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书、画、印三绝,尤以书《石鼓文》得名。其书法主张“出己意”“贵有我”,注重端庄浑穆,又追求自由闲适,融性情于法度之中。一九一四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之际,作为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亲自撰书《西泠印社记》,记述了西泠印社筹建的背景和建立经过。原作高三十四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记》以《石鼓文》为创作主调,掺糅秦篆及邓石如、吴熙载笔法,用笔浑朴厚重,遒劲老辣,结体参差错落,奇正相生,章法上疏密有致,避让得宜,是吴昌硕个人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为宋宗室,幼年丧父,母亲丘夫人勉励其刻苦发奋,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其书初学赵构、智永,后入二王宗室,中年后掺以李北海笔法,是唐以后书法之集大成者。《赵孟頫尺牍(二)》收录赵孟頫所书信札六种。包括“致中峰和尚三札”《吴门贴》《俗尘帖》《山上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峰和尚即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赵孟頫任职江浙儒学提举时与之相交甚密。二人的通信,涉及佛学思想的交流与书画艺术的互动,从中也可以一窥赵孟頫晚年心境。《秋深帖》是赵孟頫为夫人管道昇代笔写给婶婶的家信,秀媚圆活,畅朗劲健。《惠书帖》是赵孟
本书精选善本,彩色精印,并附简体释文。书前对碑帖作品进行了要点解析,均由各擅胜场的当代书家编写;技法部分录制了教学视频,扫码即可观看书家的书写示范和讲解;各书家还以该碑帖风格单独创作了作品,并结合碑帖章法特点加以分析、解说。本书可作为临习赵孟頫楷书、识记《千字文》的学习用书,供读者参考。
该套书精心设计了多种车子、飞机、坦克、机器人等小作品,配以简要说明,简单、易学、易做,只要划开虚线取出图样,按要求粘接,便可制作出生动立体的美工作品,既适宜课堂教学,又可以在家庭使用,不失为一套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多位一体的,新颖、适用的儿童读物。 本书是关于节日礼物的玩具书。
米芾,原名黻,四十一岁后改名为芾,字符章,号襄阳漫仕、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人称“米南宫”。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故又称其“米襄阳”。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世传米芾尺牍精品,所书信手拈来,点画跌宕起伏,神采飞扬。细观这些尺牍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米芾笔下,点画的方圆藏露,字形的大小向背,章法的疎密轻重,都在不经意间随手交织起来而又显得极为合理、和谐。
书号:9787539440156 书名:超级好学漫画技法--无敌铅稿入门 定价:28 版别: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何發 出版年月:2011.04 装帧:
书圣王羲之的真迹已然不存。在传世的钩摹本、临写本中,尺牍作品占绝大部分。通过这些传本墨迹,学书者能够一窥东晋笔法的精妙绝伦。这些尺牍墨迹,大多聊聊几行,在简洁的文字与流便的笔画中,跳动着丰富的节奏与韵律。正如唐代张怀瓘所言:“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觅其心。可谓简易之道。”“简易”之外,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蕴藉平和与欹侧跌宕的完美结合,梁武帝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者也。 本书收录《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行穰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妹至帖》《寒切帖》《游目帖》《旃罽胡桃帖》《远宦帖》《七月帖》《都下帖》《上虞帖》《雨后帖》《大道帖》等王羲之尺牍墨迹二十三通,这
王宠(1494-1533),初字履仁,更字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出身于苏州市井,其父王贞以酒肆为业。王宠自幼聪颖,被目为奇童,“一时声称藉甚,隐为三吴之望”。可是王宠一生八次参加科考,均遭黜落,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一生过着隐居石湖的生活,以诗酒、书画自适。王宠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擅长行、草、小楷,成为自文徵明之后吴门书法的代表人物。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书论》中言:“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 《行书千字文》,册页,每页纵24.5厘米,横12厘米,15开,书写在金粟山藏经纸上。此册书法结体宽博,用笔沉着,疏宕雅拙,空灵简远,当得起王世贞对王宠书法的评语:“天骨烂然,姿态横出”。现藏于
暂无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文化类硬笔字帖,主要让读者重温国学经典文化的句段篇章,从而积累国学素材;并采用名家字体,易学易练,使得读者在练字的同时也能加深对经典文化的认知。
内容简介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鼎内铭文四百九十九字,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有铭文19行357字。通体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字迹凝重遒美,别具一格,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
内容简介 《唐人月仪帖》,又名《唐人十二月相闻书》,黄麻纸本墨迹,传为唐人所书。此帖内容为抄录文人士子往来书信中摹状节候、表达心情的修辞用语,即所谓“书仪”,按月编排,此帖缺一月、二月、五月三篇。正文为草书,存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另小楷释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此帖曾经宋内府、清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后有明解缙、清王文治等人题跋。解缙称其“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王文治跋曰:“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此帖草书笔势流畅,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小楷用笔劲健,结体秀雅,皆极精工。按唐张怀瓘《书断》所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文化类硬笔字帖,主要让读者重温国学经典古文观止的句段篇章,从而积累国学素材;并采用名家字体,易学易练,使得读者在练字的同时也能加深对经典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