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我国行业组织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广东会馆、商会,以及现时代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广东行业协会,指出它们不仅承担了内部的协调功能,促进了成员的认同和参与,也推动了组织以外的区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印证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中如何看待行业协会的角色、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经济活力*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2月18日,中共中央、
文件单行本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次冲破统购统销的传统流通体制;第一次突破粮食凭证供应制度;第一次引进外资企业;第一次进行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第一次实行工程招标;第一次拍卖土地使用权;第一次发行股票…… 1979年,邓小平说: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4年1月,邓小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深圳,在这无数的第一次中,仅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个空荫的奇迹。 特区姓“资”,还是姓社? 特区会不会成为“租界”和“殖民地”? 一位领导兼经济学家在深圳说:“我看,到孙子那一辈,也还不清外国人的债。” 一位副部级领导说:“我们把帝国主义赶走多久?你们又把他们请了回来
经济增长往往伴陡着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深刻变化,尤其对于一些大经济体来说,这种空间变化影响更为深远。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空间布局已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市化快速发展、经济活动集中度提高和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相关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就是如何看待这些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这些变化到底是经济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还是中国经济本身的特殊现象。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冯俊新编著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从跨国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收集主要经济体从经济起飞以来的超长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本书的研究旨在探讨经济快速发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本书立足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及法学等学科视角,重点研究外与番禺区相关产学研样板问题与经验,针对样板中的“产业创新政策、产学研政策、产学研机制及产业人才政策”进行研究与提炼,解决番禺区产学研与双创系统内外部的协同性问题,对现行政策进行绩效评估,梳理其中普遍性的产学研与创新阻碍,构造“以政为护航、以产为目的、以学为源头、以研为导向、以金为助力、以用为反馈”的番禺区政产学研金用结构,提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番禺区产学研转化政策体系,通过政产学”路径、“学研产”路径及“产融用”路径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番禺区“政产学研金用”模式路径协同创新的21条的具体操作建议,促进番禺区“政产学研金用”模式创新生态进行深化,深度融通番禺的“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
本书按照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和其他区域发展理论的划分方法,对已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部,总结了我国有关区域弘的已有研究成果,以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为线索,构造了始于要素禀赋,包括了分式与专业化、聚集、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结构演化、区际扩散与辐射、初级循环与高级循环在内的。贯穿全书上的分析构架,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形成机理、作用机制、量化模型,提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本书为“区域经济学丛书”之一。 本书提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对东亚各国政府和市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进行了一些比较分析。 本书所涉及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已经发生政治转型及民主化的国家和地区,而且未包括中国大陆。但是,作者始终认为本书所涉及的东亚各国与中国在体制、文化、社会和发展进程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先我国发展一步,因此他们在政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参考和借鉴。 本书是《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与文化选择》一书的姐妹篇,从新加坡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是作者研究领域的一次拓展。本书只是对当代东亚的政治发展及其模式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本书选取迄今全国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口相对集中的敕木山区惠明寺村为深度田野对象,以其周边六个畲村为田野参照物的点面结合的田野调查方式,以原产惠明寺村荣膺1915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的惠明茶之复兴及走向市场为主线,以村落农作物种植结构为背景,勾勒惠明寺雷姓畲族村落经济变迁图像,着力聚焦惠明寺村雷姓畲民是如何通过多种力量的交错互动,复兴惠明茶并实现村落经济转型的,进而在畲村田野调查与畲族相关文献资料彼此印证、相互观照,畲族历史与畲族现实深度评估的基础上,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对我国散杂居畲族乡村经济发展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
定西、河西、西海固——这里曾经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遍地贫瘠,30年风雨兼程首开人类“开发式扶贫”之先河,三西人以“五苦精神”,展开了一场历时30年的反贫困斗争。《“三西”扶贫记》是国情和国魂的又一次交响,是新华社写实作品的又一力作,是一部扶贫工作的壮丽史诗,是对我国30年扶贫工作的一曲赞歌!新华社李从军社长撰写的长篇通讯《“三西”扶贫记》,以大量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客观、准确、深刻地展示了“三西”地区谋发展、搞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展示了“三西”扶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三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部扶贫工作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