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济与国家》是战后奥地利学派复兴的标志性作品。在几代奥地利学派圈子里都可算是一部经典乃至标杆性的著作。这无疑应当归功于作者清晰的文笔和开阔的视野,以及它在经济学领域推演人的行动的逻辑时毫不妥协的一致性。 本书中,罗斯巴德对生产结构、资本与利息理论,要素定价,租金理论,以及企业家精神在生产中的角色做了统一、系统的详细论述。另外,罗斯巴德将生产理论作为经济学分析核心的重要部分呈现出来,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人类行为》中提出的理论框架。
《人、经济与国家》是穆雷?N. 罗斯巴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战后奥地利学派复兴的标志性作品。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人类行为》中提出的理论框架,一直以为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经典的教科书。 《人、经济与国家》是战后奥地利学派复兴的标志性作品。在几代奥地利学派圈子里都可算是一部经典乃至标杆性的著作。这无疑应当归功于作者清晰的文笔和开阔的视野,以及它在经济学领域推演人的行动的逻辑时毫不妥协的一致性。 本书中,罗斯巴德对生产结构、资本与利息理论,要素定价,租金理论,以及企业家精神在生产中的角色做了统一、系统的详细论述。另外,罗斯巴德将生产理论作为经济学分析核心的重要部分呈现出来,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人类行为》中提出的
《国富论》 1776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其二,英国出版了《国富论》。《国富论》的出版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即使是在240年后,《国富论》仍是一部经济学家要不断重读的经典,我们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很多因素都深受本书影响:市场经济的原则、国家干预经济、分工、公平和效率、人力资本思想,有趣的是亚当斯密还解释了为什么歌唱者、表演者、舞蹈家能拿到高报酬,答案读者可以到书中自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理解经济现状,探求解困良方 一切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始!本书诞生于人们拯救经济危机的关键时期,是20世纪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被誉为看懂政府经济政策的作品。它开始了现代宏观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清洁行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有增无减,而且需要更大量的、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矿产资源。因此,矿产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已引起学界的深切关注。矿产资源的供需问题已经从“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解决矿产资源经济问题,需要跨学科、系统性疏解方案。本书的特色是综合分析自然界与监管环境限制与经济、金融与地缘政治利益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和相互制约,在此条件下研究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问题。其创新之处是汇集人文学科、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深入而全面地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给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新挑战,包括加速开采资源对实际可用性的重大影响,资源开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既具有理
各地市国资委开始了新一轮的有自身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即将到来的大范围的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的背景下,本书结合某市国资委对下属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和分类考核的经验,改进了原有的国资委对所有下属国有企业进行考核时“一刀切”的评价体系,使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调整相关指标,修正相关权重,在原有体系基础上尝试提出适用于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今后国有企业监管者更加合理有效地考核所属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完成分类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财富管理研究》是国内首本按照行业机构分类来具体呈现财富管理知识的专著,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向读者展示了财富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沿革、业务框架、组织体系以及运作流程;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以金融机构为主线揭示了不同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构建财富管理业务核心竞争力;另外,本书还结合了财富管理发展现状,总结分析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金融机构财富管理跨越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21世纪前十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均发生在主流经济学视野之外,凸显了其处理周期和发展等动态问题的不足。本书从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分散化工业生产的现代经济中,时间和动态问题是如何被阐述及理论化的,内容包括重商主义以来主要经济学流派在动态问题上的特点和贡献。试图传递的总体思想是,边际革命使经济分析重心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从剩余转向均衡,损失了部分动态思想;而分析框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进一步加剧了上述过程。研究现实经济问题,需要关注均衡工具的先天不足,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本书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背景,基于经济学理论和主要国际货币案例,研究国际货币应构建怎样的支付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货币跨境流动的高速公路。从金融功能观理论可知,清算和结算作为金融的核心功能之一,其目标是降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支付基础设施是发挥这一功能的载体。对于国际货币来说,其支付基础设施首先应具备支持货币跨境流动的功能,其次,应有助于降低国际货币的交易成本、确保货币的流动性。本书并非证明支付基础设施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而是阐述支付基础设施在货币国际化中发挥何种功能、应具备哪些功能、如何做出降低交易成本的安排。对照以上标准,全面、深入分析了人民币支付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同时,本书的下篇逐一论述、分析了英镑、美元、欧元和日元四种主要国际货币支付基础设施的发
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要内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郭广珍著的《威权体制的运行分析(政治博弈经济绩效与制度变迁)》将研究集中于威权体制内部的各种行为,以及该体制本身的变迁问题。我们试图在对这些现实观察进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借助博弈论的分析工具,构建理论模型,进而希望给出更一般的理论解释。
《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内容分两个部分。部分涉及两个主要话题:来自MEGA2的消息,特别是为《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写作而准备的马克思的手稿;另外一些就是针对最近几十年来德国人的理论争论而进行的评论性研究,它们都和MEGA2的编辑出版关系密切。第二部分是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SMT)成员和非成员做出的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分层方面的重要理论贡献。所有这些问题的思考都在不同程度上和MEGA2的编辑出版以及1960年以来德国人的理论争论有关。
本书提出资产负债表研究法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日本停滞期经济进行分析,从借贷方的角度定义“流动性陷阱”,以不同于米尔顿·弗里德曼和欧文·费雪传统观点的视角讨论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还从非金融私人部门、私人金融部门和公共部门三个方面对日本经济进行深入分析,考查资产负债表衰退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试图探究日本经济陷入所谓“失去的十年”及其经济复苏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该书的版成书于1995年,的版本是20周年纪念版。该书是作者的成名作,它奠定了其作为“数字经济学之父”的地位,在该书中,他在互联网经济与商业模式都尚未形成的时候,开创性地预言了互联网将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在20周年纪念版中,作者增加了1/3的新内容,主要是对自己20年前的诸多预测做了一次复盘,并且还对未来移动网络的发展做了许多预测。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全书分为部分,部分论述以物质财富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横向的发展,亦即经济活动范围的变化,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人员划分的经济依据,以及在交换中包含着的产品价值决定的规律;第二部分论述蕴藏在产品交换中的货币流通规律,以及货币利息的决定;第三部分论述对外贸易,以及由此涉及的货币制度和银行等有关问题。从本书的思想体系来看,它有重商主义的观点,又有重农主义思想的萌芽,是重农主义的先驱。
1980年,26岁的研究生保罗·罗默开始思考最古老的经济学难题。10年以后,他解决了它,并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而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大讨论。在《知识与国家财富》这本书中,作者以罗默的文章作为中心,回顾了现代经济学和这个最古老的难题。成本递减悖论,首先由两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发现,但在之后的19世纪和20世纪变得悄无声息,这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沃尔什叙述了这个经济学中的科学发现的故事。其中既涉及了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涉及了很多新一代的理论家,如罗伯特·索洛、肯尼斯·阿罗、罗伯特·卢卡斯和罗默。在叙事风格上,沃尔什回顾了经济学家之间始于1979年的讨论,并一直追溯到罗默论文的发表,以及其后带来的新一轮争论。结果是颠覆性的。在
《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全面透彻地考察了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的数学模型,阐明了博弈论的方法原理,讨论了展开型博弈的序贯均衡和策略型博弈均衡的精炼,综述了通信博弈、重复博弈、不完全信息贝叶斯博弈等专题,并吸收了博弈论的进展。全书内容丰富,取材精练,叙述深入浅出,思想方法与应用并重,特别是涵盖了许多在经济理论方面富有成效的应用。阅读《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只是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而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以及想了解博弈论基本方法及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的经济学者。《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是博弈论领域中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理解熊彼特: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旨在通过对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入思考与分析,讨论为何熊彼特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一直如此微弱以及为何这种状况可能正在改变这一重大问题;重新解读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及其思想之源;对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与商业周期关系论述进行了一个实证检验,并全面回顾、总结了熊彼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及其未来发展;从凡勃伦传统理解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的经济成长理论如何可以为中国经济成长提供第三种解释;探讨了“斯密式增长”的式微及其与“熊彼特式增长”的博弈。 《理解熊彼特: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再思考》以“理解熊彼特”为名,汇集了知名学者对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