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述动线、配色、标识、配置等公厕设计通用性理论;第二部分,从自然、个性、流行及儿童四个方面选取了60个代表性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包含公厕基本信息、通用性设计要点、平面图、效果图及实景图。旨在传达厕所空间设计时对外国人、妇女、高龄、儿童和残疾人士的关怀,让厕所空间设计更人性化、更精细化。
本书是备受赞誉的美国华裔建筑师与艺术家林璎的作品集,以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的50多件作品,包括数量可观的珍贵草稿和手绘图。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地艺术作品,到“汇流”系列景观项目,林璎一直在探索人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联系的方式,致力于重建人与历史、地域、集体记忆和自然的本应相互交融的关系。她的建筑作品往往与景观和环境有强烈呼应,也格外重视设计的可持续性;而在她的小型工作室作品里,则常常融入了以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对这些科学数据的直觉式的呈现。 自20岁左右进入公众视野开始,林璎一直在提出各种思考与构建图景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她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植入作品之中,以颇具东方特色的柔和与不争的方式表达。 林璎关注地球环境多年,目前正在创作一座基于网络的纪念碑作品——
在艺术整体地浸染到商业化社会形态的过程中,艺术本身所含有的原始创造精神,往往会遭受必然的削减或消解。在机械化、标准化、商业化模式下运作的、以装饰艺术运动为其统称的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在很多层面上都显现出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对于很多艺术实践者来说,无论其艺术理念是秉自传统风格还是来自先锋派别,他们在创作作品时都无一例外地倾向于采用简单的形式,他们往往都会避免使用三维立体的构思以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取向。整个艺术风潮所着力强调的不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而是外在形式。尽管在这种理念下出现的作品也常常不乏奇巧和创新,但在奇巧和创新之余,则很少在其中发现超前于时代的前瞻性或者性的内涵。所有艺术实践都着力于表现当时那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即“现代性”。即便有些艺术就其创作的内容来说所指涉
《中国古建筑:建筑画选录》汇集了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部分建筑画作业。学生们通过对祖先留下的经典建筑进行描绘,在研读先人们的建造文化瑰宝的过程中,领悟了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及技术精髓。学生们力图用钢笔画的形式表现古建筑独特的形象魅力,但在表现能力上还略显稚嫩,对传统建筑的了解也尚浅,有待今后通过深入研习提高水平。通过潜心学习、用心勾勒所视所感,这些未来的设计者定会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