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写给旅行的情书,里面有关于旅行的一切。这也是一本旅行指南,一册旅行随笔,一种生活方式,一段人生态度。 作者小鹏以一年365天为线索,在600多个他到达过的目的地中,选出365个,把自己亲历的旅行体验,融合地理、历史、风貌等知识,讲给你听。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旅行攻略,选择你的旅行目的地;也可以当作旅行随笔,感受世界的多元;还可以当作旅行盲盒,让命运决定下次你可以去哪里。 这本书写给所有热爱旅行的你;也写给所有想要出发,却还没有迈开脚步的你;还写给更愿意在家中卧游世界的你
《沙与海:丝路古道的千年与新生》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两位作者沿着前人的足迹,从大漠到海洋,横穿亚欧,探访沿途的重要城镇 敦煌、阿拉木图、多哈、阿姆斯特丹、亚历山大港、马六甲、泉州等,思索丝路文明和我们的关系。 历史与现实、商贸与旅行、美景与民俗,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汇碰撞 《沙与海:丝路古道的千年与新生》不仅用文字对丝路文明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还用精美的摄影图片表现了冷静、细腻的观察,兼具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非常适合对丝路文明和历史感兴趣、对美学与人文精神有追求的读者阅读。
《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一部自传体长诗,也是一种厌世情绪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拜伦以及同时代英国文人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征战感到彻底幻灭。正因如此,《游记》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其影响力遍及整个十九世纪的大西洋两岸。 拜伦式的忧郁及其前因后果都在《游记》中得以完整体现。所有的情绪活动,不论多么跌宕起伏、五味杂陈,归结起来都是浪漫式的自我作祟,这份自我令他进退两难,十分痛苦:在现实世界,他要追求的理想社会和完美状态不存在。《游记》完整记录了从追寻理想到接受失败的情绪变化,包括痛苦,悔过,甜美的伤感,愤世,无奈的隐忍,*终因疲惫而作罢的决定,还有一系列叠加出现的情绪活动。 《游记》的词句单个读来略显俗气,但这份俗气*终会被积少成多的感染力湮没。我们有
本书是作者在北欧、南美、南亚的行摄笔记 无论是格陵兰仿佛静止了一般的世界,还是南北印度折叠平行世界中的五色众生图;无论是前卫的冰岛,还是 最后的狂野之地 巴塔哥尼亚和 上帝的封笔之作 智利,都在作者的镜头下和从容不迫的记录中跃然纸上,既有对历史的探访和回望,亦有现场的鲜活的感受。镜头语言直观、震撼,不忘对人的关照;写作中着重对历史和传统的探究。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3辑):利玛窦中国札记(套装上下册)》对于研究明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耶稣会人华传教史,乃至明史,均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它记述的真实性在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而且熟悉中国生活的同时代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外国人局外旁观的态度,细致描写了有关中国的名称、土地物产、政治制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并将其在传教过程中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
热带夜,z低气温超过25摄氏度的暑夜,令人辗转难眠,半梦半醒间思绪万千。如同一个人的漫长旅途,各种心绪情感交织,五味杂陈。 摄影师竹泽宇流麻用1021天时间,穿越美洲、非洲和欧亚大陆,途经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见到过震撼人心的美景,也见证了战火留下的伤痕,探访过与世隔绝的秘境,也经历过令人哭笑不得的困境和孤身一人的茫然。用相机发现世界的同时,也用文字不断向内探索,毫不避讳背包客的苦辣酸甜,呈现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旅行者世界。
作为 中欧四国走读 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似水流年德累斯顿》所对应的是作者在德国艺术之都 德累斯顿的走读。如果说《飞越柏林慕尼黑》是一部西方绘画的艺术之旅,那么《似水流年德累斯顿》就是一部欧洲工艺美术的视觉盛宴。本书先是在开头承接前作,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位于波茨坦(柏林以南)的无忧宫以及腓特烈大帝的故事,接着笔锋转到德累斯顿,用四个章节的篇幅重点介绍了位于德累斯顿王宫的工艺美术藏品(即绿穹珍宝馆与新绿穹珍宝馆)。作者按照无忧宫各具特色的展厅,挑选不同的工艺品,结合其历史背景与工艺特点进行介绍;对于德累斯顿王宫,作者则重点讲解了以《大莫卧儿君主》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艺美术品,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工艺品及其艺术水准。当然,本作品也少不了对西方绘画的介绍,具体来说,主要是茨温格宫的德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征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而是“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哪怕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作者精选出骑行途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著为17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次艰辛的冒险之旅。 三个月的旅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透过生动的文字,作者的感悟跃然纸上。它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也许不是最惊险、最奇异的游记,但它却是最充满激情的记录;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中国读者关注度的国家之一。作者(叶永烈)在樱花盛开时节 走访日本,写下这本《樱花下的日本》,以丰富的细节、纪实的笔调,记述了自己对日本的印象,描述了 东京、大阪、京都、富士山的风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解说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深刻影响,解说了诸 多“日本元素”如天皇、神社、新干线、地震、温泉、和服、茶道、松阪牛肉的方方面面。作者论述了明 治天皇所实行的明治维新改变了岛国日本的命运,也论述了日本如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崛起,成 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大国。正因为这样,《樱花下的日本》不仅带领中国读者走进日本, 而且会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托斯卡纳的36个乡村被收入本书,它们不独特之美,也在托斯卡纳的历史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托斯卡纳的乡村景色美得令人窒息,站在托斯卡纳某个山顶的边缘,就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欧洲美景。在这里,有盛产好酒的葡萄园和绵延数英里的山景,还可以看到周边小镇和乡村的景色,这么多的乡村更能体现出托斯卡纳城市的多样性。 本书是对风景如画的托斯卡纳乡村的绝美展示,优美的文字、精彩的图片、贴心的攻略,去意大利意大利处,只为来一场无限接近温暖的旅行。
《萨哈林旅行记》中的萨哈林岛是北太平洋上介于鞑靼海峡和鄂霍次克海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岛屿,四面环水,俄罗斯帝国把它当作是罪犯无法逃脱的天然监狱,从19世纪60年代起,将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和刑事犯流放到这里,从事苦役劳动。1890年,契诃夫决定前往萨哈林考察,虽然此时他已出现疑似肺结核症状,多次咯血,身体十分虚弱;但是他坚持说“有必要到萨哈林”这个“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去研究苦役犯的生存状态。契诃夫参观监狱、和苦役犯谈话,用卡片记录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的简况,甚至目睹了死刑和种种酷刑,深受震动,“以致后来多次在噩梦中看见这些场景”。三个月后,契诃夫回到莫斯科,花了三年时间,写出《萨哈林旅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