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概论》是介绍中国传统玉器文化知识的专业教材,内容丰富,对中国玉器文化知识的阐述专业、系统、全面。主要内容包括玉器的基本知识(概念、起源、功能、评价及雕琢技法等)、玉器的形制及纹饰、玉器的发展史(原始社会至现代玉器的特征及发展情况)、玉器的沁色及作伪辨伪、玉器的加工工艺技术(设备、雕琢工序等)、玉器的主要材质(翡翠、软玉、独山玉、绿松石玉、蛇纹石玉、石英质玉石、青金石)等。本书是集玉器专业知识、玉器鉴赏及玉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专业图书。《中国玉器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宝石学、设计艺术学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珠宝玉器文物相关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玉,集自然人文之美,然崇玉、赏玉者多,知玉、懂玉者少,具鉴定、辨伪之能者寥寥。在今日社会中,对玉的喜爱仍然能够彰显个人的品质、历史感、文化底蕴。本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近万年的玉文化,培养玉器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玉器鉴定行业的发展。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本书精选沈从文文物研究文章33篇,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丝绸锦缎、织染刺绣、图案花边、服饰配饰等文物的鉴赏知识、加工工艺、历史典故、研究方法,展现沈从文笔下的古衣之美! 全书包含217张全彩文物图片,呈带我们欣赏江陵楚墓、长沙汉墓出土丝织品,鉴赏蜀锦、清花锦、织金锦、云锦,了解染缬与织绣的工艺,带我们分析《红楼梦》中的衣物、看遍战国到清朝的服饰特点…… 翻开本书,看懂古代人如何穿衣打扮!
......
如果要评价中国古代书画鉴藏目前造假第一大案,非项元汴案莫属。项元汴的造假,优选的破坏是集中在大量第一流真迹、名迹上伪造流传鉴藏印,而这些真迹、名迹大多数都是构建今天中国艺术史、鉴藏史的基石。正是通过对艺术史、鉴藏史的篡改,项元汴将作伪的触角伸向传世普品和买入伪作的改造、无中生有的伪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了晚明至今古书画鉴藏鉴定研究的标准。本书由“神龙本”《兰亭序》的移配和伪印切入,全面披露了项元汴的作伪思想、技术手段和成功案例;又以赵孟頫为例披露了前赴后继的大量伪鉴藏体系,分析古人作伪动机、作伪技术,纠正业已形成、固化的鉴藏鉴定真伪观。书中用到的图像处理、图像统计、图像逻辑、图像鉴定、概率分析、汇聚离散分析等手段,将古书画鉴定的科学性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玉积山川之精,日月之华,人仪之美,一直以来备受国人的推崇和喜爱。在收藏市场上,白玉作为众多藏家的宠儿,一直位列收藏佳品的前茅。如何认知白玉、鉴定白玉、收藏白玉成为入门者的必修课。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白玉的原料鉴定、品类鉴别、假料辨伪,加工工艺、收藏与投资等相关知识,并附有数百幅实物图片,使喜欢白玉、佩戴白玉、收藏白玉的人们得以全方位地了解白玉,指导爱好者做到正确地选择、收藏与投资。
全书内容包括:钠长石玉、钠长石玉的成因及原石、钠长石玉的常见品种和品质等级、钠长石玉的判别方法、石英岩玉、如何区分钠长石玉与石英岩玉、水沫玉与相似玉石的区别、水沫玉的鉴赏和价值分析、未来趋势等。
这是一套专门为初涉收藏领域,或对把玩文玩有兴趣的朋友们编写的既简明、又实用的小丛书。把一两本揣在兜里,读者朋友,您便可以在古玩市场上按图索骥地淘换古玩。当然,您也可以在饭后、茶余、灯下、枕上,随翻、随读、随置。开本小、分量轻、选器适当,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元素,不会给您增加任何来自阅读、使用方面的负担。当然,这套小丛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羊脂白玉,若是将本丛书放到书架上,它不是熠熠生辉的巨著,别指望它会给您的书斋增添更多的学者感觉。然而,一套案头小品,信手拈来,弃之即去;天高云淡,月白风清,仍不失小雅风韵。
本书是关于古玉文化的散文集,记录了作者所收藏、珍重的一件件 玉 的来龙去脉,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生活 作者的古玉笔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读者可以在她和玉的趣事中享受美好的悦读时光,同时涨知识、赏美玉,从中品味人生、见仁见智。 ● 一位玉痴才女的生活笔记、一种独具韵味的时尚人生: 记录与古玉的相识、相知,过着有滋有味的日子。 ● 让人乐在其中的古玉分享会 :明清-中古-高古-上古,压箱私藏逐一聊,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生活。 ● 有温度的古玉图赏 :展现让玉痴入眼、入心的凡尘模样,充满烟火气。
何谓翡翠珍品,何谓翡翠珍品识辨,何谓翡翠珍品收藏?承蒙中国翡翠界声誉卓著的北京许先辉先生和云南吴锡贵先生慷慨提供所藏珍品(少见乃至罕见之物),使愚钝之我有所感悟,遂成此书与世人共享。
这套《鉴定入门百家谈》丛书的选题创意,就是立足于尽量向读者提供鉴定实物、鉴定过程与鉴定结果,同时,在思维程式上,要求作者的思路向其他领域发散,以求将读者引到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真的能做到如同饮食营养摄取一样的全面而宽阔,瓷、玉、杂不分家,那么,一定会在较短的时日内,完成鉴定阅历中量与质的转变过程,在不奢望成为鉴定家而随处“捡漏”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他人的,甚至交易之中的器物形成较为可靠的品质判断。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全球一体化,大量国内外艺术形态、形式、风格蜂拥而入,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趋向,使得今天的玉石雕刻家有了全面丰富的艺术视野和工艺环境。 在尊重、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玩赏习惯前提下,这些玉雕大师名家不是一味地工艺繁复无比的效果剔透,而是那种半两拔千斤的大气、事半功倍的精致和恰倒好处的美丽,顺理成章成为投资者新的收藏热点,这就是它值得收藏的价值所在。 当代白玉艺术真实和艺术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她的思想、创意、设计和工艺汇聚着独有的艺术和投资价值,更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增值前景。
中国玉文化有7000年的历史.在史前原始部落巫术盛行的岁月中,玉被作为人间与上天沟通的神器;在帝王统治天下的年代里.玉作为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礼仪社会下,玉又是王公贵族不同身份的代表:对后世影响为深远的,莫过于儒家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的人格规范。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一直流传了两干多年。玉还被看做是天地精华的凝聚、财富和尊贵的象征、祛灾辟邪的护身符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本书收入了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十几个远古文化时期的玉璧、玉块、玉猪龙、玉琮、玉璋、玉珪、玉璜、玉琥、玉钺、玉戈、玉矛.玉刀、玉匕和人、龙、虎、鱼、鸟及其他动物形玉佩饰、玉珠串、玉剑饰等二百余件。有些甚至是国内罕见之品。作者除了结合实物讲述古玉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外,还专门介绍了作为古玉重要特
朝鲜半岛被日据时期,年轻的浅川巧在赴各地考察山林植被时,被朝鲜民间工艺所感动,开始了对李氏朝鲜时代的陶瓷器和家具等的考察。通过走访窑址、收集实物,并与柳宗悦等合作,不仅开设了“朝鲜民族美术馆”,而且陆续发表、出版了关于李朝工艺的论文和专著。此《朝鲜李朝陶瓷器名考》为浅川巧对朝鲜陶瓷进行梳理、研究后,首次相对系统地对朝鲜民用陶瓷器进行了分类和命名,被誉为朝鲜工艺研究乃至民艺运动里程碑式的著述。书中图文并茂,详细描述了各个器物的材质、形状、用途和分类,是研究朝鲜陶瓷器及其工艺最重要的工具书和文献。
《中国和田玉(总第12辑)》力求更快地反映当代玉文化研究的*成果,更多地传递和田玉历史文化、收藏创作和赏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全面地展现和田玉产业与当代玉雕艺术发展的风貌。
本书正是为填补这个空白而问世的。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鉴定古玉必需考查古籍,借助前人和古人的经验阅历,是鉴定占玉的必由之路和捷径。中国是美玉的故乡和玉雕的泱泱大国,商周、战国秦汉、清代是中国玉雕发展史上的三大高峰,其工艺之精湛、造型的完美,举世独步。但是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兵燹等因,有关古玉的占籍已严重散佚,宋元时期的著述已寥若晨星,更不说远溯汉唐了。所幸第三高峰,即清代乾隆中期以后,尚有一批珍贵古籍传世,但也已成善本和珍籍,未能广为流传。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这是许慎《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这一解释给玉赋予了人文内涵,将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宣示得淋漓尽致。 美石名玉,历来被视为风雅之物,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精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民间古玉鉴藏》全四卷,以玉器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造型、玉材、玉色、纹饰、工艺等方面对不同种类的玉器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各朝代玉器的种类及特点,并详细论述了鉴定与辨伪、收藏与投资、盘玩与保养等内容。另外,本书中附加有以出土器物图片为主的精品赏析,以及古玉真伪对照等内容,为读者更直观的讲述古玉鉴藏要领,可谓广大藏友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