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代书画名家诸宗元先生所撰《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诸宗元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艺术,而历代作者论书,往往“陈义过高,不切今用”,或者“词旨渊雅,难于通俗”,论画则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也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两本《浅说》,“意在便于实习”,而他本人义精于书画,其研习心得融人其间,使得这两本书不失为中国书法、国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石刻《八十七神仙卷》宽一米,长十五米,共计十三方。所用之纤维玉石,采自秦岭之腹,质黑而润,柔韧有加,制琴音如天籁,造物宛若桐木。而当这幅在古城被传的神乎其神的石刻拓本展现在眼前时,不由得人不为之而叹为观止。该画卷用遒劲而富有韵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以白描手法展现了南极天帝君与东华天帝君率金童玉女、神王力士等众仙同往朝觐原始天尊的情景。画面所绘人物形态各异,体态生动,造型优美,或气宇轩昂或富贵丰腴,或威武刚健或轻盈纤细,或庄重典雅或顾盼沉思。所绘衣冠服饰雍容华丽,裙褶绦带临风飘举,依仗供品似真似幻,花草云霓境界神奇。“构图虽无笃定之情节”,然而人物间却呈现顾盼回眸,相向对语,鱼贯而行诸状。整幅画卷墨线交错回旋,静中求变,主次分明,谐而不乱,
暂无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之际,是中国古代画史上派别纷争、名家竞秀、艺术创作繁荣的时代,如在清代被标榜为绘画“正统派”的“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如活跃在南京一带的“金陵八家”,即龚贤、吴宏等不止八位画家,但却被以“八家”而统称的画家群体;再如产生于安徽、浙江的查士标等四位画家,被称为“海阳四家”,也被称为“新安画派”。在这些不同名称的画派或画家群体中,或是因艺术创作理想、旨趣的相同、相近;或是共同产生及活动于某地;或是因身世、遭遇、归宿的相近等等原因,大多为后来看归并而称为某派、某家。其中,列近、现代有着重要影响的,还有所谓“清初四僧”的渐江、髡残、朱耷、原济四位和尚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原济号石涛,又被并称为八大、石涛,其声名著于当代,为许多人所知。当然
中国古代历史上,元代只有近百年,但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元代绘画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花鸟画在继承唐宋五代绘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花鸟画的勃兴。当时以“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规范式”的设色花乌渐呈颓势,以清淡水墨写意为主的墨笔花乌以及竹石梅兰代之而起。 元代绘画之所以出现这种新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政权在各方面对汉民族加以排斥,文人士大夫阶层此时仕途无望,加之不堪忍受民族压迫,因而把绘画作为他们借物言志,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这一时期的主流画家们强调绘画要有“古意”和“士气”,追求物像的内在神韵,抒写画家的主观情趣。在艺术品味上,他们对院体末流艳、俗之弊感到厌烦,追求、向往一种简淡、清新、自然、秀雅的
仇英,(约1502—1553年),字实父,号十洲,(今属江苏)的一个工匠之家,初以漆工为生。在漆匠行业中,技巧低下者,以涂抹漆色终了一生;技艺上乘者,能以漆作画,此乃细作。仇英则兼擅此道,为雇主彩绘栋宇、屏风和日用漆器之类。 仇英能从一个普通漆工进阶为名扬江南的民间画师,离不开其雇主的厚助。在他不到二十岁时,就开始着力于绘画创作。当时的文人画家文徵明曾延请仇英为他的《湘君湘夫人图》轴设色,说明仇英从学画之初就已跻身于年长于他的文人画家之中。仇英带着他稚嫩的笔法,求教了享有盛名的周臣,并专心学周臣,于几年后的嘉靖十一年(1532)精绘的《园居图》,已初具周臣笔法坚凝严整和格局稳健的风格。 仇英的人物、仕女画,形象生动优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中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汉宫春晓图卷》为其代表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成熟和极盛时期,在应物象形、营造意境、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据《宣和画谱》记载,当时宫廷藏画见于著录的作品有6396幅,其中花鸟画就占一半以上,可见花鸟画在宋代创作之盛况和宫廷列花鸟画的重视程度。 宋代初期的花鸟画,主要是继承了五代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黄筌“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统治着画坛近百年。到了北宋中期,随着崔白、赵昌、易元吉等在花鸟画坛的崭露头角,以他们生动活泼的画风,打破了黄家蚕贵体系的垄断,为宫廷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列绘画的特殊爱好,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画院得到空前发展,宫廷花鸟画达到颠峰,此风锦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的创作长盛不衰。当时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李迪、林椿、法常等,还有一些人物、山水画家
镇江是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镇江是座山清水秀的园林城市,南山北水,江河交汇,真山真水,山水形胜,自古有“天下江山”、“城市山林”的美誉。镇江是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刘裕、沈括、米芾等名人辈出、名闻遐迩,《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名作迭现、光耀千秋。镇江是座民间文化的艺术宝库,民间文艺资料库被国内专家称为“中华库”,正则绣、竹编、瓷刻等民间工艺品享有盛名,丹徒南乡民歌、丹阳丹剧等地方曲艺特色浓郁、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山水形胜、悠久的文化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铸就出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闪亮的城市名片。
《萧愻书画鉴定》是文物鉴定家邢捷(字西园,笔名开邑)先生继对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研究专著后,又一部新作品。 萧愻在近代画史上是一位研究资料很少的画家。无论是生平事迹、师承关系,以至他的作品系年,于著录中都很少见。因此,西园的鉴定研究,几乎是一个“零号工程”。 本书教你如何鉴定萧愻书画,系统研究了萧愻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生平等。全书列举了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作了详细的解说,资料详实,分析客观,不妨一阅,受益匪浅。同时,本书无疑对书画爱好者了解萧愻及其艺术,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本书是近代书画名家诸宗元先生所撰《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诸宗元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艺术,而历代作者论书,往往 陈义过高,不切今用 ,或者 词旨渊雅,难于通俗 ,论画则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也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两本《浅说》, 意在便于实习 ,而他本人义精于书画,其研习心得融人其间,使得这两本书不失为中国书法、国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建筑画,顾名思义,是以建筑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门类。自古以来,建筑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已不仅具有单纯的买用功能,更成为 种文化意蕴的象征;不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也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成为文学、雕刻和绘画的表现对象。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独立画科,建筑画通过对人造屋宇舟车的刻画,展现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文化意蕴,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面貌和审美风格,保存着极具丰富的建筑学史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建筑画,描绘对象包括宫殿、寺院、园林、民居、陵寝,建筑形式有亭、台、楼、捌、塔、桥梁等,表现形式上既有使用“界尺”,“折算无亏”的“界画楼阁”,也有徒手为之,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