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早的长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此后直至17世纪的明末共2000多年间,共有十余个王朝都曾修筑过长城。 今天我们见到的长城建于明朝(1368-1644),它东起辽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十多个省、市、区,总长度达6700多公里,人称“万里长城”。明长城用夯土或砖石砌筑,重要地段的城墙平均高约七八米,墙顶宽约四五米,沿线没有用以报警的烽火台。 游览长城的*去处在北京北部,这里的长城得到较好的相修缮和保护。距北京市中心70公里处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代表性的一段。此外,北京可供游览的还有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等。 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同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流经这一地区时,自北向南并行约170公里;在这个区域内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形成“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除了沙漠和海洋,“三江并流”区域几乎汇集了北半球各类自然景观,突出的是高山峡谷地貌。区内生活着14个少数民族,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2003年,“三江并流”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远眺水乡,白墙墨顶,舟影波光,在薄雾的笼罩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纸画;走进古镇,廊棚苍老,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 西塘,河流纵横,绿波荡漾。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扁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写照。望仙桥始建于宋代,来凤桥、五福桥、卧龙桥等建于明清,已倾听了千年的流水低吟、桨橹浅唱,阅尽了两岸的屋舍变迁、旧事新人:依河而建的街衢。临水而筑的民居,尤其是总长近千米的廊棚,使整个小镇在记忆中慢慢褪去了色彩,虽有些泛黄。却逐渐清晰……狭窄而幽长的石皮弄,陌生而又亲切。前面走过,后面似乎还传来自己脚步的回声:种福堂、尊闻堂、薛宅等皆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古老而又朴素的宅院分明是西塘人的象征,顺着高深的屋壁望上去,小小的天井中透过的阳光在缓缓地移动,似流金
圆明园位于海淀西北近郊,是清代皇家兴建的大型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先后长年在园内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被特称为御园,与紫禁城共同构成全国政治中心达130余年之久。圆明园以其宏伟的规模、叠山理水的园林艺术被当时称之为“万园之园”,在清代京械中居“三山五园”之首。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两次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洗劫、焚毁,全园诸多景物被毁。 圆明园原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统称圆明园。园林造景取材广泛,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山胜水,在长春园北界还仿建了欧式园林西洋楼,因而又有“东方凡尔赛宫”的盛誉。 颐和园位于海淀区中部偏南。是一座以自然山水为主要结构的大型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古建筑造景丰富、规模*、保存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
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 布达拉宫是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始建于公元7世纪,后毁于战火,于1645年重建,高13层共117米,虽历史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做佛事的场所,安放历世达赖遗体的灵塔也放置在宫内。大昭寺是著名古寺,始建于7世纪,主殿四层,上覆镏金铜顶。罗布林卜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中叶,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美丽的古典园林。上述三处,均以其辉煌绚丽的建筑风格、极具价值的文物珍藏,成为西藏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代表。 1994年、2000年和2001年,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1368-1644)清(1644-1911)皇陵是依照传统的风水理论精心选址,于地上地下建造起来的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明孝陵、明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明显陵位于湖省钟祥市郊,是嘉靖皇帝的父母亲的合葬墓。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葬有13个皇帝、20多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郊,陵园面积为78平方公里,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嫔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嫔妃园寝3座、王公及公主园寝4座。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山中有8大洞、72小洞,道家宫观遍布其间。现存殿宇多建于清代(1644——1911)末年,雕刻精细,建筑风格具有道教化四川西民俗特色。 都江堰是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实行无坝引水,解决了溢洪、排沙、水量自动调节等问题,使成都平原旱涝无虞。2300多年过去了,这一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2000年,青城山一都江堰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色拉寺全名为色拉大乘洲,位于西藏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由于山下修寺时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玫瑰花“色瓦”而得名。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也失(1354-1435年,曾被明朝封为大慈法王)于1949年建造。1962年被定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依乌孜山山脚走向因地制宜而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14,964平方米,殿宇错落有致重楼叠阁,金碧辉煌,甚为壮观,体现出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式建筑的鲜明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宫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其中措钦大殿、麦巴扎仓、阿巴扎仓、吉扎仓为该寺的主体建筑。早期建筑以麦巴扎仓和阿巴扎仓为中心修建。位于西南的教养巴扎仓遭雷击后于1761年重
拉卜楞寺,全名为“甘丹谢知达尔吉扎西伊苏奇委琅”,意为“兜率天宫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章(佛宫,拉卜楞即为转音)扎西奇”,又因拉卜楞寺寺主世嘉木样曾经学经于拉萨哲蚌寺扎西郭芒扎仓,并出任过该扎仓堪布,所以康藏地区的藏族习惯上称拉卜楞寺为“安多扎西郭芒”(意为安多地区的吉祥多门院)。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似松林苍翠,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状,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圣地。1709的世嘉木样受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贝勒察汗丹津之请,返回故里在此风光宜人之地建寺,历经280多年的修建、扩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六大扎仓(学院)、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
故宫博物院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年建成,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皇宫。故宫以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中心,是皇帝理政和举行大典的场所;内廷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帝后、妃嫔和其他皇室成员的生活区域。 这座宫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保存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