《原始瓷》 《传统印染》 《窗花》 《荷包肚兜》 。精选了中国*有代表性、*视觉美感的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国内*套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 每册图书主要分为序、历史沿革、种类与产地分布、制作工具及其流程、保护与传承、作品赏析六大板块,文字总数量约为2万字,图片200余幅,每幅图片都辅助以文字说明。此书既属于审美范畴,又具有美学以外更加广泛的意义,因而弥足珍贵。
何彤编著的《民间民俗设计》共五章,系统详实地对中外丰富多样的民间器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和类比分析,重点在于揭示这些民间器物样式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对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全书体例架构新颖,不以惯常的时间为序,消解时空限制,将东西方融合来审视方民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更利于读者理解;全书内容丰富详实,关注民俗文化之下促成的民间设计过程,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整理成果,以创新求实的思维记述、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使民间设计的活力适应和服务于时代风尚;同时,书中图例典型,特征突出,具有很高的图像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为现代设计提供源动力。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烧制陶器,泥土与火的交织,火不占有只馈赠,这是火的誓言。 日本近代陶艺大师、日本民艺运动的重要代表河井宽次郎喜爱这意象。对他来说,火不是纯粹的物理现象,而是 点燃火的人的灵魂在燃烧 ,因此他也被誉为 土与火的诗人 。 本书是河井宽次郎记录他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的文字。他周游各地,造访器物的制
全书以生动有趣的文字,与精美的皮影图片相结合,讲述了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起源、历史、传承与流派。尤其对华县皮影、唐山皮影、海宁皮影、成都皮影、北京皮影、环县道情皮影等几个中国皮影艺术代表性流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作者还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皮影刻制的步骤,以及皮影角色的分类等进行了详解,使读者在领略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精华的同时,获得一些技艺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