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经济特区、联产承包、恢复高考、市场经济……中国找到改革突破口,经济从此一路昂扬。历经30年,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种种社会矛盾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普遍的焦虑感和“受伤感”,面对重重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面对16项60条改革这一辉煌蓝图,为何不少人却深感被掣肘,从而踯躅不前? 我们需要指引。 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郑永年、华生、成思危、韦森、孙立平……面对改革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中国话语权的经济学家、精英学者集体建言——如何突破利益藩篱对改革的拘绊?如何让改革举措从空中落到实处?如何有效反腐?如何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个人的机会又在哪里? 从国企改革到反腐斗争,从改革的突破口到具体的落实方式,从土地的城镇“神化”到人的城镇化,从政治改革、社会改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什么?一是我们的理念,二是我们的领导力。 改革头二十年,是理念战胜利益。但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利益战胜理念。我们的未来依赖于理念能否再次战胜利益,依赖于有理念、有担当的领导力! 本书传递的是我对市场的理念,对企业家精神的理念,对开放社会的理念。我相信,如果这些理念能变成普通大众的理念,变成领导人的理念,中国的改革才不会逆转,我们才有美好的未来! ——张维迎 本书聚焦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如何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应对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他从三个方面叙述了这个主题,一是回顾了中国获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二是阐述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改革以及怎么改革,三是对于未来改革方向的预测和判断。 张维迎在此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观点鲜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本书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视角和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教训,以事实论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论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当前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对2013—2020年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主要政策进行阐述。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加速期,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了45%。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出现了内外失衡的局面,中国内需不振与城市化发展滞后有关。现代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过程完成的,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中国未来五至十年,应当进入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中。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解决温饱以后,广大市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的价格管制来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及服务质量的改善。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研究》(作者洪隽)首先厘清了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得出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
十年经典,重装上阵!!!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作者吴敬琏极为重视的一部专著。它是制定"十一五"(2006?2010)规划前的一场大辩论的产物,详细地讨论了诸如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如何通过改革建立实现这一转型所需的制度环境等相关问题。这本书从初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但是,在那次大辩论看似已经取得共识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转型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中国。 在作者为第4版写的再版前言中,作者再次疾呼:“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实现,舍此绝无它途。如果离开了这项最根本性的原则,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重复过去的老路,继续通过大量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只能是在盲目扩张和刹车调整之间打转。”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本书以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我国产业结构化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产业结构化理论、科技创新、传统产业改造、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资本市场创新、产业政策、新型工业化等问题,并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新四化”的核心。它既是一个扩大内需的需求侧问题,也是一个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经济增长的供给问题,同时还有投资保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对中国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十分有利。但是,外界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城镇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甚了解和疑惑。 为此,本书旨在科学、全面、正确地解读“新型城镇化”,并对之前城镇化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法。 2014年,官方专家次完整诠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著作
《制度改变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结合自身经历和学术生涯,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全面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力作。《制度改变中国》从经济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和事件入手,深入探讨了市场经济制度变革、国家职能转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意识改变等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樊纲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观念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型。在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制度改变中国》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解读,为改革2.0时代的新一轮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渠敬东和傅春晖和闻翔编著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治理--企业中的劳动关系》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中企业与职工关系的变迁过程,从占有、经营和治理三个维度出发,考察了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本书着重分析了企业的单位制结构及组织内部的师徒制等机制,提出了体制治理与民情治理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也较为详尽地考察了改革以来承包制、市场制和项目制下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劳动关系的演变过程,总结了造成不同时期劳动关系矛盾的诸因素,提出了从结构和机制出发多向调整劳动关系的看法。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产权变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并以中国铁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了国有企业集团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出路,包括国有企业集团的生产与历史沿革、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的必然性和制度创新的合理性、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以及中国铁路企业集团改革的实证研究、中国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等问题。 本书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经济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以及对行业政策的制定、解决企业的有关管理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由朱玲和魏众主编,本书的切入点是推导回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需求的社会公平理论。据此进一步分析抽样调查数据,阐明导致收入高度不均等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并将研究聚焦于受到制度性歧视的农民和农村迁移工人(农民工)的生计和实际享有的基本权利,以探究消除社会排斥和增强社会公平的可行政策。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的结构如下:篇奠定“和谐社会”命题的学理基础;第二篇和第三篇,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集的描述统计和分析统计,着重比较2002~2007年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并探寻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第四篇重点考察和分析农户与农村迁移劳动者这两类脆弱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第五篇着重对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加以评估。本书的鲜明特色,在于将纯理论研究与抽样调
本套丛书的发起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积极加盟的15位作者都是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改革论集》所选的文章大多是过去30年间对中国经济改革和政策制定发生过直接影响的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理论著作,向读者展示了吴敬琏对当时改革方向的思考和阐述,对中央政策的解读,以及在政策探索中的理论交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