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中国最优经济转轨路径的决定及其对国有企业重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影响。当前的转轨经济学把经济转轨国家的企业重构作为研究重点。 本书所作的理论贡献,就是打破把产权改革即私有化作为经济转轨国家企业重构的微观机制的陈旧框架,以独特新颖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重构的独特微观机制,即政府放松对国有企业的就业管制,允许国有企业渐近式排放隐性失业人员。从而论证了产权改革即私有化并不是国有企业重构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国的渐近式改革具有经济理性。 全书体系完整、形式规范,对转轨经济学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书收录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作者专为《中国改革》和《改革内参》而写的。主要反映了对中国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忧虑。
本书收录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作者专为《中国改革》和《改革内参》而写的。主要反映了对中国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忧虑。
《关键十年:新一轮经济与产业革命》是一本关于预见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学作品。要想解决未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要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中国梦"应该如何实现?我们在长期以巨大的资源、能源代价为世界做出大量产品后,得到的利益却是少的,这是为什么?面对如此的境地,我们要做出如何转变?未来10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能成功改变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吗?……针对上述众多问题,《关键十年:新一轮经济与产业革命》将为你一一解答。
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奥利弗·威廉姆森,和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这既是对过分技术化和细分化的主流经济学的反思,更是对长期以来被主流经济学边缘化的“制度经济学”一个极大鼓舞及再次肯定。在这一轮全球经济学危机情势之下,“制度”的重要性赫然摆在所有探究者的面前。国际经济学会主席青木昌彦在其自传中说他希望创造一个平台,“使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进化论、心理学、法学、地域研究等各个领域中的第一线学者,能够通过互联网跨越时间和空间来进行交流。交流的课题是市场、组织、国家与社会规范等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制度与个人认知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比较》正是这样,跟踪搜寻相关文献,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的学术性平
本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组织编写,全书共十章,约12万字。“代序”是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名义9月1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程,阐述了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至十章分别对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各类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企业治理机制、员工持股、资产定价机制、加强监管、营造环境等9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深入阐释。并收录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通气会上的通报稿和相关政策问答。全书解读精准,内容精辟,语言精当,是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了解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推荐读物。
《经济转型期公有产权制度的演化与解释》不仅从公有产权制度本身改革展开研究,而且力求从国有企业发展、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以及收入分配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来解释公有产权制度演化的经济绩效。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关注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治理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思路的选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选择,特别是探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具体思路,这是部分实证分析的逻辑延伸。本书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研究”性,力图在一个经过严格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研讨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命题;(2)追求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重点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同时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引申到产权制度、银行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改革;(3)采取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4)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思路时,重点不是放在应该这样“改”,而是着重研究