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来都是旅行者心目中的圣地之一。无论多么热爱和推崇现代文明成就,一旦来到珠穆朗玛峰和南迦巴瓦峰的面前,都会让人敬服于那种天地间雄伟壮阔的自然力量。雪域高原晶莹的冰川脚下盛开着朵朵桃花,青稞、牦牛、经幡和哈达点缀着藏地,衬着雄伟山峰的背景,年复一年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信仰和传说。巍峨耸立天际的神山和照见前世今生的圣湖见证着亘古不变的信念与虔诚。“第三极”就是如此耀眼夺目。只要你决定出发,等待你的将是一场纯净而绚烂的冒险。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西藏的景点、美食、购物,以及各种娱乐场所,在介绍这些景点及美食的时候,还提供了详细的资讯和旅游圣经,带给你关于吃、住、行、购、娱等旅游的全面咨询。希望本书能减少游客寻找的时间,能够给游客以正确的指导,也希望游客能在这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本书主要向读者介绍了西藏极具代表性的雪山、湖泊、地质奇观、寺庙、宫殿、集市、藏族风情的摄影题材,为读者提供了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摄影信息,包括摄影器材的选择、出行时间的安排、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摄影方案等。同时,还规划了三类经典摄影行程供读者参考。本书将热门题材和*行程、摄影技术指南和旅行指南融于一书,是摄影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到西藏旅游摄影的指南书籍。
本书讲述了作者带着两位耄耋老人自驾游西藏的全过程。他们从海拔零米的青岛出发,一路向西,抵达拉萨并安全返回。书中除了介绍沿途景点,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线路、费用、驾驶技巧等实用信息,以及如何帮助老年游客完成西藏之旅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西藏的书有两大类:一是旅游类书,主要讲如何吃住行,虽然需要,但没有故事;另一类是藏传佛教书,晦涩艰深,难以卒读,无法普及。作者的这本通俗读本就是要以浅显的语言,说出西藏的千年故事,说出西藏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和历史,说出西藏宗教对心灵的解脱羁绊和无奈。 这本书以一个旅行者的行程为主线进行串联,用目击者的角度书写,有:拉萨与日喀则、珠峰探险、发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川藏线、新藏线、青藏线、唐蕃古道等地理人文历史;有苯教与藏传佛教、“情歌王子”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格鲁派一代宗师宗喀巴等宗教及世俗故事。
在世界第三极的西藏,众多的美妙和神奇都趋向于极致。巍然傲立的雪峰,浩瀚如镜的明湖,七彩炫目的阳光,延绵不绝的草场,辉煌玄妙的寺庙以及质朴淳善的人们,等等。任择一二便可成就为撼人心魄的华美篇章。然而,单有这些是不足以诱人前往的。在这里,你任何艰辛的跋涉与痛楚,都会在闪烁着凛冽清辉的神山圣湖无言的包容与见证中,在勃勃生机的众生心无旁骛的注目与放歌中得到回报,这种来自青藏的回报足可影响一生。对于游者来说,西藏魅力还在于她给予了游人与自然深切体肤、亲密无问的接触途径。无论你选择哪一条道路进入高原,你都会感受到生命历经重铸时的道道印记。西藏令人震撼的美无疑又是统一而和谐的,那些试图以一两次旅游观光便想尽览西藏美的想法,只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从某种程度而言,西藏注定成为魂牵梦萦之地!
本书的图片、文献均极为珍贵,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明快,在当今林林总总关于西藏历史、文化、宗教的上百种著述中,可以说是难得的佳作。如果读者只想读一本关于西藏的书,那么,读一读这本书吧! 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好像站在时间隧道和生命隧道的入口,随着书页的翻飞,自己也会超越时、空,在西藏高原上漫游。在历史长河中回溯。 这本书以它有限的篇幅提供了西藏高原上无限生机的图像。生生不息,寒来暑往,日月经天,山河经地。这本书贯串着一条思路,蕴孕着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所共同缔造的,是绚丽多彩、无比丰富的源泉。
翻越14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大山,跨越10条汹涌江河,单车上路流浪40个日日夜夜。这就是一个不甘囿于格子间的80后都市白领的单车旅行——骑行西藏。 在这场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旅行中,作者以亲身经历,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绝美的风光和纯朴的民风,也展示了一个勇者敢于征服自然与自我抗争的内心独白,传达着旅行的梦想和生活的态度。
20世纪20年代,一个叫洛克的美国人发现了丽江,于是他在那里居住下来,一边潜心研究植物,一边为《国家地理》作专栏作家。为什么他会抛弃现代生活中的一切?自然风光与陌生的民情就那么有诱惑力吗? 一个叫程剑的男人给出了中国式的答案。他曾经在上海和广州经营着不错的广告生意,2003年,他突然感受到了都市生活的无趣,在职场中竞技、商圈里搏杀,也变得没有了意义,他来到了小城吕都,在那里住了两年,并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了昌都的一切,他把自己的生活彻底地深浸在当地人之中,努力去探寻昌都人内心的秘密,以及他们的饮食起居和信仰……
精选“北国大地”、“雪域高原”和“西北丝路”的15个少数民族,向您展现各个民族别具特色的风采:马背上的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朝鲜族,善于渔猎的赫哲族,崇尚山鹰的塔吉克族,“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既有北国大地的豪迈奔放,也有西北丝路的异域风情。现在就启程,走进白水黑山,踏上古丝路,奇异之旅已经展开…… 一册在手,民族风情欢乐游。
李聪明人称“李哥”,是雪域风霜练就的真汉子, 26 年来一直骑行在路上。从 2011 年开始,他受到顺德跨速头盔有限公司的资助,骑遍了 15 条高原天路,期间详细记录、拍摄、考察,历经艰辛,终于在 2013 年完成了这一壮举。本书就是李聪明这次骑行的详细记录,囿于篇幅,只选取了新藏线、藏北中线、唐蕃古道、中尼公路、中印线、川藏北线、大丙察左线和察察线 8 条线路的骑行经历,这些线路多位于偏远之地,相对于时下热门的青藏线、川藏南线、滇藏线等,骑行难度要大得多。除了介绍经历故事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他考察得来的珍贵而精美的照片,还有详细的手绘骑行图和海拔高度表,可作为后骑者的重要参考。 另外,扫描本书后一页的二维码,即可下载青藏线、川藏中线、川藏南线、滇藏线、雅江线、吉隆线、墨脱线等另外 7 条线路的骑行攻略,
全新视角,引领读者进入人间天堂。图文并茂,百余张绝色风景图片。一部详尽的旅游指南,您九寨沟旅游的贴心向导。 这是一部非常别致的自然读本:它图文并茂,不但是对“人间天堂”——九寨沟的亲历笔记,还以特有的好奇心,对其间的自然奇迹作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其间不乏人文关怀和自然哲学之底韵。作者以一个文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描述了九寨沟的主要动、植物和水文、地貌特征;而摇曳多姿的诗化文字与瑰丽的大自然浑然天成,真切感人的民俗人事和博物学景象叙事,吸引了在喧嚣世界中渴望一片宁馨天空的现代读者的注意力:曾经造访过九寨沟的旅人,作者会以全新的视角引领他们重访故地;而那些不曾造访过“天堂”的人,又怎能按捺得住向往之情呢?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是通过寺庙产生的。 西藏寺庙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 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奴隶制度的解体,封建农奴制的形成,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
CCTV《远方的家》栏目所著的《边疆行(云南-西藏)》内容简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从广西防城港的北仑可入海口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沿着中国陆路边境行进,穿行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九个省区,后到达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入海口。在半年的时间内,摄制组总行程达22800公里,沿途经过100多个县市,500多个乡镇,采访了30多个不同民族的基层民众3000多人,播出总量达4500分钟。《边疆行(云南-西藏)》为节目的文字记录。
一位内地汉族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灵朝觐纪实,亲历目睹的情景,翔实准确的史料,神妙传奇的典故,700余幅精选彩图,汇成震撼心灵的本书。 佛教的千经万典,归结起来就是“修心”两个字。佛法即是心法。所有修行的果位,都是修心程度的标志。一切万法,都起于心,归于心。人生一切苦乐,心是承受者。 心是一个矛盾的东西:*的是心,小的也是心;明亮的是心。黑暗的也是心:乐甜的是心,苦酸的也是心;私是心,公也是心;好是心,坏也是心。语言文字中的所有形容词,都是用来描述心的感受的,都是心的标签。 佛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众生皆有一颗光明的心,叫做佛性。但是这种本来光明闪烁的“心”被无遏制的欲望之“贪”、挥不去的愤怨之 “嗔”、愚昧无明之“痴”遮掩污染得暗淡无光。感觉到活得很累,活得很苦。学佛。照着佛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